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来说,女孩应该被富养,广义上说就是给予孩子更多经济、文化、情感上的支持,让她们变得自信、独立且优雅。但是真正有成就的女性可能并不完全是这样富养出来的。
比如,我们熟知的前央视主持人董卿,集清雅、古典、温柔于一身,看似就是一位被富养长大的女孩,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董卿是被父亲“负养”长大的。
董卿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我的父亲对我,真的特别、特别、特别严苛。”
这位特别的父亲从董卿7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严苛的管教,刚刚上学的董卿爱看连环画,被父亲知道后,给董卿布置了任务,希望她在看连环画的时候,把上面的四字成语都摘录下来,但是董卿并不能完全理解什么是成语,有一次把“回维也纳”摘录了下来,被父亲好一顿批评。
父亲工作比较忙碌,大部分对董卿的指点都是在饭桌上,所以小时候的董卿很畏惧和父亲一起吃饭,因为每次吃饭都是小小她的“批斗大会”,甚至一边吃饭一边哭,所以小时候的董卿最喜欢父亲出差的日子,可以获得短暂的自由和快乐。
随着董卿年龄的增加,父亲给她定制的任务也越来越多,比如背诵古诗词,董卿能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被媒体称赞“腹有诗书气自华”,并不是董卿天赋使然,而是童年时代涓涓细流的滋养,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就一片富饶的海洋。
除了在学业上的严苛,在生活上,父亲也刻意锻炼她独立勤劳,在董卿个头还没有洗碗池高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洗碗、拖地做家务了。到了中学的暑假,更是被父亲推出去做了免费的劳动力。
暑假刚刚开始,父亲就通过开宾馆的朋友要到了一份免费清洁工的工作,老板实在不好意思招免费劳动力,就给了一天一块钱的工资。董卿开始了打工生涯,给打扫宾馆客房,小小的她连席梦思都推不动,一天却要打扫10个房间,工作一天下来只勉强打扫了2个房间,晚上父亲接她下班,问她累不累,董卿一下子哭了出来,父亲却说,再坚持一下。
董卿不服输的劲可能就是从那时开始萌芽的,一直到暑假结束,都没有再退缩,完美的完成了60天的打扫任务,拿到了终生难忘的60块钱工资。
我们现在很多家长都会注重孩子的身体素质,给孩子报体能课,董卿的父亲在很早的时候就关注到了这一点,董卿小学的时候,就被父亲要求早上要去隔壁初中的操场跑一千米,哪怕是寒冷的冬天,嘴里哈着白气,仍旧要去跑步。
很多个清晨,学生们都出来做早操了,董卿还在跑步,被人用奇怪的眼光打量着,董卿非常难受,有一次她掐准时间,躲在楼道里,装出一副刚刚跑完的样子回家,几次之后被父亲发现,那天不仅饿着肚子上学还被父亲狠狠揍了一顿。
当成为万众瞩目的主持人后,董卿回忆到,不确定自己会不会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小孩,但是十分认可父亲的教育方式,是父亲无私的爱成就了她,只有经历苦难的成长,不断磨练的智慧,才是一生中最好的礼物,虽然父亲并没有给礼物系上蝴蝶结,但是另类的“负养”成就了不一样的董卿。
“负养”让董卿成为披甲上阵、为自我战斗的冒险家,成为现实的行动派,值得被更多人尊重和珍爱。
这样的“负养”可能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富养”。并不追求物质上的有求必应,更在意精神上的磨砺与锻造,是赋予儿女掌控命运的能力。因为只有精神的财富,才是永不贬值的无价珍宝,也是一个父亲所能给儿女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