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曹丕手下最懂水战的谋士是谁?曹丕最后一次伐吴却无功而返的原因

作者:王历史

这位谋士为何能左右曹丕南伐吴国的决策?曹丕亲自督军伐吴,为何却无功而返?难道仅仅是因为天时不利吗?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曹魏、东吴、蜀汉三足鼎立,你来我往,朝不保夕。曹丕作为曹操的嫡长子,自视甚高,一直渴望有一场力挽狂澜的伟业,他几度亲征南伐孙吴,可惜屡战屡败。最后一次南伐,曹丕亲自督军,号称水陆并用,声势浩大,谁料竟然徒劳而返?究竟是哪位谋士影响了曹丕的决策,使得这次伐吴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曹丕为何最终选择放弃江东,从此与孙权两相枕藉?一切的疑团,将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一一解开...

曹丕手下最懂水战的谋士是谁?曹丕最后一次伐吴却无功而返的原因

铺垫历史背景:三国鼎立局面和曹丕野心勃勃

魏、蜀、吴三国鼎立,战火纷飞,曹操一统天下的夙愿并未实现。曹丕作为曹氏家族的嫡长子,自小便身怀绝顶气节。他聪慧过人,诗文佳作遍及建安文坛,更是驰骋疆场、谋武靖国的名将。曹丕敏锐地意识到,要巩固魏国的统治地位,必须彻底击溃孙吴、劲敌孙权。

年少时,曹丕饱读兵书,了解先贤谋略。他怀疑曹操赞扬"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语,暗自对孙权充满了不屑。曹丕自诩才华出众,相较孙权绝非次儿,於是萌生了向其一较高下的决心。若能一举击溃孙权,夺取江东,那将是曹丕最为骄傲的时刻,也将为曹家刷新力作,扫清父亲当年未能平定天下的遗憾。

曹丕手下最懂水战的谋士是谁?曹丕最后一次伐吴却无功而返的原因

公元225年,曹丕四十二岁,对手孙权也与他年纪相仿。曹丕认为这是一统江东的绝佳时机,遂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军事部署。他暗地里布置人手,沿淮河及其支流汇集大量战船,缓缓北上,意图径渡长江南下,直扑孙吴的心脏地带。伐吴大军延绵数百里,气势磅礴,令人望风喟嘘。此次南征,曹丕亲自督军,立志要亲眼见证镇压孙权的决定时刻。

曹丕伐吴准备:蒋济的反对和预警

曹丕亲自督军出征江东,声势浩大备至。在临行前夕,魏国名臣蒋济却当面劝阻曹丕暂缓出兵。蒋济出身楚国淮南一带,自小便对当地的天文气候、河流水文环境了如指掌。他指出,今年的降雨异常稀少,恐淮河水位将呈低迷状态,舰队出征必然陷入水浅难行的窘境。

蒋济更是撰写了著名的《三州论》献与曹丕,力陈伐吴计划的种种隐患。蒋济论证道,魏军北上入淮,沿途多由人工开凿的运河,受降雨影响尤甚。一旦遇水涸船锚,后勤补给将陷困局。此外,淮水自北向南,魏军驻扎下游,吴军往往纵船上溯,占尽地利,可随时对魏军发动突袭。

蒋济更是借鉴了前车之鉴。在曹丕三路伐吴之役中,他曾明确告诫曹仁勿对濡须中洲进行进攻。濡须中洲地处长江中游,上有吴军舰队把守,魏军一旦攻其不备,吴军可会师而下,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曹仁执意不听,最终使魏军在这里吃了大亏,油船被尽数击沉,战士伤亡惨重。

面对蒋济的劝阻,曹丕似乎丝毫不以为意。他振振有词,认为魏国近年屯田备战,积蓄已久,足以应付一切突发状况。更有诗作《广陵观兵》,对魏军雄厚的水师竟多番赞赏,直言"一苇亦可航"、"不战可屈敌"。曹丕深信,只需魏军铁甲列阵,威风凛凛驶抵长江,孙吴必定心怀惴惴,土崩瓦解。

曹丕手下最懂水战的谋士是谁?曹丕最后一次伐吴却无功而返的原因

蒋济独到之处

蒋济之所以对曹丕的伐吴计划有如此独到的见解,源自他与生俱来的得天独厚。

蒋济幼年曾随父亲在淮南一带游学,深受当地文化熏陶。淮南自古就是一块人文荟萃之地,孕育了许多杰出人才。蒋济智力出众,对天文历算、地理水利有着独特的领悟力。他对当地的河流水文变化了如指掌,预测江河的涨落水位,简直是轻而易举。

更为重要的是,蒋济生长的淮南地区,向来是水师屯驻的重镇。每逢战争年份,两军舰队在这里厮杀,硝烟常作伴侣。从小耳濡目染,蒋济渐渐对水军作战之道有了深刻的理解。他明白水战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对水文的掌控 。只要把控住了河流的走向和水位变化,就等于掌握了胜算在握的先机。

正是由于蒋济独特的成长环境,他才能对曹丕的战略计划了然于胸,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不过,尽管蒋济出身低微,他的远见卓识却深得曹丕的赏识。据说,蒋济初次拜见曹丕时,曹丕便高度评价他"足以谋国家大策"。从此,蒋济一直是曹丕倚重的军事顾问。

曹丕新战术尝试遭挫

曹丕手下最懂水战的谋士是谁?曹丕最后一次伐吴却无功而返的原因

尽管有谋士蒋济的反对和预警,曹丕仍然按捺不住,决心一展雄心壮志,亲征江东。为了破解困阻,曹丕对原有的进攻路线做出大胆改革。

传统的魏军攻吴路线,大多采取陆路向东南推进。但这一路线固守森严,沿途需攻下诸多重镇,进程艰缓。曹丕打算借助淮河的天然水系,集结大量水师,径自北上,遁入长江后直捣黄龙。

为了实现这一新战术,曹丕在沿淮地区大肆集结舟船。数万只龙舟鹘船,熙攘列阵,气吞江河。当年曹操在赤壁战役中所部署的千余艘战船,在如今看来已是小巫见大巫。整个过程持续了两年之久,直到公元225年八月,魏军终于完成了最后的准备工作。

八月,曹丕亲自检阅水师,顿足广陵城下。他目睽红纽,手持谪仆,大加夸奖水师的雄壮气派。为了歌功颂德,曹丕当场作下了名篇《广陵观兵》。文中写道:"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曹丕对这支空前绝后的舰队,寄予了极高的期望。

就在曹丕对成功渴望已久之时,一个让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意外情况发生了——十月,淮河竟然遇上了滔天大冰!寒流肆虐,江面结成一层厚厚的冰层,魏军上万只战舰全部被冻僵在水面上,无法前进半步。

这突如其来的天气变故,无疑给曹丕的进攻计划带来了致命一击。作为淮南本地人,蒋济当然早就预见到了这般可能。不过,让人感到讽刺的是,蒋济的建议依旧没能打动曹丕的决心,反倒是老天爷出手相助,让曹丕不得不罢兵重振。

曹丕手下最懂水战的谋士是谁?曹丕最后一次伐吴却无功而返的原因

曹丕最终放弃江东

就在淮河大冰肆虐之际,另一个更为重大的消息也传来了——东吴大将甘宁率军大举北上,挺进江夏郡,攻陷了魏国的重镇武昌。这无异于给了曹丕当头一棒,令他不得不分兵应对。

甘宁攻陷武昌后,立即遣使前来曹营,意在威慑曹丕放弃伐吴。使者到达营地,满含铁骨凌然之色,斥曹丕"竭蹶北征",并矜夸孙吴"江广连接,船乘云屡"。这等放肆的言辞,立时激怒了曹丕。

面对崭新的战局,魏军首先做出的反应是增兵淮口。守将糜芳奉命迅速集结三万人马,直逼淮口,试图切断吴军前锋的补给线。然而糜芳军马未及开剿,便遭到了孙吴猛将吕蒙的狙击和袭扰。双方在淮口一带血战数月,糜芳终因军心渐疲,阵脚大乱而告败退。

此时,曹丕终于意识到眼下的形势已非他所能控制。淮河大冰虽已解冻,但继续北征吴地,势必遭到贪狼般的孙吴军蹂躏。更何况,蜀汉和公孙渊在后方虎视眈眈,一旦魏国边疆无人把守,必将酿成大祸。

于是,在蒋济等谋臣的再三劝阻下,曹丕不得不作出痛定决心,放弃了对江东的征伐。他挥师北上,下令全面撤军。一时间,魏吴两国耗尽心血集结的无数战船,纷纷离港回营,长江上空一片肃杀之色。

结尾

自此之后,曹丕再也未能抱持希望,对孙吴虎视眈眈。他相继被魏王所困,与吴蜀两国签订了盟约,三国的局面重新安阗下来。尽管曹丕的野心早已勃发,但最终因顾此失彼而无功而返。他的嫡长子曹睿后来虽曾令众望所归,但仍无力回天,从此与吴国两相枕藉,延续长达百年之久的三国纷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