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丕手下最懂水戰的謀士是誰?曹丕最後一次伐吳卻無功而返的原因

作者:王曆史

這位謀士為何能左右曹丕南伐吳國的決策?曹丕親自督軍伐吳,為何卻無功而返?難道僅僅是因為天時不利嗎?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曹魏、東吳、蜀漢三足鼎立,你來我往,朝不保夕。曹丕作為曹操的嫡長子,自視甚高,一直渴望有一場力挽狂瀾的偉業,他幾度親征南伐孫吳,可惜屢戰屢敗。最後一次南伐,曹丕親自督軍,号稱水陸并用,聲勢浩大,誰料竟然徒勞而返?究竟是哪位謀士影響了曹丕的決策,使得這次伐吳未能取得預期的勝利?曹丕為何最終選擇放棄江東,從此與孫權兩相枕藉?一切的疑團,将在接下來的故事中一一解開...

曹丕手下最懂水戰的謀士是誰?曹丕最後一次伐吳卻無功而返的原因

鋪墊曆史背景:三國鼎立局面和曹丕野心勃勃

魏、蜀、吳三國鼎立,戰火紛飛,曹操一統天下的夙願并未實作。曹丕作為曹氏家族的嫡長子,自小便身懷絕頂氣節。他聰慧過人,詩文佳作遍及建安文壇,更是馳騁疆場、謀武靖國的名将。曹丕敏銳地意識到,要鞏固魏國的統治地位,必須徹底擊潰孫吳、勁敵孫權。

年少時,曹丕飽讀兵書,了解先賢謀略。他懷疑曹操贊揚"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評語,暗自對孫權充滿了不屑。曹丕自诩才華出衆,相較孫權絕非次兒,於是萌生了向其一較高下的決心。若能一舉擊潰孫權,奪取江東,那将是曹丕最為驕傲的時刻,也将為曹家重新整理力作,掃清父親當年未能平定天下的遺憾。

曹丕手下最懂水戰的謀士是誰?曹丕最後一次伐吳卻無功而返的原因

公元225年,曹丕四十二歲,對手孫權也與他年紀相仿。曹丕認為這是一統江東的絕佳時機,遂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部署。他暗地裡布置人手,沿淮河及其支流彙集大量戰船,緩緩北上,意圖徑渡長江南下,直撲孫吳的心髒地帶。伐吳大軍延綿數百裡,氣勢磅礴,令人望風喟噓。此次南征,曹丕親自督軍,立志要親眼見證鎮壓孫權的決定時刻。

曹丕伐吳準備:蔣濟的反對和預警

曹丕親自督軍出征江東,聲勢浩大備至。在臨行前夕,魏國名臣蔣濟卻當面勸阻曹丕暫緩出兵。蔣濟出身楚國淮南一帶,自小便對當地的天文氣候、河流水文環境了如指掌。他指出,今年的降雨異常稀少,恐淮河水位将呈低迷狀态,艦隊出征必然陷入水淺難行的窘境。

蔣濟更是撰寫了著名的《三州論》獻與曹丕,力陳伐吳計劃的種種隐患。蔣濟論證道,魏軍北上入淮,沿途多由人工開鑿的運河,受降雨影響尤甚。一旦遇水涸船錨,後勤補給将陷困局。此外,淮水自北向南,魏軍駐紮下遊,吳軍往往縱船上溯,占盡地利,可随時對魏軍發動突襲。

蔣濟更是借鑒了前車之鑒。在曹丕三路伐吳之役中,他曾明确告誡曹仁勿對濡須中洲進行進攻。濡須中洲地處長江中遊,上有吳軍艦隊把守,魏軍一旦攻其不備,吳軍可會師而下,形成前後夾擊之勢。曹仁執意不聽,最終使魏軍在這裡吃了大虧,油船被盡數擊沉,戰士傷亡慘重。

面對蔣濟的勸阻,曹丕似乎絲毫不以為意。他振振有詞,認為魏國近年屯田備戰,積蓄已久,足以應付一切突發狀況。更有詩作《廣陵觀兵》,對魏軍雄厚的水師竟多番贊賞,直言"一葦亦可航"、"不戰可屈敵"。曹丕深信,隻需魏軍鐵甲列陣,威風凜凜駛抵長江,孫吳必定心懷惴惴,土崩瓦解。

曹丕手下最懂水戰的謀士是誰?曹丕最後一次伐吳卻無功而返的原因

蔣濟獨到之處

蔣濟之是以對曹丕的伐吳計劃有如此獨到的見解,源自他與生俱來的得天獨厚。

蔣濟幼年曾随父親在淮南一帶遊學,深受當地文化熏陶。淮南自古就是一塊人文荟萃之地,孕育了許多傑出人才。蔣濟智力出衆,對天文曆算、地理水利有着獨特的領悟力。他對當地的河流水文變化了如指掌,預測江河的漲落水位,簡直是輕而易舉。

更為重要的是,蔣濟生長的淮南地區,向來是水師屯駐的重鎮。每逢戰争年份,兩軍艦隊在這裡厮殺,硝煙常作伴侶。從小耳濡目染,蔣濟漸漸對水軍作戰之道有了深刻的了解。他明白水戰的勝負,往往取決于對水文的掌控 。隻要把控住了河流的走向和水位變化,就等于掌握了勝算在握的先機。

正是由于蔣濟獨特的成長環境,他才能對曹丕的戰略計劃了然于胸,并提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不過,盡管蔣濟出身低微,他的遠見卓識卻深得曹丕的賞識。據說,蔣濟初次拜見曹丕時,曹丕便高度評價他"足以謀國家大策"。從此,蔣濟一直是曹丕倚重的軍事顧問。

曹丕新戰術嘗試遭挫

曹丕手下最懂水戰的謀士是誰?曹丕最後一次伐吳卻無功而返的原因

盡管有謀士蔣濟的反對和預警,曹丕仍然按捺不住,決心一展雄心壯志,親征江東。為了破解困阻,曹丕對原有的進攻路線做出大膽改革。

傳統的魏軍攻吳路線,大多采取陸路向東南推進。但這一路線固守森嚴,沿途需攻下諸多重鎮,程序艱緩。曹丕打算借助淮河的天然水系,集結大量水師,徑自北上,遁入長江後直搗黃龍。

為了實作這一新戰術,曹丕在沿淮地區大肆集結舟船。數萬隻龍舟鹘船,熙攘列陣,氣吞江河。當年曹操在赤壁戰役中所部署的千餘艘戰船,在如今看來已是小巫見大巫。整個過程持續了兩年之久,直到公元225年八月,魏軍終于完成了最後的準備工作。

八月,曹丕親自檢閱水師,頓足廣陵城下。他目睽紅紐,手持谪仆,大加誇獎水師的雄壯氣派。為了歌功頌德,曹丕當場作下了名篇《廣陵觀兵》。文中寫道:"誰雲江水廣,一葦可以航。不戰屈敵虜,戢兵稱賢良。"曹丕對這支空前絕後的艦隊,寄予了極高的期望。

就在曹丕對成功渴望已久之時,一個讓他萬萬沒有料到的意外情況發生了——十月,淮河竟然遇上了滔天大冰!寒流肆虐,江面結成一層厚厚的冰層,魏軍上萬隻戰艦全部被凍僵在水面上,無法前進半步。

這突如其來的天氣變故,無疑給曹丕的進攻計劃帶來了緻命一擊。作為淮南本地人,蔣濟當然早就預見到了這般可能。不過,讓人感到諷刺的是,蔣濟的建議依舊沒能打動曹丕的決心,反倒是老天爺出手相助,讓曹丕不得不罷兵重振。

曹丕手下最懂水戰的謀士是誰?曹丕最後一次伐吳卻無功而返的原因

曹丕最終放棄江東

就在淮河大冰肆虐之際,另一個更為重大的消息也傳來了——東吳大将甘甯率軍大舉北上,挺進江夏郡,攻陷了魏國的重鎮武昌。這無異于給了曹丕當頭一棒,令他不得不分兵應對。

甘甯攻陷武昌後,立即遣使前來曹營,意在威懾曹丕放棄伐吳。使者到達營地,滿含鐵骨淩然之色,斥曹丕"竭蹶北征",并矜誇孫吳"江廣連接配接,船乘雲屢"。這等放肆的言辭,立時激怒了曹丕。

面對嶄新的戰局,魏軍首先做出的反應是增兵淮口。守将糜芳奉命迅速集結三萬人馬,直逼淮口,試圖切斷吳軍前鋒的補給線。然而糜芳軍馬未及開剿,便遭到了孫吳猛将呂蒙的狙擊和襲擾。雙方在淮口一帶血戰數月,糜芳終因軍心漸疲,陣腳大亂而告敗退。

此時,曹丕終于意識到眼下的形勢已非他所能控制。淮河大冰雖已解凍,但繼續北征吳地,勢必遭到貪狼般的孫吳軍蹂躏。更何況,蜀漢和公孫淵在後方虎視眈眈,一旦魏國邊疆無人把守,必将釀成大禍。

于是,在蔣濟等謀臣的再三勸阻下,曹丕不得不作出痛定決心,放棄了對江東的征伐。他揮師北上,下令全面撤軍。一時間,魏吳兩國耗盡心血集結的無數戰船,紛紛離港回營,長江上空一片肅殺之色。

結尾

自此之後,曹丕再也未能抱持希望,對孫吳虎視眈眈。他相繼被魏王所困,與吳蜀兩國簽訂了盟約,三國的局面重新安阗下來。盡管曹丕的野心早已勃發,但最終因顧此失彼而無功而返。他的嫡長子曹睿後來雖曾令衆望所歸,但仍無力回天,從此與吳國兩相枕藉,延續長達百年之久的三國紛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