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吴学昭: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作者: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吴学昭: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那些不忍销毁的信,那些“我们仨”之外的家人,那些珍贵的学人往事,那些割舍不下的友谊,那些无法带走的回忆……值杨绛先生(1911.7.17-2016.5.25)逝世八周年之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吴学昭整理注释翻译),通过近三百封信函,呈现了钱锺书和杨绛二位先生工作、生活、心境、交往、论学状况,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丰富立体的钱杨世界。

下文为吴学昭为本书撰写的“整理者言”,转载请注明出处。

吴学昭: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此阕《鹧鸪天》诗笺出于钱锺书最亲近、书信往来最多的亲戚许景渊先生(字镜玄)之手。词作于1979年阴历九月

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杨绛先生晚年最后做的一件她认为很必要的事,是亲手销毁了钱锺书先生和她本人的日记,以及某些亲友的书信。虽然我觉得很可惜,曾多次劝阻,但未能让她回心转意。

其后不久,我应约往谒。那天恰巧保姆小吴休息回家了,是杨先生亲自开的门。经过走道时,她指指左侧的壁柜说:“一些保留的读者来信(一般均已读过)都用纸箱分盛了摞在里面,将来连同我们近年收存的报纸杂志的评论等,一同交清华档案馆保存。”

那天在她的卧室聊天谈心,杨先生想解释一下她日前销毁日记和友人书信的缘由,我没让她往下说。2013年那场关于拍卖钱杨书信的维权诉讼,经过与法学家们一年多的并肩抗争以及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虽然最终得到了圆满结局,但私人书信竟被当作商品用来交易,毕竟伤透了杨先生的心,我能理解她这样做的无奈及隐衷。杨先生握紧我的手道:“谢谢理解!”

我相信杨先生自毁的日记和书信,数量也不会多。实际上经历过抗日战争和后来的社会动乱,一般人很少能完整地保存自家文稿、日记和书信。何况上海沦陷时期,一直与叔父同居的钱杨夫妇,1949年春,闻知叔父命锺书弟媳带两子女来上海,入住其家,不得不赶紧腾出住室,临时搬入友人的空屋。由于时间仓促,搬家时未能将床下满装两人文稿、笔记、书信等物品的一只大皮箱随身带走。同年暑假,钱杨夫妇应清华招聘,即携女儿匆匆北上,开始忙于新的生活。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杨先生在复旦任教的小妹杨必大病,她赴沪探望,顺道造访旧居,想将那只寄存的皮箱带回北京。当她踏进那熟悉的小小亭子间,望见床下皮箱犹在,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但待打开一看,箱内空空如也,片纸只字不存。心中的失望和懊恨,可以想见。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钱、杨一同离开清华,调入新创立的文学研究所(先在北大办公而由中宣部领导,后归属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不久,钱先生奉令借调到毛选编译委员会工作,而杨先生以“开口便错”,埋头翻译,论文发表不多。两人写信亦多是向亲长禀报生活情况和请安,旧雨知交已鲜有书信往来。

还记得那天杨先生说话较多,我怕她太累,便要起身告辞,请她躺下吸氧休息。杨先生却说:“不急,我还有事相托。” 随即转身从橱柜里捧出一个大布袋,幽幽地说:“这都是我看了又看、实在下不去手撕毁的亲友书信。我近来愈感衰弱,自知来日无多,已没有心力处理这些信件,现在把它们全部赠送给你,由你全权处理,相信你一定不会让我失望。写信人中,不少你都熟识,哪怕留个纪念也好!……”我听着心里很难过,又恐她过忧伤身,忙说:“我绝不会辜负您的托付,至于如何妥善处理,容我仔细研读过所有书信,与您商量后再说。”

吴学昭: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掩卷沉思的杨绛先生我心情沉重地提着杨先生的大布袋回家,几乎花了两三周的时间才将袋内的信件,按照写信人所写第一封信的时间顺序整理清楚,随后开始阅读。这里面有钱(基博)老夫子满溢爱子之情的手谕,亦有长杨先生十二岁的大姐寿康讲述妹妹所不详知的家史往事的长信,还有杨先生2014年生日那天,千里之外两个小孩寄来“为杨奶奶祝寿”的充满童趣的画和信。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中外同辈学人的来信。从形式上看,除了法国总统、英国文化大臣等外国政要为钱锺书先生逝世致杨绛先生的唁信系打印件外,其他书信(包括外国学者来信)多为自电邮、手机、微信流行以来,久已少见的手写书翰,带着特别的温暖和情谊。

吴学昭: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安娜·多雷日洛娃寄给杨绛的玫瑰花明信片(1988.11.5)。安娜喜欢红玫瑰,知道杨绛亦有同好,故每次来信皆书于玫瑰花明信片的背面。杨绛曾告安娜:“我把你的玫瑰压在案头玻璃板下,日夕相对,好比你对着锺书的墨迹一样。”从时间上看,绝大多数的信,书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段时间,一向低调沉默的钱杨夫妇好像忽从多年噩梦中苏醒,迸发出了巨大的创作力。杨绛的《干校六记》写成后,起初怕触犯时忌,不敢在内地出版,拿去了香港。胡乔木同志读后立即带话给文学研究所说:这本书内地也该出!在1983年欢迎赵元任的宴会上,又对钱锺书讲了他对该书的十六字评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干校六记》出版后,好评如潮,英、法、俄、日译本相继出版,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发表W. J. F. 琴纳的书评,称该书是“二十世纪英译中国文学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部”。杨绛接连写了不少散文,结集为《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等,又创作了小说《洗澡》。钱锺书则发表了他采古喻今、寓讽于论,堪似人生百科全书的皇皇巨著《管锥编》。该书虽篇幅长,又系文言写就,普通读者不多,却甚受海内外博雅明通之士青睐。哈佛大学东亚系资深讲师方志彤(Achilles Fang)先生读罢即开“管锥编”专题课,指导学生阅读,其弟子艾朗诺(Ronald C. Egan)后曾选译《管锥编》为英文,向西方读者荐介。与钱、杨通信的外国学者、译者,多相识于1978年9月在意大利北部山城奥蒂赛伊(Ortisei)召开的欧洲研究中国协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期间。钱锺书走出关闭了十年的国门,在会上生动回顾了中意文化交流的历史并介绍了大陆文学的概况,他最后高呼:“China no longer keeps aloof from Europe!”全场欢呼尖叫,掌声雷动。自此开始,充满好奇心的外国作家、学者频繁访华,交流互动,钱、杨亦成为接待这类外宾的忙人。

吴学昭: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读信后,喜笑颜开的钱锺书先生应该说,钱先生出访顺利,对陌生的海外学术界能应对裕如,钱、杨作品能成功推向世界,被钱锺书称为“文字骨肉”的知己好友宋淇(悌芬)先生功不可没。本书所收的宋淇来信,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细节。

吴学昭: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宋淇先生1983年11月19日信函手迹宋淇为大陆著名藏书大家宋春舫先生哲嗣,出身燕京、光华,上海沦陷时期与钱先生相交甚密,每周前往钱府问学,评书论文,无所不谈。据宋淇回忆:那些年,深觉受益于正规教育者少,而受益于钱锺书的熏陶最多,做学问、写文章都时时不敢忘却钱先生的训诲。新中国成立前夕,宋淇因所患宿疾非服进口药品难以维持生命,不得不迁居香港。当时香港尚在英国统治下,不能与内地自由往来,但他始终心怀祖国。三十多年中,经过二十多次手术,一直坚持自修钻研他所爱好的翻译和诗词,在香港中文大学主持翻译研究中心期间创办《译丛》(Renditions)期刊与丛书,专门英译中国诗学、词学、史学及现代文学作品,宣扬汉声,不遗余力。《译丛》以其译文精正、注解详确、评书允当,受到欧、美、日学者的欢迎称赏。早在70年代初,宋淇已开始筹划推动《围城》英译本在美国的出版,并亲为校阅修改译稿。1979年后钱、宋恢复联系,鱼雁往还不绝,畅述胸怀,交流信息,评书议事,妙语如珠。

被钱先生视为“文学女儿”的德国学者莫芝宜佳(Monika Motsch)来信频繁,谈学述著,生动幽默,充满情趣,为钱先生一家带来许多欢乐。

吴学昭: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钱锺书与莫芝宜佳在钱杨居处阳台上除此之外,这批书信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乔木同志七十岁时所写的 《有所思》、老舍先生的《新年喜雪》、冰心女士的短简和年高的苏雪林女士打听挚友杨寿康下落的来函。众多友好对杨绛痛失爱女和丈夫的慰问信,更是情真意切,令人感动。读毕全部书信,联系此前所知的一些片段,对许多事顿有豁然贯通之感。我越读越投入,越读越感动,也更理解了杨绛先生何以不忍心销毁它们。这哪是些普通信件?它们荷载着文化的信息、历史的证据和人间情义,是极为珍贵的文史资料!

吴学昭: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钱锺书、杨绛夫妇与胡乔木、谷羽夫妇(胡木英摄)

如何处理这些书信,成了我面临的一道难题,也成了我一块心病,我只有找杨先生商量。

不幸的是,杨先生此时健康已每况愈下,不时进出医院。一天清早,我赶到协和医院,在病床前坐候她睡醒。她醒来时精神不错,见到我也特别高兴,于是我们就共解难题。她问我是怎么想的,我说:“您留赠我的书信十分珍贵,您都下不了手撕掉,我更不敢也不舍毁弃。这些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宝贝,不宜由我个人私藏。我的想法是:争取在我有生之年得空时亲自将它们整理翻译出版,留给社会,供广大读者研究参考,然后将原件全部捐赠国家博物馆收藏。”杨先生听了,拍拍我的手背,笑说:“所见相同!可谓灵犀相通。”我知道钱先生是历来反对发表其书信的,但若出版的书信集中,宋淇先生每每来书垂询,钱先生却有问无答,似不太合适,故拟摘录钱先生部分复书与宋淇来信相配。对这个想法,杨先生点头同意,说她当时正因考虑到这点,特将钱先生有关复信附于宋淇书札中,以备我采选。又说:“作为我们的著作权人,你有权使用钱信,不必多虑。”

难题解决,我如释重负,又觉得自己真傻——原来杨先生对此早有主意,我却冥思苦想,为难多时。我因有约在先,直到整理、翻译、注释完《吴宓师友书札》,编著好《吴宓年谱》后,方着手整理、翻译、编辑和注释《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并与诸多写信人(包括已逝作者的家人)联系,获得授权同意。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总算不负杨先生所托,完成了这项工作。有个别经多方查找未能联系到的写信人或家属,欢迎联系,以寄奉样书,谨致谢忱。

本书编辑、翻译、注释难免有不妥之处,敬祈读者不吝赐教。

吴学昭

2022年秋

推荐阅读

吴学昭: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吴学昭 整理 翻译 注释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5

ISBN:9787108077127 定价:86.00元

全书收入致钱锺书、杨绛夫妇的信函277封,以及钱、杨二位先生的若干复函。这些信函始自1946年,至2014年止,多集中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信函作者包括二位先生的至亲好友、学者同人,乃至译者、读者逾90人。信中的一些内容不仅可补罅年谱、别传的失载,也为读者认识钱、杨二位先生的多种人生向度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本书所收信函呈现了钱锺书和杨绛二位先生的部分工作、生活、心境、交往、论学状况,既是时代的记录,也见证了学人之间的友情和思想共鸣,于学术史当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整理者吴学昭添加了详细的注释,介绍相关人物,交代相关事件,英法文信也逐一翻译,使读者阅读起来往往收获信函之外的新知。

吴学昭: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我们仨(二十周年纪念本)杨绛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6

ISBN:9787108076427 定价:68.00元(精装)

ISBN:9787108076434 定价:39.00元(平装)

1998年,钱锺书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绛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本书开头,杨先生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则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先生一家人最安全的庇护所。第三部分则是记录了一家人生活点滴的笔记、信笺、图画等,皆由杨先生亲手书写说明。

杨先生的文字含蓄节制,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先生的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

2023年是《我们仨》出版20周年。我们在初版基础上,增补照片、家书、手札、日记等珍贵资料,推出“二十周年纪念本”,邀广大读者一起,重温我们仨的时光。

吴学昭: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听杨绛谈往事(增补版)

吴学昭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5

ISBN:9787108059338 定价:45.00元

《听杨绛谈往事》初版于2008年,彼时,钱锺书先生逝世十周年,传主杨绛先生九十八岁高龄。杨绛先生在亲笔手书的序言中写道:“为我写的传并没有几篇,我去世后也许会增加几篇,但征得我同意而写的传记,只此一篇。”

这部传记的作者吴学昭,与钱锺书、杨绛为通家之好,其父著名学者、教育家吴宓先生是钱锺书先生、杨绛先生清华大学时代的老师。因与杨绛先生有许多当面交流的机会,“谈往事”“话家常”之间,作者越来越深地感受到杨先生的人格魅力,觉得应该把听到的这些珍贵的史料、动人的故事与所有喜爱杨绛作品的读者共同分享,遂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与杨绛先生对谈,详细记录了自杨先生出生至九十八岁的人生经历。杨绛先生曾说,本书是“和一个知心好友一起重温往事,体味旧情,所以有问必答”,对谈过程中,作者刨根究底地问,杨先生仔仔细细地答,不厌其烦。除了大量口述的一手资料,本书还综合了作者搜集的相关史料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辅以近百幅珍贵照片。本书上市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关注——这种欢迎和关注,不是对一个家庭私生活的津津乐道,而是对中国读书人深邃厚重的人情及正直清朗的操持的推崇,和对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生存空间的关注。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驾鹤西去。三联书店发行《听杨绛谈往事》精装版以为纪念,并于杨绛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推出增补版。杨先生生前曾对本书重新披阅校订,增补版已做出相应修订。

增补版共增补五文,前两篇曾经杨绛先生生前审阅,后三文完成于杨先生逝后。先生已逝去七年,但先生的生命将在她的著作中延续,其善良、智慧和正气将永远开悟与润泽后人。

吴学昭: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杨绛著译七种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杨绛(1911-2016),原名杨季康,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肄业。1935 年与钱锺书结婚后共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 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52 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及随笔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等,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本系列收录了杨绛的《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一九三三—一九九一》、《杂忆与杂写:一九九二—二0一三》、《 “隐身”的串门儿:杨绛读书随笔》、《我们仨》、《斐多:柏拉图对话录之一》。

吴学昭: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钱锺书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钱锺书先生(1910-1998)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学者、作家。他的著作,如广为传播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等等,均已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学术和文学经典。为了比较全面地呈现钱锺书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成就,便于读者的研究和学习,经作者授权,三联书店组织力量编辑了这套《钱锺书集》。

《钱锺书集》包括下列十种:《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七缀集》、《围城》、《人·兽·鬼》、《写在人生边上》、《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槐聚诗存》。

《钱锺书集》由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提供样书和文稿;陆谷孙、罗新璋、董衡巽、薛鸿时和张佩芬诸先生任外文校订;陆文虎先生和马蓉女士分别担任了《谈艺录》和《管锥编》的编辑工作。

吴学昭: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七缀集

钱锺书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1

ISBN:9787108063700 定价:62.00元

钱锺书先生谈文论艺的名作,尤擅从中西比较中纵横诗、画异同,体贴诗艺、文字背后的无穷韵味。《中国诗与中国画》《诗可以怨》《通感》等均为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佳作。《七缀集》乃作者的“全部《旧文四篇》和半部《也是集》的合并”。初版198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自言:“这本书是拼拆缀补而成,内容有新旧七篇文章。古代有‘五缀衣’、‘七缀钵’等名目,故题为《七缀集》。”三联版在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版的基础上,征得杨绛先生同意,增补了若干见于其他版本中的内容,以尽量保全钱锺书先生著述的内容。

点亮“ 星标 ”↓第一时间接收“三联书情”推送消息

吴学昭: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END—

,购买三联图书

吴学昭: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三联书讯|2024年4月

吴学昭: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