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那80年代算不上稀罕、如今卻吃不起吃不到的美味,村裡出生的7、80後肯定印象深刻——曾經,那些對水質要求高、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的溪流小魚,可是我們的童年記憶。現在想來,它們早已悄然淡出了我們的視線。
1.水蜂子魚
小時候下河摸魚,最怕摸到水蜂子魚和黃辣丁。尤其水蜂子魚,被它蟄上一下,那種鑽心的痛少則幾天、多則一個禮拜不消停。這小東西體表光滑無鱗,嘴上還長着細小鋸齒,背部有毒刺,生長速度還巨慢,一年也長不了幾厘米。不過即便如此,它的美味可一點沒打折扣。如今因為水質污染、過度捕撈,水蜂子魚在有些地方身價都飙到500一斤了。
2.石爬子魚
長得扁平,頭大尾小,嘴巴總是朝下,身上還頂着四對小胡須,常年趴在石頭縫裡,屬于雜食性的底栖魚類。最大也就17厘米,但肉質鮮美,還有藥用價值,也算得上是珍稀魚種。如今市面上都要600一斤了。
3.刺鳅
這東西,那更是小時候河裡抓得最多的。長相奇特,身上長滿淩亂的斑紋,背上還伴着一堆小刺,當時真是一點不待見它,抓回去基本就是當家禽的口糧。現在想吃它,可不容易咯。
4.棒花魚
就是俗稱的爬虎魚、也是那種圓不溜秋的小不點,最長也就十來厘米。天天在溪水的石縫裡躲着,是釣魚人的噩夢——喜歡進窩不說,還特别不容易上鈎,沒完沒了地鬧漂,煩都煩死。雖然讨厭歸讨厭,但吃起來别提多鮮了,那蛋白質含量,絕對的小鋼炮啊。
5.香魚
相比之下,香魚的名氣就大多了。因為身上的香脂腔道能散發獨特的香味,它也有了"淡水魚之王"的美稱。可惜好景不長,大壩截流、環境污染,讓香魚的數量驟減,許多地方已經很難覓其蹤迹了。
6.細鱗鲑
俗稱梅花魚、花魚、五色魚。宋朝時就是貢品,深受帝王将相們的喜愛。肉質細嫩鮮美,沒有肌間刺,難怪備受青睐。如今它早已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想吃,還真是不容易。
7.斑鱯
大家都叫它芝麻劍魚。之是以有這個雅号,一是因為它形如利劍,二是因為吃起來有股淡淡的芝麻香。芝麻劍魚屬于大塊頭,最重能到15公斤。但就是因為味道太鮮美,營養太豐富,讓它也難逃被過度捕撈的厄運。現在,它也成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俗稱"牢底坐穿"魚。
8.柳銀魚
說起柳根魚,很多人可能會有點陌生。這貨的體型修長,背黑腹白,中間還夾着一道淡淡的黑紋。一般也就十幾厘米長,生活在北方山澗溪流的冷水裡。别看個子不大,但經濟價值可不低。因為肉質細嫩,沒有肌間刺,還含有大量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9.寬鳍鱲
再來說說山溪裡的小精靈——溪哥,就是寬鳍鱲。雄性的溪哥,到了繁殖期簡直男大十八變,渾身上下五彩斑斓,美得不要不要的。溪哥雖然個頭不大,但極其挑剔,隻喜歡清澈湍急的溪流。如今,各種電魚、下網、毒魚,讓它的數量一降再降。
10.光唇魚
最後這位,光唇魚,又叫溪石斑魚。和前面那些小魚一樣,也愛待在清澈見底、砂石遍布的山澗溪流裡。它的體型很扁,兩側有6條黑色豎紋,公的肚子上還泛着一層淡淡的玫紅色。一般也就十來厘米長,最重不過150克。吃起來味道極其鮮美,但要當心它的魚卵,誤食會引起嘔吐腹瀉、頭暈,嚴重的還會休克。現在,它成了垂釣愛好者們的心頭好,是溪流魚中的上品。
結語
這些溪流小魚,曾是70、80後農村孩子們童年的美好記憶。現在,它們卻成了市面上的"網紅",動辄就是幾百上千一斤,有的甚至已經隐入群山,不見蹤影。原因無他,水體污染、濫捕亂撈、生态破壞,這些人禍,早就将它們逼上了滅亡的邊緣。
但話說回來,在這個物以稀為貴的時代,越是稀有的東西就越招人追捧。這些溪流小魚有個共同點,就是對水質要求極高,可以說是純天然無污染的代名詞。是以即便價格再高,依然有人趨之若鹜。殊不知,曾經那些常見到煩的小魚,如今卻變成了奢侈品,這背後,是生态的傷痕,是自然的哀嚎。
作為80後,看到曾經美好的溪流,如今卻污水橫流、垃圾遍布,心中的辛酸,難以言表。但願這些溪流的精靈們,能在一方淨土中,繼續悠遊;也希望我們,能從朝夕相伴的大自然中,讀懂敬畏,懂得節制,給它們一個幹淨如初的栖息地。這既是對兒時記憶的緬懷,更是對自然的一份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