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以来,核武器相关议题一直是美国及其北约盟友炒作的重点。
美国先后指责中国拒绝参与核军控磋商,并探讨对中国实施核突击的可能性。
近日,受北约长期资助的斯德哥尔摩研究所发布了一份核军力报告,其中大肆渲染了中国核武库的迅速扩张,再度引发北约内部对中国核威胁的热烈讨论。
这份由美国支持的欧洲智库发布的报告,再次炒作了中国大规模扩张核武库的话题。
报告中指出,中国的核弹头数量已从长期的250枚显著增加至410枚,甚至有欧洲估算认为中国已拥有500枚核弹头。
该报告还声称,中国在一年内制造了72枚“巨浪-3”潜射弹道导弹,按照这个速度,中国的海基核打击能力将在十年内增加720枚。
若加上陆基机动导弹和井基导弹,最多六年内,中国的核实力将超越美国和俄罗斯。
斯德哥尔摩报告所提及的中国核武器快速扩张,被西方世界视为对解放军核实力迅速增强的再次确认。
然而,这种确认显得犹豫不决,不敢正视中国核武库增强的真实水平和目的。
报告甚至回避了西方开源情报机构已长时间炒作的,关于中国在西北三地新建风力发电井设施的真相。
这些欧洲智库一方面拿着美国的资助发布报告,宣称中国的核力量得到了显著发展,核弹头数量翻倍,一年能制造大量海基核导弹,预测未来中国核实力将超越美俄.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承认中国核体系的发展速度远超他们的预期,以及中国核力量的结构远比他们宣传的复杂。
这反映出美国及其北约盟友陷入了一种深刻的矛盾中。
他们试图通过炒作中国核扩张来施压中国,同时渲染中国威胁论,为自己的核军备竞赛找借口。
然而,他们又惧怕中国的核扩张,担心中国实力增强后会挥舞核威慑的大棒,使北约在常规力量已逐渐落后的情况下,再失去核力量的优势,从而丧失在常规冲突不利时以核战争方式战胜中国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看到了这种矛盾的现象——西方一方面宣称“中国正在扩张自己的核力量”,但另一方面又说“中国进行核扩军不太可能”。
他们猜测中国一年内生产了数十枚洲际弹道导弹,以突显中国核能力的迅速扩张和强大.
然而,他们又强调没有看到中国有生产更多弹头的迹象,试图维持“优势在我”的观念,强调北约仍然有足够的能力在核领域战胜中国。
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这些欧洲机构背后的支持者——美国,正面临核实力的衰退和垮塌,正在失去其在核领域的规模优势和胜利可能性。
对美国来说,关键问题不在于中国的核力量扩张有多快、未来会有多强,而是面对解放军核能力的不断增强,美国自身已无法追赶,甚至无力维护其核武库的现有规模。
美国现在的核武库状况堪忧。其陆基核导弹的唯一主力是1968年开始服役的“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这款导弹已服役近60年,无论是燃料的可靠性还是部件的剩余寿命都难以维持。
而美国核力量的核心——海基核力量方面,“三叉戟-D5”潜射洲际弹道导弹虽然仍非常先进,但装载它的“俄亥俄”级核潜艇却是80年代中期开始服役的.
至今已服役40年,受限于耐压壳寿命和核燃料损耗,也难以继续延寿和战备。
尽管美国已经开始了核力量的更新换代工作,但由于科研能力和工业生产能力的严重退化,这一进程陷入了困境。
新一代的“哨兵”洲际弹道导弹成本已上涨至1250亿美元,且因技术难题在2030年前难以量产。
而替代“俄亥俄”级的“哥伦比亚”级核潜艇首艇造价预计超过150亿美元,并可能继续上涨,给海军预算带来巨大压力。
同时,由于造船业工人短缺和供应链问题,其完工时间不断推迟。
这两型被视为美军未来核战力的杀手锏,即使后续一切顺利,也需要数年才能服役。
而美国当前的工业能力使得意外情况难以避免。
因此,美国现在空前地担心中国在未来几年内迅速完成核力量的对等化。
到21世纪末至31世纪初,美国可能面临陆基洲际核力量垮塌、海基洲际核力量腰斩的尴尬局面。
届时,美国将难以维持现有核武库规模,更别提打赢针对中俄的核战争了。
因此,美国现在一方面在舆论上渲染对中国的核恐惧,一方面竭力掩盖中国核力量增强的真实情况。
从现实情况来看,美国所寄予厚望的核优势以及核实战、核制胜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
而中国近年来快速建设的数百个风力发电井、扩充的机动东风-41部队以及核常兼备的东风-26导弹正是针对美国的核冒险企图。
这些举措旨在打消美国以较小代价打赢核战争的企图。
传统上,美国的核力量追求在条约状态下对中俄两国的双重优势,依靠更高的载具数量、更大的多弹头总装载能力以及更好的预警反导网络。
然而,由于历届美国政府推行的去工业化政策导致美国制造业衰落,进而影响了核工业的更新换代能力。
如今,在俄罗斯核力量现代化已完成大半、解放军核力量显著增强并不断追赶的背景下.
美国半个多世纪前的老旧导弹仍得不到换代,40年艇龄的战略核潜艇也面临更新困境,这无疑是一个巨大且令人恐慌的问题。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