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是医患也是邻里 家庭医生与居民双向奔赴

穿上白大褂,拿上检测仪器和医疗箱,锦城逸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夏红琳招呼上团队成员,前往社区中失能老人的家里,为其提供上门服务。

“罗医生你来啦!”伴随着小区居民的招呼声,宽巷子社区家庭医生团队队长罗茜踏进小区。测血压、量血糖、看检查报告、询问身体状况……和以往一样,罗茜在院落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

2016年,大陆开始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上门服务、长期处方、双向转诊等举措,让居民获得实惠,家庭医生作为“健康守门人”,直接将健康送到了“家门口”。5月19日是第14个“世界家庭医生日”,连日来,记者走进家庭医生群体,多方采访,了解他们与居民之间的故事。

关注身体也关注生活

家庭医生治病也交心

“夏医生,你们又来了,正好我这几天嗓子不舒服,你帮我看看呢。”5月初,夏红琳刚刚走进小区,不少居民便迎了上来,一边帮忙搬桌椅板凳,一边拿出手机,通知亲朋好友,医生又来看病了。

3名医生、2名护士加上1名技术人员,这是夏红琳家庭医生团队的人员“配置”。5个小区、10户失能家庭,这是夏红琳所在的家庭医生团队需要提供健康服务的范围。与门诊坐诊不同,家庭医生提供“上门服务”,来小区的次数多了,大家自然也就熟了起来。

“我们的工作不仅是看病,还要纠正大家的不良生活习惯,这需要建立在熟悉、交心的基础上。”夏红琳说。

是医患也是邻里 家庭医生与居民双向奔赴

▲ 夏红琳为居民看病

家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小区的张婆婆70多岁,一个人独居,生活不规律、睡眠不好,高血压、糖尿病药物的依从性也很差。了解情况的夏红琳,每次“送健康”时,都会打电话叫张婆婆下来“话家常”。“婆婆每次都说,她一个人住很孤单,不想做饭,晚睡晚起,生活没了规律。我们就建议她多出来走走,和社区的老人一起跳跳舞、打打球。”夏红琳说。

医务人员的反复叮嘱,让婆婆感受到了儿女陪伴的温暖,在院落和医务人员聊天的过程中,也和其他前来咨询的老人熟悉了起来。渐渐地,张婆婆开始走出家门,和其他老人一起约着散步、出行。大概一年多的时间,生活逐渐规律的张婆婆血压、血糖以及精神气儿都渐渐好了起来,以前要靠吃助眠药物入睡,现在也都不需要了。

“我们是小医生,治不了多难的病,但是我们和患者走得更近一点,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也可以让他们的身体变得更健康,我还挺有成就感的。”夏红琳说。

是医生也是邻居

患者的信任是最大的骄傲

一个团队10个人,“一医一护”的搭配分成了5组,青羊区新华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宽巷子社区家庭医生团队主要负责服务宽窄巷子周围的各个小区,辖区常住人口大概有24000人。和所有的家庭医生一样,宽巷子社区家庭医生团队也要挨个到小区中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团队的成员调侃为“扫院子”。

“每个院子每个月至少‘扫’一次,如果有需求的话,我们可能还会‘扫’两次、三次。”家庭医生团队负责人罗茜一边接过居民递来的检查报告,一边说。

是医患也是邻里 家庭医生与居民双向奔赴

▲ 正在“扫院子”的罗茜

已经从医27年的罗茜在成为全科家庭医生之前,也曾在大医院门诊当过内科医生。因为想尝试不一样的工作方式,选择“跳槽”,“我本身喜欢和人亲近,大医院的患者看完病就走,医患之间很难有情感上的沟通。但在基层,医生和患者更像是亲人、邻居,我每次去‘扫院子’,大家都会很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我觉得很亲切。”

是医患也是邻里 家庭医生与居民双向奔赴

▲叮嘱病人用药的罗茜

医生与患者本就是一场双向奔赴,罗茜将居民的身体健康挂在心上,老百姓也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她。做家庭医生的这些年,最让罗茜感到骄傲的是患者对她毫无保留的信任,这也是她愿意在家庭医生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的原因之一。

她告诉记者,小区里的一些“老病人”腿脚不便,也不太会使用社保卡,病人会选择放心地把社保卡拿给自己。定期将药开好后,自己也会利用下班时间,一家一家敲门将药送到老人家中,“之前有一对老夫妇就是这样,我按照一个月送一次药的频率,给他们送了10年,我们的关系真的就像亲人一样。”

家庭医生队伍不断扩大

2024年推动签约服务率达42%

不论是夏红琳还是罗茜,她们的故事只是成都众多家庭医生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2023年成都一共组建了家庭医生团队3581个,签约服务了全市934.66万人。为了把网格触角真正延伸到居民身边,成都市卫健系统将家庭医生与网格员进行了融合,家庭医生划分街道辖区为居民提供优质健康服务。

2023年,成都发布《成都市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到2035年,全市签约服务率达到75%以上,其中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到85%以上;满意度达到85%。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24年成都持续推进“全专结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42%,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82%。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牵头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不低于20%的门诊号源。同时,推动中医药适宜技术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和0-3岁婴幼儿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

“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团队‘健康守门人’作用,切实提高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落实失能老年人‘健康敲门行动’,为全市4.1万名失能老年人提供免费上门健康服务。”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道。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胡瑰玮 图片 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罗皓 编辑 王小雪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