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锻造新时代先锋力量——新质生产力生成与中国青年新发展

作者:中国青年杂志
锻造新时代先锋力量——新质生产力生成与中国青年新发展
锻造新时代先锋力量——新质生产力生成与中国青年新发展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4年第9期

@郑长忠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青年都发挥着先锋作用。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新质生产力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新质生产力要求,推动中国青年发展,锻造与之相适应的新时代先锋力量。这就要求中国共青团必须担负起应有使命,在锻造新时代先锋力量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家庭兼具生活和生产功能。在这种家庭共同体中,年轻人只是作为生理意义的“后生”,依附于家庭共同体。随着现代化开启,现代学校和现代工厂在中国出现,大批年轻人离开家庭,进入学校和工厂,形成了具有共同特征的群体,使作为社会意义的青年开始出现。五四运动之后,随着青年知识分子走上街头,拉开了青年参与政治的序幕,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使青年全面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作为政治意义的青年开始出现。至此,作为兼具生理、社会和政治的完整意义的青年群体在中国全面诞生了。

青年群体在中国诞生之时,也是现代化在中国开启之际。现代化发展需要不断适应流动和创新的充满活力的参与力量,因此,现代化在中国开启就需要青年群体这样的参与力量。于是,现代化就推动了最具生理活力的年轻人离开传统家庭,进入现代学校和工厂,从而催生了完整意义的青年诞生,同时,青年所具有的最少保守性和最具创新性的特点也最符合现代化的需要。这就意味着,青年诞生是现代化催生的,青年发展也推动了现代化发展。因此,不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历史上,中国青年与中国现代化从起点起,就具备了同频共振的特征,从而决定了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弄潮儿”,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都发挥了先锋作用。

在古代,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文明成就,为人类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腐败和帝国主义入侵,使中华民族开始走向衰弱。只有推动现代化建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了有识之士的共识。而要推动现代化建设,就需要一批具有最少保守性和最具创新性的充满活力的主体力量,作为现代化建设先锋力量的中国青年就应运而生,于是中国青年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了新中国,并选择了以社会主义方式来建设现代化,推进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现代化建设时期,作为先锋力量,每一代中国青年,都发挥着应有的积极作用,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处于决定地位。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这就意味着,生产力发展将推动着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在内的整体文明形态的发展,这一发展不仅在一个国家内产生,而且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发生,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

正是在生产力发展推动下,人类社会走出了蒙昧和野蛮,进入了文明阶段。作为整体形态的文明诞生之后,又在生产力发展推动下,人类社会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并终将朝着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人们将人类社会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过程以及所建立的现代文明形态称之为现代化,因此,现代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形态。

作为人类的生产能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能力,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而发展自身的成果,因此,生产力发展同样也是人类理性和实践发展的成果。科学技术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人类对规律认识的结晶,包含着人类理性及其发展的成果。由于科学技术是对规律认识及其应用的系统化成果,从而使科学技术不仅对生产力运用,而且对其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科学技术就成为了第一生产力。

在农业时期,人类不断积累与其相适应的科学技术成果,并不断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了古代文明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技术革命得以发生,使生产力得到了跃升性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从古代向现代转型。随后与工业时代相适应的科学技术不断累积,生产力也不断得到提升,推动了现代文明的发展。数字技术革命,引爆了科学技术各领域的连锁性革命,从而推动了以数字技术为引领的、以各领域创新科技为动力的、以不断创新为特点的新质生产力得以生成。新质生产力出现,使现代文明各领域正发生着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和革命性重塑的变化,将对现代化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成为了现代文明新发展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产力基础。对于中国来讲,在新质生产力大规模涌现之际,正是我们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之时,因此,进一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要积极适应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变化。

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新时代先锋力量锻造

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我们提出了两方面要求:一是必须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不断推动以数字技术为引领的各领域的前沿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并加快推动已形成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必须遵循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不断推动文明发展的各领域快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不论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适应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变化,都需要社会成员积极参与。既包括负责推动科技创新的科技工作者,又包括能够运用这些新科技的一般劳动者;既包括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以新质生产力促进传统生产力跃升的生产领域参与者,也包括积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所带来变化的其他领域参与者。

然而,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影响来说,要能够快速地推动其发展和应用,都需要有一批力量发挥引领性作用。对这些力量的考察,可以从多维度予以把握,如果从年龄结构来看,我们认为,在整体人群中,青年人依然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应用的先锋力量。理由如下:

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导和推动的,其中以数字技术为引领的各领域前沿科技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动力,而快速迭代创新是前沿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使前沿科技突破性发展的引领者和参与者越来越呈现年轻化和青年化的倾向,因为青年的最少保守性和最具创新性的特点,使之能够在这一科学家群体中,不断担当起推动前沿科技发展和突破的重任。

从适应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变化来看,新质生产力发展,不仅创造出了各类新型产品,而且也创造出了各种新型关系,相应地也形成了各类新型观念,这就要求在治理方面,也必须根据这些变化进行改革,也就是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带来文明形态的各要素和各领域的变迁。从这些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如此之快,影响是如此之大,最少保守性和最具创新性的特点,使青年人成为了最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所带来影响和变化的社会群体。

锻造新时代先锋力量与推动中国青年新发展

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都证明了青年人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应用的先锋力量。然而,要让青年人的先锋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并在此过程中得以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国家和社会遵循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应用的要求,创造各方面条件。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推动:

一是在政策上,应该出台和完善重视和鼓励青年参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内容和举措。建议出台围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青年人才政策,在具体内容上,应该重视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的支持和鼓励,既要重视高端人才,也要重视中等人才,还要重视这些领域中的一般生产者。因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既需要高端的科技人才作为引领,也需要中低层次的人才和劳动者的具体参与和运用。同时还应该鼓励青年帮助中老年人等适应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并将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相关政策之中。

二是在教育上,应该进一步推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劳动教育既需要针对劳动的一般性意识的培养,也需要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劳动内容和特点,这样,才能够培养既具有一般劳动意识,又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劳动观念。同时在教育体系中,特别是在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之中,要在学科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应用的要求,进行改革、创新和调整。

三是在舆论上,应该进一步倡导全社会重视青年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应用上的作用。要自上而下推动媒体宣传和社会舆论,在导向上、内容上和方式上,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运用过程中青年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宣传青年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上的推动性作用,而且要宣传青年在适应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变化中的引领性作用。

四是在社会上,应该推动各类组织为青年在新的生产力发展和运用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青年是被组织在各种经济和社会组织之中,许多灵活就业的青年也参与在相应的平台中,因此我们应该推动具体的各类组织和平台,重视青年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应用的先锋作用,创造各方面条件,让其作用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对于整个社会来讲,还应该创造更加包容和更加积极的环境,鼓励青年全面发展,为其解决后顾之忧。

锻造新时代先锋力量的共青团使命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以及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挥青年作用、推动青年成长以锻造新时代先锋力量,共青团责无旁贷。我们认为共青团可以协助党和政府,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在青年政策制定方面,共青团应该在青年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增加围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而发挥青年作用和推动青年发展的内容。不仅应该增加具体的举措和内容,而且应该上升到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贯穿于规划制定的各个方面。同时,应该将这些内容贯穿于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之中,并鼓励各地进行创新。

二是在青年组织支持方面,共青团应该充分发挥团组织的自身力量以及青联、学联和其他各类青年组织的作用,围绕青年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应用的作用发挥,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并在发挥青年作用的过程中,推动青年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三是在社会舆论营造方面,共青团应该在典型选树和宣传舆论方面,强化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应用中的青年作用和青年发展的内容,并创新宣传方式和宣传手段,发挥青年在社会舆论营造方面的主力军作用,增强社会舆论营造的有效性。

四是在服务青年发展方面,共青团应该加强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和运用过程中青年作用发挥和青年发展的服务体系创新。各级共青团组织应该与社会各界各领域共同合作,寻找和发现已经存在的或创新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服务青年的方式和手段,而后将这些个案进行整合和分类,形成整体的新型青年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新型青年服务方式和手段,从而不断完善新型青年服务体系。

锻造新时代先锋力量——新质生产力生成与中国青年新发展

郑长忠

(作者系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复旦基地主任,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会轮值会长)

锻造新时代先锋力量——新质生产力生成与中国青年新发展
锻造新时代先锋力量——新质生产力生成与中国青年新发展

监制:皮钧终审:陈敏审校:刘晓 刘博文编辑:王镭铮 苗佳欣(实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