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荔枝是今年“打脸最狠”的水果吗?从几十元跌到十几元,还跌吗?

作者:老农民说事

苏轼对荔枝爱到疯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对它的眷恋不舍和款款深情。

荔枝,果实外形圆润饱满,果肉观感晶莹剔透,品尝起来味道清甜可口,唇齿皆留香,回味可谓无穷。

因其产量高,品质佳,销售价格低廉,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普遍受到欢迎的国民水果。

24年来,荔枝深受自然灾害的威胁,普遍感觉价格大涨已是板上钉钉,实际上的价格却是跌势难止,沦落到高价无人买的局面。

为掌握荔枝的行情发展态势,制定合理的购销策略,就要懂得减产原因,价格态势和跌价原因。

荔枝是今年“打脸最狠”的水果吗?从几十元跌到十几元,还跌吗?

减产原因

荔枝的减产是连串的不利气象因素叠加导致的结果,暖冬天气、倒春寒和持续性降雨是荔枝减产降质的元凶。

倒春寒天气。倒春寒指的是温度逐渐升高的过程中,突然性降温,出现的寒冷天气,限制荔枝树的成长发育过程。

突然性降温危害主要体现在花芽不能正常发育开花,花期延长,授粉和结实率降低,造成大面积的劣果、畸形果和落果问题。

持续性降雨。4月,南方区域大范围持续性降雨天,致使荔枝在植株的成长和果实的发育中雪上加霜。

持续性降雨一方面造成早熟品种的水分含量升高,果实的口感和品质受损,部分果实会因此腐烂;另一方面是光照不足,造成中晚熟的荔枝品种发育状态不良。

暖冬天气。荔枝是喜光热的亚热带水果,但进入11月,就需要相对低温的环境为来年的发芽开花储备养分。

温度过高,植株长势不减,持续性消耗田间养分,23年是暖冬天,南方各地的温度高,有碍成花。

荔枝是今年“打脸最狠”的水果吗?从几十元跌到十几元,还跌吗?

价格态势

荔枝的行情发展,呈现出高开低走的态势,初登市的高价预期,同荔枝的跌价现实形成明显差别,有可能成为24年打脸最狠的水果。

高价预期。根据国内相关机构的预测,荔枝的预估产量178万吨,较23年减产超45%,部分品种的减产幅度能达到7-8成。

因大幅度减产的影响,普遍的市场观点都认为荔枝价格能持续高位运行,实际的确和预测相同,荔枝刚上市价格能卖到50-70元。

跌价现实。荔枝的高价行情并没得到持续,就成为过眼云烟,跌价的现实逐渐笼罩荔枝消费市场。

特别是,近几天部分荔枝品种,如妃子笑价格跌到十几二十元,较刚上市的行情已是云泥之别。

要注意的是,荔枝的定价随品种和品质有区别,高品质稀缺的荔枝品种就能卖出高价,具体定价随购销情况灵活波动。

购买过程中,别只是贪图便宜,被商家用恶果劣果欺骗,网上购买时更要擦亮双眼,谨防成为商家的待宰羔羊。

荔枝是今年“打脸最狠”的水果吗?从几十元跌到十几元,还跌吗?

跌价原因

虽然荔枝的产量大减,但销售价格却跌势难止,既和荔枝产品定位有关,还和消费群体的心态有关,更和同类水果的竞争有关。

荔枝整体供应量增加。不同品种的荔枝上市时间不同,随着各类型荔枝的有序上市,供应能力提高,供需间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荔枝的非刚需属性。水果同水和粮食性质不同,不是刚需产品,消费者的购买选择性特别强,且替代品数量资源庞杂。

如果只从产量看,荔枝减产,供应短缺,毋庸置疑,但高价的荔枝致使消费者的接受程度降低,降低消费欲望,延迟消费需求成必然结果。

荔枝的平民水果定位。消费者普遍认知中,荔枝是普通的平民水果,人人都能消费得起,超过10元一斤都算是天价,超过5元一斤就要谨慎消费。

当高价的荔枝进入日常消费市场,消费者抵触心理强,不愿高价购买,为避免高价荔枝滞销,就只能大幅降价促销,吸引消费者购买。

同类竞争水果丰富。大陆地域辽阔,不同区域间气候的差异大,同时期上市的水果品类数量高,如西瓜、樱桃和榴莲等,都是极高竞争力的水果品类。

这类热门水果和荔枝同时期入市,和荔枝形成竞争关系,加上销售价格更具诱惑力,挤占了原属于荔枝的消费群体,造成荔枝的销量大减。

线上平台的定价冲击。国内互联网平台层出不穷,部分经营主体用低廉的价格销售劣果恶果,部分平台和贸易商为推高销量进行现金补贴。

通过各类营销策略的实施,消费者的线上采购量提高,对线下经营的价格体系造成冲击,线下的经营主体只能选择降价促进销量提高,迎合消费者。

最后要说,毫无疑问,随着其它品类的水果大规模的上市,残酷的消费市场中,荔枝的行情不容乐观,还可能再陷跌价行情。

因为,荔枝价格涨跌取决消费者的需求量,当价格高涨到消费者购买不起,产量再减,供应再缺,都只能降价销售,高价的泡沫自然就要破裂。

荔枝是今年“打脸最狠”的水果吗?从几十元跌到十几元,还跌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