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俄伊犁條約》:沙俄割走7萬國土,為什麼曾紀澤依舊能被褒獎

作者:戲說百年風華

19世紀中葉,清朝正處于國力衰落的關鍵時期,内憂外患層出不窮。1856年至1860年間,清朝為應對内亂及英法聯軍的侵擾,不得不分散關注力。與此遙遠的北方邊疆,沙俄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殖民擴張的野心,開始觊觎着廣袤的中國東北及西北邊境。從1858年起,沙俄與清朝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大片土地被迫割讓。這段曆史,被後人稱為“國土的恥辱”,同時也是清朝外交屈辱的縮影。

《中俄伊犁條約》:沙俄割走7萬國土,為什麼曾紀澤依舊能被褒獎

在1858年的春季,黑龍江将軍奕山接到了沙俄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的通路通知。穆拉維約夫帶領着兩艘裝備精良的戰艦,直接抵達了瑷珲城下。這時,清廷正忙于南方的太平天國起義以及面對英法聯軍的威脅,東北邊境的安全顯得尤為脆弱。

“将軍,沙俄的艦隻已經抵達江邊,他們的意圖顯然不僅僅是友好通路。”奕山的副官焦急地報告。

沙俄的威脅很快變成了現實。穆拉維約夫在一晚上的炮擊後,強迫奕山接受談判。“将軍,我們沙俄不願意與大清帝國為敵,但我們也必須確定我們的安全。黑龍江以北的土地,應該劃歸我們管理。”穆拉維約夫冷酷地提出條件。

《中俄伊犁條約》:沙俄割走7萬國土,為什麼曾紀澤依舊能被褒獎

奕山面對如此強硬的要求,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你這是公然的侵略!我們清朝絕不會屈服于你們的威脅。”奕山盡管心中焦急,仍試圖保持着外交上的堅定。

但在接下來的幾天裡,穆拉維約夫的軍艦始終對瑷珲城進行威脅,奕山最終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簽訂了《瑷珲條約》,割讓了大片土地。

1871年的伊犁,情況更為複雜。沙俄趁着清朝内部的亂局,出兵占領了新疆的伊犁地區。這個時候,清廷派出的是不具備足夠外交經驗的官員崇厚去進行交涉。

《中俄伊犁條約》:沙俄割走7萬國土,為什麼曾紀澤依舊能被褒獎

在聖彼得堡,崇厚面對的是沙俄外交官的一系列威逼和利誘。“崇大人,我們了解大清的困境。隻要你們同意我們的條件,伊犁可以歸還。”沙俄的代表以誘人的承諾和隐晦的威脅逼迫崇厚。

面對沙俄的高壓政策,崇厚在未得到朝廷的明确訓示下,簽訂了《中俄交收伊犁條約》,割讓了大量寶貴的領土資源。此舉引起了朝廷的強烈不滿,但同時也反映了清朝當時外交的無力和國内的混亂狀況。

《中俄伊犁條約》:沙俄割走7萬國土,為什麼曾紀澤依舊能被褒獎

這些屈辱的條約,尤其是《瑷珲條約》和《中俄交收伊犁條約》,雖然在當時被清廷所抵制,甚至不被承認,但它們的割讓事實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曆史。沙俄巧妙利用了清朝内憂外患的局勢,通過威脅與談判,逐漸侵蝕了中國的國土。這些條約不僅是領土的喪失,更是國家主權和尊嚴的重大損失。受辱的條約成為了清朝晚期曆史的一部分,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近代史發展軌迹。

《中俄伊犁條約》:沙俄割走7萬國土,為什麼曾紀澤依舊能被褒獎

《瑷珲條約》和《中俄交收伊犁條約》的簽訂,不僅是清朝外交失敗的象征,更是一個國家在危機中求生存的無奈選擇。這些曆史事件提醒我們,一個國家的強盛不僅僅建立在内部治理的成功上,更需要在國際舞台上有足夠的話語權與實力來捍衛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