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于张维为先生的瑞士永居证争议,他在发文中回应并批评

作者:不六看时事

近期,张维为教授赴海外分享“中国好故事”,可惜马来西亚的大学生们“调皮”地向他提问“如何办理瑞士永居证”。这段视频流出后,张教授于5月17日发表了千字长文进行回应。以下是其中的精彩段落:

关于张维为先生的瑞士永居证争议,他在发文中回应并批评

“……目前尚未清楚,该谣言所说的永居证究竟长什么样……国内部分小编的错误被国外反华势力利用……”

关于张维为先生的瑞士永居证争议,他在发文中回应并批评

“大马群众对我们热情欢迎……中外公知群体难以接受现实,再次受挫。”

关于张维为先生的瑞士永居证争议,他在发文中回应并批评

“……我与主持人及前排听众均未听到有关居住证的提问,直至次日他人传来视频方得知……贴近拍摄,实属无谓。”

关于张维为先生的瑞士永居证争议,他在发文中回应并批评

“本土朋友告知:1450在马来西亚影响深入……其发布的短视频引国内第五纵队注意,同时令远在他乡的1450自觉曝光。对于这些1450,让他们继续躲藏在幕后。”

关于张维为先生的瑞士永居证争议,他在发文中回应并批评

明显可以看出,张维为教授确实略感愤怒,他以负面标签的形式,痛斥所谓的“‘公知’、‘境外反华势力’、‘1450’、‘第五纵队’、‘恨国党’、‘远程殖人’等敌人。”

关于张维为先生的瑞士永居证争议,他在发文中回应并批评

首先,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代表人物,张教授是否会遭受“敌人”的攻击?答案是肯定的。然而,仅凭标签化的指责,无法令人信服。

关于张维为先生的瑞士永居证争议,他在发文中回应并批评

那么,张教授为何会如此生气呢?他在千字长文中,至少使用了6类敌人的标签,以此作为反击的武器,并给对手扣上政治性社死的帽子。他或许认为,这种辩论方式简单易行,只需贴上标签,便能不战而胜。

然而,这种方法真的有效吗?显然,张教授应该明白,“辱骂与恐吓绝非战斗”,贴标签式的谩骂并无实际效力。

尽管张维为教授因“中国好故事”的传播而备受赞誉,但他也因此招致了诸多质疑和批评。这背后的原因究竟何在?难道正如他在文中所指控的那样,都是这六类敌人在恶意抹黑他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