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听!博物馆的声音……三峡博物馆奇妙夜文物都“活”了

作者:上游新闻

博物馆的声音会是什么样的?是文物“活”过来之后的窃窃私语,还是古乐器们的悄然合奏?5月17日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1楼大厅里人头攒动。一场别开生面的“听见博物馆的声音——博物馆奇妙夜”活动试图给出答案。

听!博物馆的声音……三峡博物馆奇妙夜文物都“活”了

在现场,大家平日里见惯了的舞蹈、古诗词联颂、乐器演奏和古琴表演等都被赋予了新的功用:在一段段精妙绝伦的演绎中,一件件文物都“活”了起来。

17日20点,“博物馆奇妙夜”在女子群舞《巴渝伶女歌》的曼妙舞姿中拉开了帷幕。折腰、三段拧等舞蹈动作如约亮相舞台,但让很多现场观众都颇感惊喜的是,整个《巴渝伶女歌》中的舞蹈形态其实都有真实的文物原型。

听!博物馆的声音……三峡博物馆奇妙夜文物都“活”了

据介绍,折腰、三段拧这些动作、舞蹈手形都是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汉代画像砖、汉代陶俑为原型提炼而来。整个节目的舞蹈风格体态、动作形态、动势动律均独具巴渝特色。悠悠琴弦声中,原本在石壁上的巴渝乐舞伶女们,仿佛都“活”了过来,翩翩起舞,将巴渝先民的文化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各色古琴也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一大馆藏特色。暌违千年的古琴再度“发声”,也成了17日晚“博物馆奇妙夜”中的一大亮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珍藏的唐琴、宋琴纷纷“走出”了文物库房,并在大陆著名古琴家马维衡父子倾情演奏下“活”了过来。

听!博物馆的声音……三峡博物馆奇妙夜文物都“活”了

马维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广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其子马天驰现为扬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广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父子俩共同演绎的《平沙落雁》《广陵散》《酒狂》等名曲,将观众带入千年前的诗意世界,好好地感受了一把秋江意境、唐代气派。

听!博物馆的声音……三峡博物馆奇妙夜文物都“活”了

“我们希望通过‘奇妙夜’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市民与馆藏文物‘对话’,以诗词歌赋、曲舞艺韵等形式,展现出博物馆的独特魅力,以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中华文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牟丰京表示,从文物古琴再度“发声”到现代化科技的创新与实践,都是三峡博物馆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尝试,都是希望让大家听到更多博物馆的声音,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

据统计,2023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馆参观人数2136443人次,服务观众更是达到了280.34万人次。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摄影 张锦旗 实习生 张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