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才兴昭】李周:用一粒种子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昭通广播电视台
【人才兴昭】李周:用一粒种子助力乡村振兴
【人才兴昭】李周:用一粒种子助力乡村振兴
【人才兴昭】李周:用一粒种子助力乡村振兴
【人才兴昭】李周:用一粒种子助力乡村振兴
【人才兴昭】李周:用一粒种子助力乡村振兴

一粒种子,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整个过程可能需要8至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为了粮食安全,很多农业科学专家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田间地头。今天“人才兴昭”栏目我们关注:李周及团队选育出新品种昭薯12号,助力昭通马铃薯产业发展。

【人才兴昭】李周:用一粒种子助力乡村振兴

昭通市农业科学院高山作物所所长高级农艺师李周:“最制约我们(昭通)种薯产业发展的就是原原种生产,原原种生产效率很低,传统的你们刚才看那个,一株苗大概(产)2.5到3粒左右。”

近日,红河学院师生专程来昭通参观马铃薯新品种昭薯12号育种和配套技术,李周介绍的马铃薯就是新品种昭薯12号。昭通是云南的马铃薯主产区,种植面积240万亩左右,占全省约三分之一,马铃薯是助力群众增收的优势产业。产业要发展,种子至关重要。

昭通市农业科学院高山作物所所长高级农艺师李周

“昭通地处于乌蒙山的核心区域,它的气候特点是完全跟其它(地方)不一样的,这边光照弱湿度大,外面的品种拿过来以后,整体的适应性抗病性都会很差,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的产量低,产值就低了。”

【人才兴昭】李周:用一粒种子助力乡村振兴

昭通市农业科学院成立了以李周任所长的高山作物所,对马铃薯生产过程中的难题进行攻克。马铃薯种植收成好不好,七分靠种子,三分靠种植和管理,种薯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收成的好坏。对此,李周和团队开展了加工型马铃薯的选育。

【人才兴昭】李周:用一粒种子助力乡村振兴

昭通市农业科学院高山作物所所长高级农艺师李周

“针对咱们昭通、乌蒙山区域特殊的气候条件,选育出适合于这边的高产、高抗(病性)的品种,整体提升老百姓的收入也提升马铃薯的产量,对咱们的粮食安全这一块,有更好的保障。”

一个新品种的选育,最难的不仅是选育的时间需要8到10年,更难的是很多知识还只停留在资料上。

【人才兴昭】李周:用一粒种子助力乡村振兴

昭通市农业科学院高山作物所所长高级农艺师李周

“马铃薯原原种雾培技术我们是从国际马铃薯中心获得的技术资料,相当于它是一个理论。马铃薯它的遗传背景是很复杂的,顺利的话,我们是8到12年选出新品种,假如不顺利的话,那我们可能这个时间会更长。”

【人才兴昭】李周:用一粒种子助力乡村振兴

为了选育出马铃薯的新品种,2012年以来,李周带领团队配制杂交组合200多个,筛选出优良高代品系300多份,构建了一批可支撑选育适应昭通乃至云南复杂气候环境要求的马铃薯种质资源。经过8年的攻坚克难,李周团队终于成功选育了昭薯12号,这个品种不仅具有抗病性好、适合做深加工产品等特点,还有高产的特性,平均亩产量在2.3吨左右,比常规的加工型马铃薯的产量增加了一倍,每亩能增加收入1200元左右。

昭通市农业科学院高山作物所所长高级农艺师李周:“要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必须把我们的产业链拉长,加工型的马铃薯品种,它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首先要有好的品种,要有适合的品种,才能去加工。”

扎根乌蒙大地的十多年,李周参与了国家级项目、省、市及院立科研推广项目20项,主持收集和改良马铃薯种植资源600多份,选育马铃薯新品种6个,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对于李周来说还只是开始。

【人才兴昭】李周:用一粒种子助力乡村振兴

昭通市农业科学院高山作物所所长高级农艺师李周

“现在选育出来的昭薯12号它是一个开始,我们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根据昭通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这个育种目标,然后选育出更多的适合于昭通的、产业更需要的品种。”

来源|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国江 孙贵波

审核|杨宇航

编辑|杨超烨

平台联系方式|0870—2153979

【人才兴昭】李周:用一粒种子助力乡村振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