兄弟姐妹们,今儿个咱聊聊一个的国产饮料品牌 - 大窑。这玩意儿听着土得掉渣,可销量杠杠的,一年能卖出32个亿!咱就琢磨琢磨,它啥时候能把可口可乐这洋玩意儿踩在脚下啊?
说起来,上世纪90年代那会儿,国外那些花里胡哨的饮料品牌可是把咱们国产饮料揍得满地找牙。不少国产品牌从此就开始没落的,再也没缓过劲来。可这个叫大窑的倒是个异类,虽说不像可口可乐那么张扬,可人家销量已经杀到32个亿了!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以后能不能超过可口可乐?咱今儿个就唠唠这个。
大窑是咋蹦出来的?
话说1990年那会儿,大窑的创始人王庆东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呼和浩特老百姓。有一天,这哥们儿在报纸上看到42岁的宗庆后靠着娃哈哈搞出了个商业帝国,顿时激动得不行。他下定决心也要整出个自己的企业来。
于是乎,王庆东的第一步就是掏空了口袋,学着宗庆后的样子买了辆三轮车,开始满大街叫卖汽水。当时他可是信心满满,觉得自己抓住了发财的门道,再折腾个三年就能当上老板了。
结果呢?想象总是美好的,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三年过去了,他赚的那点钱也就够糊口的,离当老板还远着呢。
不过王庆东这人倒是有股子韧劲,没轻易放弃。他仔细一琢磨,发现自己满街叫卖效率太低了。要想大量出货,得跟店家合作才行。于是他开始挨家挨户推销,跟店家细细讲解产品,送货的时候还帮着把货摆好。
日子一长,他在当地店家那儿可算是攒下了好口碑,愿意从他那进货的人也越来越多。后来他总算是开了第一个饮料厂,可设备太简陋,生产出来的饮料质量不达标。
正发愁呢,一个店家告诉他说有个知名饮料厂破产了,里面设备挺先进的,可以买下来。要是钱不够,他还愿意帮忙出钱。原来这饮料厂背景不小,可管理层老是内斗,最后搞垮了。当地领导就想着赶紧把它卖掉。
王庆东一听这机会,立马就把厂子收了下来,还创立了自己的饮料品牌,叫"大窑"。
大窑是咋发展起来的?
这个名字不光吸引了内蒙古的消费者,还把东北三省的消费者给吸引了。大家就喜欢大窑这土里土气的包装和畅快的口感,在商店里还把大窑跟啤酒摆一块儿。
本来给品牌起名叫大窑就是想宣传下家乡文化,没成想这土不拉几的名字反倒打开了北方市场。为了更贴近东北消费者,王庆东还特意把大窑的包装改得跟啤酒瓶一样,还弄了个"喝酒不开车,开车喝大窑"的广告语。就这么一句话,大窑的人气蹭蹭往上涨,很快就在北方地区火了起来,算是在北方市场站稳了脚跟。
后来可口可乐杀进来了,国产饮料市场被打得落花流水。但大窑在王庆东的带领下,赶紧调整策略,保住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王庆东当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销售渠道从商店转到小餐馆和烧烤店。他调查发现,超过70%的大窑都是在饭店里喝掉的。
所以直接把渠道转到饭店,就能避开跟可口可乐正面刚。另外他还决定进军全国市场,在多个城市建生产线来降低运输成本,扩大覆盖范围。靠着这些优势,大窑在议价方面有了很大的话语权。
它甚至能用比同行低一半的价格供货,这又成了大窑的一个制胜法宝。经过几十年发展,大窑成了在可口可乐围攻下的幸存者,一直靠着超高性价比守住自己的市场。
但要真正打败可口可乐这样的巨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只要坚持初心、继续拼搏,总有一天能做到。毕竟现在那些巨头也不像以前那么风光了。
饮料巨头也在掉队?
现在商业环境天天在变,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这可给饮料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尤其是像可口可乐这种主打碳酸饮料的公司,整体销售业绩已经连续好几个月都在往下掉了。现在的消费者比以前更关心自己的健康,对可口可乐也就越来越敬而远之了。
而且,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可口可乐的塑料瓶包装也越来越招人嫌。对主打瓶装销售的可口可乐来说,这可是个不小的打击。
再加上这几年,市场上不断冒出一些主打健康的饮料品牌,它们用更健康的配方和宣传方式迅速抢占市场。相比之下,可口可乐在跟它们竞争时明显有点力不从心,未来的发展前景也不太乐观。
总结一下
大窑的成功告诉我们,品牌在面对巨头围攻时,一定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用创新的思路开拓新市场,避免跟巨头硬碰硬。只有坚持初心,同时又与时俱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兄弟姐妹们,咱们国产品牌也不差!像大窑这样接地气又有创新的品牌,说不定哪天真能把可口可乐这样的洋品牌踩在脚下。咱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