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禹貢》裡的“積石”,絕不簡單!
《禹貢》《山海經》《穆天子傳》素有先秦曆史地理三大基本典籍之稱,三書共言重要地理節點首推“昆侖”,筆者已有多篇專文論述。昆侖之外,則非“積石”、“積石(之)山”莫屬。昆侖重要,因為其乃先秦曆史地理的坐标原點。積石重要,因為關乎黃河的源頭與入海處,自然也關乎黃河改道即先秦是否改道以及如何改道甚至大禹治水等重大曆史問題。本文将三書關于“積石”的内容作為研究對象,整合起來進行對比分析,進而探究上述問題。
《禹貢》:(雍州)浮于,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
此句所言顯然自上遊順流而下,渭汭即渭水入河處,在龍門下遊,則龍門在積石下遊,可知此積石必為上遊之積石。可能有讀者認為積石在上遊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不必推演甚至強調。其實,筆者認為積石固然有在上遊者,然而未必都在上遊,下遊肯定也有,甚至不止一處,故而于每處皆推演一遍,不能僅憑常識想當然。
《禹貢》:導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厎柱;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
此言黃河從源頭到入海的整個水系流程,積石被認為是河源。這種說法自《禹貢》以來,經《史記》《漢書》正史的确認,成為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正統地理觀念。
《穆天子傳》:用伸八駿之乘,以飲于枝洔之中,之南河。
此積石亦即上文《禹貢》所言之上遊之積石。必須注意的是,《穆天子傳》中積石一帶并非黃河主道,甚至連支流都算不上。是可以飲馬的“枝洔”,就是亂流濕地狀态,不堪為黃河主道。黃河主道又在哪裡?《穆天子傳》“河首襄山(昆侖)”,與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結尾“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出昆侖’”亦同。也就是說,《禹本紀》《穆天子傳》二書一緻,即筆者認為的大通河源出疏勒南山。
《山海經》有關“積石”的内容,
其一,《西次三》:
又西三百裡,曰,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南〕流。是山也,萬物無不有焉。
此積石之山,指今新疆庫爾勒霍拉山東尾。
石門,指新疆庫爾勒鐵門關, “河水”或指開都河水及博斯騰湖水,當時或誤認為開都河甚至博斯騰湖為河水(黃河)之源。
“萬物無不有”,霍拉山有多種氣候帶、植被帶、生物帶并存的垂直生态分布。
霍拉山
其二,《海外北經》:
博父國在聶耳東,其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黃蛇。
鄧林在其東,二樹木。一曰博父。
在其東,河水所入。……
“其”指上文博父國即壽光邊線王遺址。《海外北經》有幾處河海不分,比如下文的“尋木長千裡……生河上西北”一句,郭璞注為“海”,而袁珂判定其訛,從《太平禦覽》卷八百三十四引改為“河”。事實上,海也講得通,海濱有紅樹林,高可尋餘,一尋八尺,合今兩米餘,稱為“尋木”正宜,陸地上的一般樹木不會這麼低矮。海上西北或指海濱陸地或指近岸淺海,都是可以成立的,不見得非要改動。
再比如這裡的“河水所入”,其實是近岸海潮,因為當時認為河入海的黃色渾濁水域仍然是河,這股黃濁的沿岸流再作為潮汐反灌臨朐一帶的峽灣,也就是下文《大荒北經》的“河濟所入海,北注焉”。此“河濟”即古泲水,與黃河相交,其水或需黃河補給周濟,故名“河濟”,在黃河——古濟水入海口一帶,河海的概念其實是含混的。隻有到了藍色的深海,才可以确确實實被稱為海。據《中國自然地理圖集·華北平原的成長》一圖所示,黃河主道真正移至今山東境内是西漢末年公元前10年的事情。
如袁珂注——積石之山有二:一曰積石,一曰禹所積石。
筆者以為具體應指,
“積石”為上遊甘青之間積石峽一帶,也是古代地圖反映的黃河上源,即《禹貢》“雍州。……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及“道九川:……道河積石,至于龍門……”所指,當在今黃河兩岸的青海循化(積石鎮)縣與甘肅積石山縣之間的積石峽一帶。
“禹所積石”為下遊入海口附近小山上人工堆砌而成的小石丘,作為治水的方向訓示及由海入河之航标,即上文“禹所積石(之山)”,根據《海外北經》所述應即博父國(壽光邊線王遺址)東南方向的昌樂孤山,積石是大禹治水時候常用的辦法,或堵截洪水,或作為施工或航行的方向訓示,即後世所謂之觇标。
其三,《海内西經》:
崑崙之(墟)〔虛〕,方八百裡,高萬仞。……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
此“昆侖之虛”即指嵩山,在西北昆侖、山東昆侖之外,這裡可以稱為“中原昆侖”。前文已述《山海經》全書各部分内容産生時代和基本觀念的差别。此處所述昆侖模仿《西次三經》西北昆侖(疏勒南山)的四水所出,四水名稱相同,然所經所到之處判然有别,不可混為一談。四水之外,另有二水共六水。
——河水,即嵩山山脈北麓流入黃河的支流,故也稱“河水”。當即塢羅河、後寺河、二峪河等北流的黃河水系支流。
此言河水最後“入禹所導積石山”,并非黃河北流的主道,而是靠南的古濟水即“濟河”,是黃河下遊“九河”中最南一支。或者亦可認為,黃河下遊入海口衆多,禹所導積石山亦非一處,而是在多個入海口都有可能積石為标,亦通。然而整個華北平原東部,可堪稱為山的就是無棣縣的碣石山,号稱“京南第一山”。海河以南,碣石山以北的華北平原上,并無明顯的山丘地貌。
是以,書中此處說的河道位置隻是當時的情況,與當今實際地理情況可能并不一緻,如果用當今的地圖去按圖索骥,很可能是刻舟求劍。但是,山地以及古國(城)的互相位置則是固定的、可信的參照。這一節的三個古國羽民、厭火、畢方鳥,分别對應考古發現的登封王城崗遺址、禹州瓦店遺址、新密新砦遺址,此堅證已有專文詳述,可參,不再重複。
中原昆侖 與周邊古國(考古遺址)
其四,《大荒北經》: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大逢之山,河、濟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
以上為袁珂《山海經校注》原文,筆者認為“河、濟”并非二水而為一水名“河濟”,又疑隻有河流能言而海不能言“北注”,故重新斷句如下:
《大荒北經》: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大逢之山,河濟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
先檻大逢之山即今濰坊浮煙山,“禹所積石”即今昌樂孤山。就是說“河濟”即古黃河南支濟水入海處在先檻大逢之山北麓不遠。“禹所積石”則在入海口以西。
譚其骧《中國曆史地圖集》西周 濟水
《海外北經》《海内西經》所言大禹時代“河水(南支)”入海口在“禹所積石”即靠西的昌樂孤山。而《大荒北經》反映的是後來“河濟”入海口在更靠東的先檻大逢之山即濰坊浮煙山。
或許《大荒北經》反映的是在大禹治水多年以後的情形。
因為河口三角洲一直持續向東推移,這是常識。認為河濟(河水南支)入海口始終一成不變則顯然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
據《中國自然地理圖集·華北平原的成長》,繪圖機關為中科院地理所,根據現代科學手段探測還原的古黃河入海口分别為,
第一處為公元前5500年在今河北邯鄲以東一帶。
第二處為公元前2300-前602年在今河北武強縣(邯鄲東北約200公裡)一帶。
第三處為公元前602年-前10年在今河北青縣(武強東北約100公裡)一帶。
三處均無明顯山峰,其實當時流經山東北部的河流是黃河下遊一支河道,亦即古濟水,即《海經》所稱的“河濟”、“河水(南支)”。
先檻大逢之山,即濰坊浮煙山。先檻應即《淮南子修務訓》之“礛諸”,《穆天子傳》容成氏(或重容氏)之祖“檻諸”,被奉為中國玉雕祖師。因為濰坊昌樂有藍寶石礦,屬于硬度僅次于金剛石的剛玉,故而被檻諸作為琢磨加工玉料的工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藍寶石礦是檻諸成為玉雕祖師的客觀物質條件。考古發現近旁的濰坊臨朐西朱封龍山文化遺址,玉器以冠形笄和人面紋笄最具特色,代表了龍山文化時期海岱地區琢玉工藝的最高水準,似與先檻(檻諸)及以昌樂藍寶石作為琢磨工具有關。
臨朐西朱封遺址出土玉器 當與先檻 檻諸 玉雕祖師相關
大逢即《海内北經》“大蠭”,《淮南子》“大風”
《淮南子·本經訓》:“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大逢”為公元前2500年左右被羿為首的龍山文化攻滅的大汶口文化部族之一。大逢(大風)部族首領被追趕到南邊相鄰的青丘之澤活捉。據《左傳昭·公二十年》所載齊地之曆史沿革,大逢似為炎帝之孫逢伯陵之後,則大逢被滅之後此地為蒲姑氏所有,杜預注之時代存疑。青丘國即今山東日照堯王城遺址,則青丘之澤應在海岱地區的堯王城遺址附近。
小結一下“積石”的地望問題,
1,《禹貢》積石、《穆天子傳》積石均指黃河上遊今甘青之間的積石峽一帶。《山海經》并未提及此積石。《西次三》“積石之山”指新疆庫爾勒霍拉山東尾鐵門關一帶。
2,《海外北經》“禹所積石之山”即今昌樂孤山,為當時河水入海口(之一);
3,《海内西經》“禹所導積石山”或即今昌樂孤山,為當時河水入海口(之一);
4,《大荒北經》“禹所積石”即今昌樂孤山,當時河濟入海口則在稍東的先檻大逢之山即今濰坊浮煙山。
禹所積石:昌樂孤山 先檻大逢之山:濰坊浮煙山
可見,《山海經》書中,
《山經》所言“積石之山”在今新疆内流區,并非《禹貢》所言黃河上遊之積石,因為《山海經》與《穆天子傳》一樣,都反映了“河出昆侖”即大通河源出疏勒南山的曆史事實。
《海經》 “禹所積石之山”、“禹所導積石山”、“禹所積石” 三者所言一緻,皆指今昌樂孤山。而其東的濰坊浮煙山即“先檻大逢之山”可以作為旁證。
《海經》三言“禹所積石”,傳為大禹治水之時人力所堆積,當然或許是在小山頂上加高堆築以為觇标,與《禹貢》所言自然形成的“積石”明顯不同。其實,自然界的山除了土山就是石山,很多山都是可以稱為“積石”的石山。甘青之間的積石峽因為有黃河流過,成了著名的地标“積石”。
積石,字面意思就是堆積石塊
然而,筆者這個推論無疑将濟水古道南移了不少,據譚其骧《中國曆史地圖集》,從西周至戰國,濟水古道最南在濟南-鄒平-臨淄以北一線。此線以南至今仍存的自西向東流入渤海的河流有小清河,但仍靠北,到不了昌樂、濰坊一帶。
昌樂、濰坊一帶倒是有彌河,其主道下遊東流彙入白浪河北流入海,倒是與《海經》所言“河濟所入海,北注焉”相合。如果筆者推斷的諸古國及“禹所積石之山”位置無誤,則當今彌河下遊或許就是當時“河水(南支)”、“河濟”所遺留。
考慮到大禹治水乃是全新世大暖期末期,當時降水量巨大,海平面比當今高出不少,當今河道入海處大多淹沒在海平面以下。在大禹治水的十三年中,恰逢全新世大暖期結束,降水量減少,海平面明顯下降,更多的陸地露出海面,古人直覺發現大水退去,誤以為是大禹人力所為。其實我們應當知道,如果發生大規模自然災害,即便是當今,人力也是難以改變多少的,更不用說4000年前的大禹時代。當時科學技術尚在萌芽時期,生産力水準低下,使用的工具極為原始,人口稀少,交通運輸等方面都十分落後,是不可能單憑人力戰勝洪水的。隻是恰逢天道變化,古人不明就裡,傳說為“大禹治水”而已。
後人想象中的大禹治水
參考資料:
昌樂孤山,又名首陽山,位于昌樂縣朱劉鎮十裡堡。主峰海拔266.2米,面積2.9平方公裡。孤山不僅高聳挺拔,風貌秀麗,有"孤峰夕照","龍洞雲開","山神廟",夷齊祠"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孤山附近現已發現古文化遺址55處……。
昌樂孤山:禹所積石
浮煙山
浮煙山為泰沂山脈尾闾,呈西南、東北走向,位于濰城區西南12公裡處,南北長3公裡,面積114平方公裡,海拔161.5米。浮煙山南北列嶂,橫際平野,郁郁蔥蔥,崖澗幽深,泉水淙淙,景色優美。雖無崇峰岩崖,但層巒疊嶂,仍不失绮麗幽雅,蒼茫雄渾。
浮煙山名字的起因于雲氣霧升,煙霧缭繞懸浮于山之上、山之中、山之坡。故是以而的名浮煙山。很久以前浮煙山的地下水脈是很充足的,(山多高、水多高)形成霧氣升騰、雲霧缭繞。曾是一處風水寶地,它的山坡之下也是極适應于人類居住和其他生命繁衍生息的地方。
濰坊浮煙山:先檻大逢之山
碣石山,山東省無棣縣山峰,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于無棣縣城北30公裡處的大山村北,海拔63.4米,方圓0.39平方公裡,系73萬年前火山爆發噴出而形成的錐形複合火山堆,是中國最年輕的火山,也是華北平原地區唯一露頭的火山,被譽為"京南第一山"。1998年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地質遺迹自然保護區。
無棣碣石山
歡迎關注字耕農,重新整理曆史考古舊觀念
(作者聲明原創,所有權利保留。本号繪制的地圖、拍攝的照片同樣屬于作品範疇。來自網絡的配圖,僅為優化自媒體讀者視覺體驗,不屬于本作品範疇,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