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禹贡》《山海经》《穆天子传》素有先秦历史地理三大基本典籍之称,三书共言重要地理节点首推“昆仑”,笔者已有多篇专文论述。昆仑之外,则非“积石”、“积石(之)山”莫属。昆仑重要,因为其乃先秦历史地理的坐标原点。积石重要,因为关乎黄河的源头与入海处,自然也关乎黄河改道即先秦是否改道以及如何改道甚至大禹治水等重大历史问题。本文将三书关于“积石”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整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探究上述问题。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禹贡》:(雍州)浮于,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

此句所言显然自上游顺流而下,渭汭即渭水入河处,在龙门下游,则龙门在积石下游,可知此积石必为上游之积石。可能有读者认为积石在上游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不必推演甚至强调。其实,笔者认为积石固然有在上游者,然而未必都在上游,下游肯定也有,甚至不止一处,故而于每处皆推演一遍,不能仅凭常识想当然。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禹贡》:导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此言黄河从源头到入海的整个水系流程,积石被认为是河源。这种说法自《禹贡》以来,经《史记》《汉书》正史的确认,成为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正统地理观念。

《穆天子传》:用伸八骏之乘,以饮于枝洔之中,之南河。

此积石亦即上文《禹贡》所言之上游之积石。必须注意的是,《穆天子传》中积石一带并非黄河主道,甚至连支流都算不上。是可以饮马的“枝洔”,就是乱流湿地状态,不堪为黄河主道。黄河主道又在哪里?《穆天子传》“河首襄山(昆仑)”,与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结尾“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亦同。也就是说,《禹本纪》《穆天子传》二书一致,即笔者认为的大通河源出疏勒南山。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山海经》有关“积石”的内容,

其一,《西次三》:

又西三百里,曰,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南〕流。是山也,萬物無不有焉。

此积石之山,指今新疆库尔勒霍拉山东尾。

石门,指新疆库尔勒铁门关, “河水”或指开都河水及博斯腾湖水,当时或误认为开都河甚至博斯腾湖为河水(黄河)之源。

“万物无不有”,霍拉山有多种气候带、植被带、生物带并存的垂直生态分布。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霍拉山

其二,《海外北经》:

博父國在聶耳東,其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黃蛇。

鄧林在其東,二樹木。一曰博父。

在其東,河水所入。……

“其”指上文博父国即寿光边线王遗址。《海外北经》有几处河海不分,比如下文的“寻木长千里……生河上西北”一句,郭璞注为“海”,而袁珂判定其讹,从《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四引改为“河”。事实上,海也讲得通,海滨有红树林,高可寻余,一寻八尺,合今两米余,称为“寻木”正宜,陆地上的一般树木不会这么低矮。海上西北或指海滨陆地或指近岸浅海,都是可以成立的,不见得非要改动。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再比如这里的“河水所入”,其实是近岸海潮,因为当时认为河入海的黄色浑浊水域仍然是河,这股黄浊的沿岸流再作为潮汐反灌临朐一带的峡湾,也就是下文《大荒北经》的“河济所入海,北注焉”。此“河济”即古泲水,与黄河相交,其水或需黄河补给周济,故名“河济”,在黄河——古济水入海口一带,河海的概念其实是含混的。只有到了蓝色的深海,才可以确确实实被称为海。据《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华北平原的成长》一图所示,黄河主道真正移至今山东境内是西汉末年公元前10年的事情。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如袁珂注——积石之山有二:一曰积石,一曰禹所积石。

笔者以为具体应指,

“积石”为上游甘青之间积石峡一带,也是古代地图反映的黄河上源,即《禹贡》“雍州。……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及“道九川:……道河积石,至于龙门……”所指,当在今黄河两岸的青海循化(积石镇)县与甘肃积石山县之间的积石峡一带。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禹所积石”为下游入海口附近小山上人工堆砌而成的小石丘,作为治水的方向指示及由海入河之航标,即上文“禹所积石(之山)”,根据《海外北经》所述应即博父国(寿光边线王遗址)东南方向的昌乐孤山,积石是大禹治水时候常用的办法,或堵截洪水,或作为施工或航行的方向指示,即后世所谓之觇标。

其三,《海内西经》:

崑崙之(墟)〔虛〕,方八百里,高萬仞。……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

此“昆仑之虚”即指嵩山,在西北昆仑、山东昆仑之外,这里可以称为“中原昆仑”。前文已述《山海经》全书各部分内容产生时代和基本观念的差别。此处所述昆仑模仿《西次三经》西北昆仑(疏勒南山)的四水所出,四水名称相同,然所经所到之处判然有别,不可混为一谈。四水之外,另有二水共六水。

——河水,即嵩山山脉北麓流入黄河的支流,故也称“河水”。当即坞罗河、后寺河、二峪河等北流的黄河水系支流。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此言河水最后“入禹所导积石山”,并非黄河北流的主道,而是靠南的古济水即“济河”,是黄河下游“九河”中最南一支。或者亦可认为,黄河下游入海口众多,禹所导积石山亦非一处,而是在多个入海口都有可能积石为标,亦通。然而整个华北平原东部,可堪称为山的就是无棣县的碣石山,号称“京南第一山”。海河以南,碣石山以北的华北平原上,并无明显的山丘地貌。

所以,书中此处说的河道位置只是当时的情况,与当今实际地理情况可能并不一致,如果用当今的地图去按图索骥,很可能是刻舟求剑。但是,山地以及古国(城)的相互位置则是固定的、可信的参照。这一节的三个古国羽民、厌火、毕方鸟,分别对应考古发现的登封王城岗遗址、禹州瓦店遗址、新密新砦遗址,此坚证已有专文详述,可参,不再重复。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中原昆仑 与周边古国(考古遗址)

其四,《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大逢之山,河、濟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以上为袁珂《山海经校注》原文,笔者认为“河、济”并非二水而为一水名“河济”,又疑只有河流能言而海不能言“北注”,故重新断句如下:

《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大逢之山,河濟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

先槛大逢之山即今潍坊浮烟山,“禹所积石”即今昌乐孤山。就是说“河济”即古黄河南支济水入海处在先槛大逢之山北麓不远。“禹所积石”则在入海口以西。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周 济水

《海外北经》《海内西经》所言大禹时代“河水(南支)”入海口在“禹所积石”即靠西的昌乐孤山。而《大荒北经》反映的是后来“河济”入海口在更靠东的先槛大逢之山即潍坊浮烟山。

或许《大荒北经》反映的是在大禹治水多年以后的情形。

因为河口三角洲一直持续向东推移,这是常识。认为河济(河水南支)入海口始终一成不变则显然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据《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华北平原的成长》,绘图单位为中科院地理所,根据现代科学手段探测还原的古黄河入海口分别为,

第一处为公元前5500年在今河北邯郸以东一带。

第二处为公元前2300-前602年在今河北武强县(邯郸东北约200公里)一带。

第三处为公元前602年-前10年在今河北青县(武强东北约100公里)一带。

三处均无明显山峰,其实当时流经山东北部的河流是黄河下游一支河道,亦即古济水,即《海经》所称的“河济”、“河水(南支)”。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先槛大逢之山,即潍坊浮烟山。先槛应即《淮南子修务训》之“礛诸”,《穆天子传》容成氏(或重容氏)之祖“槛诸”,被奉为中国玉雕祖师。因为潍坊昌乐有蓝宝石矿,属于硬度仅次于金刚石的刚玉,故而被槛诸作为琢磨加工玉料的工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蓝宝石矿是槛诸成为玉雕祖师的客观物质条件。考古发现近旁的潍坊临朐西朱封龙山文化遗址,玉器以冠形笄和人面纹笄最具特色,代表了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琢玉工艺的最高水平,似与先槛(槛诸)及以昌乐蓝宝石作为琢磨工具有关。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临朐西朱封遗址出土玉器 当与先槛 槛诸 玉雕祖师相关

大逢即《海内北经》“大蠭”,《淮南子》“大风”

《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大逢”为公元前2500年左右被羿为首的龙山文化攻灭的大汶口文化部族之一。大逢(大风)部族首领被追赶到南边相邻的青丘之泽活捉。据《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载齐地之历史沿革,大逢似为炎帝之孙逢伯陵之后,则大逢被灭之后此地为蒲姑氏所有,杜预注之时代存疑。青丘国即今山东日照尧王城遗址,则青丘之泽应在海岱地区的尧王城遗址附近。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小结一下“积石”的地望问题,

1,《禹贡》积石、《穆天子传》积石均指黄河上游今甘青之间的积石峡一带。《山海经》并未提及此积石。《西次三》“积石之山”指新疆库尔勒霍拉山东尾铁门关一带。

2,《海外北经》“禹所积石之山”即今昌乐孤山,为当时河水入海口(之一);

3,《海内西经》“禹所导积石山”或即今昌乐孤山,为当时河水入海口(之一);

4,《大荒北经》“禹所积石”即今昌乐孤山,当时河济入海口则在稍东的先槛大逢之山即今潍坊浮烟山。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禹所积石:昌乐孤山 先槛大逢之山:潍坊浮烟山

可见,《山海经》书中,

《山经》所言“积石之山”在今新疆内流区,并非《禹贡》所言黄河上游之积石,因为《山海经》与《穆天子传》一样,都反映了“河出昆仑”即大通河源出疏勒南山的历史事实。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海经》 “禹所积石之山”、“禹所导积石山”、“禹所积石” 三者所言一致,皆指今昌乐孤山。而其东的潍坊浮烟山即“先槛大逢之山”可以作为旁证。

《海经》三言“禹所积石”,传为大禹治水之时人力所堆积,当然或许是在小山顶上加高堆筑以为觇标,与《禹贡》所言自然形成的“积石”明显不同。其实,自然界的山除了土山就是石山,很多山都是可以称为“积石”的石山。甘青之间的积石峡因为有黄河流过,成了著名的地标“积石”。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积石,字面意思就是堆积石块

然而,笔者这个推论无疑将济水古道南移了不少,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从西周至战国,济水古道最南在济南-邹平-临淄以北一线。此线以南至今仍存的自西向东流入渤海的河流有小清河,但仍靠北,到不了昌乐、潍坊一带。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昌乐、潍坊一带倒是有弥河,其主道下游东流汇入白浪河北流入海,倒是与《海经》所言“河济所入海,北注焉”相合。如果笔者推断的诸古国及“禹所积石之山”位置无误,则当今弥河下游或许就是当时“河水(南支)”、“河济”所遗留。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考虑到大禹治水乃是全新世大暖期末期,当时降水量巨大,海平面比当今高出不少,当今河道入海处大多淹没在海平面以下。在大禹治水的十三年中,恰逢全新世大暖期结束,降水量减少,海平面明显下降,更多的陆地露出海面,古人直观发现大水退去,误以为是大禹人力所为。其实我们应当知道,如果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即便是当今,人力也是难以改变多少的,更不用说4000年前的大禹时代。当时科学技术尚在萌芽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使用的工具极为原始,人口稀少,交通运输等方面都十分落后,是不可能单凭人力战胜洪水的。只是恰逢天道变化,古人不明就里,传说为“大禹治水”而已。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后人想象中的大禹治水

参考资料:

昌乐孤山,又名首阳山,位于昌乐县朱刘镇十里堡。主峰海拔266.2米,面积2.9平方公里。孤山不仅高耸挺拔,风貌秀丽,有"孤峰夕照","龙洞云开","山神庙",夷齐祠"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孤山附近现已发现古文化遗址55处……。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昌乐孤山:禹所积石

浮烟山

浮烟山为泰沂山脉尾闾,呈西南、东北走向,位于潍城区西南12公里处,南北长3公里,面积114平方公里,海拔161.5米。浮烟山南北列嶂,横际平野,郁郁葱葱,崖涧幽深,泉水淙淙,景色优美。虽无崇峰岩崖,但层峦叠嶂,仍不失绮丽幽雅,苍茫雄浑。

浮烟山名字的起因于云气雾升,烟雾缭绕悬浮于山之上、山之中、山之坡。故因此而的名浮烟山。很久以前浮烟山的地下水脉是很充足的,(山多高、水多高)形成雾气升腾、云雾缭绕。曾是一处风水宝地,它的山坡之下也是极适应于人类居住和其他生命繁衍生息的地方。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潍坊浮烟山:先槛大逢之山

碣石山,山东省无棣县山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无棣县城北30公里处的大山村北,海拔63.4米,方圆0.39平方公里,系73万年前火山爆发喷出而形成的锥形复合火山堆,是中国最年轻的火山,也是华北平原地区唯一露头的火山,被誉为"京南第一山"。1998年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

《山海经》《禹贡》里的“积石”,绝不简单!

无棣碣石山

欢迎关注字耕农,刷新历史考古旧观念

(作者声明原创,所有权利保留。本号绘制的地图、拍摄的照片同样属于作品范畴。来自网络的配图,仅为优化自媒体读者视觉体验,不属于本作品范畴,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