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俄伊犁条约》:沙俄割走7万国土,为什么曾纪泽依旧能被褒奖

作者:戏说百年风华

19世纪中叶,清朝正处于国力衰落的关键时期,内忧外患层出不穷。1856年至1860年间,清朝为应对内乱及英法联军的侵扰,不得不分散关注力。与此遥远的北方边疆,沙俄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殖民扩张的野心,开始觊觎着广袤的中国东北及西北边境。从1858年起,沙俄与清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大片土地被迫割让。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国土的耻辱”,同时也是清朝外交屈辱的缩影。

《中俄伊犁条约》:沙俄割走7万国土,为什么曾纪泽依旧能被褒奖

在1858年的春季,黑龙江将军奕山接到了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访问通知。穆拉维约夫带领着两艘装备精良的战舰,直接抵达了瑷珲城下。这时,清廷正忙于南方的太平天国起义以及面对英法联军的威胁,东北边境的安全显得尤为脆弱。

“将军,沙俄的舰只已经抵达江边,他们的意图显然不仅仅是友好访问。”奕山的副官焦急地报告。

沙俄的威胁很快变成了现实。穆拉维约夫在一晚上的炮击后,强迫奕山接受谈判。“将军,我们沙俄不愿意与大清帝国为敌,但我们也必须确保我们的安全。黑龙江以北的土地,应该划归我们管理。”穆拉维约夫冷酷地提出条件。

《中俄伊犁条约》:沙俄割走7万国土,为什么曾纪泽依旧能被褒奖

奕山面对如此强硬的要求,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你这是公然的侵略!我们清朝绝不会屈服于你们的威胁。”奕山尽管心中焦急,仍试图保持着外交上的坚定。

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穆拉维约夫的军舰始终对瑷珲城进行威胁,奕山最终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签订了《瑷珲条约》,割让了大片土地。

1871年的伊犁,情况更为复杂。沙俄趁着清朝内部的乱局,出兵占领了新疆的伊犁地区。这个时候,清廷派出的是不具备足够外交经验的官员崇厚去进行交涉。

《中俄伊犁条约》:沙俄割走7万国土,为什么曾纪泽依旧能被褒奖

在圣彼得堡,崇厚面对的是沙俄外交官的一系列威逼和利诱。“崇大人,我们理解大清的困境。只要你们同意我们的条件,伊犁可以归还。”沙俄的代表以诱人的承诺和隐晦的威胁逼迫崇厚。

面对沙俄的高压策略,崇厚在未得到朝廷的明确指示下,签订了《中俄交收伊犁条约》,割让了大量宝贵的领土资源。此举引起了朝廷的强烈不满,但同时也反映了清朝当时外交的无力和国内的混乱状况。

《中俄伊犁条约》:沙俄割走7万国土,为什么曾纪泽依旧能被褒奖

这些屈辱的条约,尤其是《瑷珲条约》和《中俄交收伊犁条约》,虽然在当时被清廷所抵制,甚至不被承认,但它们的割让事实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沙俄巧妙利用了清朝内忧外患的局势,通过威胁与谈判,逐步侵蚀了中国的国土。这些条约不仅是领土的丧失,更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重大损失。受辱的条约成为了清朝晚期历史的一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史发展轨迹。

《中俄伊犁条约》:沙俄割走7万国土,为什么曾纪泽依旧能被褒奖

《瑷珲条约》和《中俄交收伊犁条约》的签订,不仅是清朝外交失败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在危机中求生存的无奈选择。这些历史事件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仅建立在内部治理的成功上,更需要在国际舞台上有足够的话语权与实力来捍卫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