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那80年代算不上稀罕、如今却吃不起吃不到的美味,村里出生的7、80后肯定印象深刻——曾经,那些对水质要求高、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溪流小鱼,可是我们的童年记忆。现在想来,它们早已悄然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1.水蜂子鱼
小时候下河摸鱼,最怕摸到水蜂子鱼和黄辣丁。尤其水蜂子鱼,被它蛰上一下,那种钻心的痛少则几天、多则一个礼拜不消停。这小东西体表光滑无鳞,嘴上还长着细小锯齿,背部有毒刺,生长速度还巨慢,一年也长不了几厘米。不过即便如此,它的美味可一点没打折扣。如今因为水质污染、过度捕捞,水蜂子鱼在有些地方身价都飙到500一斤了。
2.石爬子鱼
长得扁平,头大尾小,嘴巴总是朝下,身上还顶着四对小胡须,常年趴在石头缝里,属于杂食性的底栖鱼类。最大也就17厘米,但肉质鲜美,还有药用价值,也算得上是珍稀鱼种。如今市面上都要600一斤了。
3.刺鳅
这东西,那更是小时候河里抓得最多的。长相奇特,身上长满凌乱的斑纹,背上还伴着一堆小刺,当时真是一点不待见它,抓回去基本就是当家禽的口粮。现在想吃它,可不容易咯。
4.棒花鱼
就是俗称的爬虎鱼、也是那种圆不溜秋的小不点,最长也就十来厘米。天天在溪水的石缝里躲着,是钓鱼人的噩梦——喜欢进窝不说,还特别不容易上钩,没完没了地闹漂,烦都烦死。虽然讨厌归讨厌,但吃起来别提多鲜了,那蛋白质含量,绝对的小钢炮啊。
5.香鱼
相比之下,香鱼的名气就大多了。因为身上的香脂腔道能散发独特的香味,它也有了"淡水鱼之王"的美称。可惜好景不长,大坝截流、环境污染,让香鱼的数量骤减,许多地方已经很难觅其踪迹了。
6.细鳞鲑
俗称梅花鱼、花鱼、五色鱼。宋朝时就是贡品,深受帝王将相们的喜爱。肉质细嫩鲜美,没有肌间刺,难怪备受青睐。如今它早已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想吃,还真是不容易。
7.斑鱯
大家都叫它芝麻剑鱼。之所以有这个雅号,一是因为它形如利剑,二是因为吃起来有股淡淡的芝麻香。芝麻剑鱼属于大块头,最重能到15公斤。但就是因为味道太鲜美,营养太丰富,让它也难逃被过度捕捞的厄运。现在,它也成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俗称"牢底坐穿"鱼。
8.柳银鱼
说起柳根鱼,很多人可能会有点陌生。这货的体型修长,背黑腹白,中间还夹着一道淡淡的黑纹。一般也就十几厘米长,生活在北方山涧溪流的冷水里。别看个子不大,但经济价值可不低。因为肉质细嫩,没有肌间刺,还含有大量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9.宽鳍鱲
再来说说山溪里的小精灵——溪哥,就是宽鳍鱲。雄性的溪哥,到了繁殖期简直男大十八变,浑身上下五彩斑斓,美得不要不要的。溪哥虽然个头不大,但极其挑剔,只喜欢清澈湍急的溪流。如今,各种电鱼、下网、毒鱼,让它的数量一降再降。
10.光唇鱼
最后这位,光唇鱼,又叫溪石斑鱼。和前面那些小鱼一样,也爱待在清澈见底、砂石遍布的山涧溪流里。它的体型很扁,两侧有6条黑色竖纹,公的肚子上还泛着一层淡淡的玫红色。一般也就十来厘米长,最重不过150克。吃起来味道极其鲜美,但要当心它的鱼卵,误食会引起呕吐腹泻、头晕,严重的还会休克。现在,它成了垂钓爱好者们的心头好,是溪流鱼中的上品。
结语
这些溪流小鱼,曾是70、80后农村孩子们童年的美好记忆。现在,它们却成了市面上的"网红",动辄就是几百上千一斤,有的甚至已经隐入群山,不见踪影。原因无他,水体污染、滥捕乱捞、生态破坏,这些人祸,早就将它们逼上了灭亡的边缘。
但话说回来,在这个物以稀为贵的时代,越是稀有的东西就越招人追捧。这些溪流小鱼有个共同点,就是对水质要求极高,可以说是纯天然无污染的代名词。所以即便价格再高,依然有人趋之若鹜。殊不知,曾经那些常见到烦的小鱼,如今却变成了奢侈品,这背后,是生态的伤痕,是自然的哀嚎。
作为80后,看到曾经美好的溪流,如今却污水横流、垃圾遍布,心中的辛酸,难以言表。但愿这些溪流的精灵们,能在一方净土中,继续悠游;也希望我们,能从朝夕相伴的大自然中,读懂敬畏,懂得节制,给它们一个干净如初的栖息地。这既是对儿时记忆的缅怀,更是对自然的一份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