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阳明心学:助力构建当代中国伦理精神

作者:贴近地面飞行

  ◤王阳明作为宋明理学中坚人物所提出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开创出自朱子后宋明理学的新天地。发掘与阐释王阳明“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思想,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伦理精神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阳明心学:助力构建当代中国伦理精神

  王阳明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王阳明学术思想经过三次蜕变,词章之学、朱子学、佛老之学是阳明早期的学术取径,但都使王阳明未得圣人之道,其后居夷处困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年谱》),逐渐形成其心学思想。王阳明作为程朱理学的反思者与批判者,在理学史上具有非常尊崇的地位。他提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理念一改程朱理学向外求理的繁琐、空谈心性的蹈虚,引发了理学内部的一次自我革新运动。阳明后学浙中王门的禅学化、泰州学派的世俗化引发明末清初对阳明学的反思与批判,这使乾嘉考据之学成为清代学术思潮的典型。发掘王阳明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思想并对其进行新阐释,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伦理精神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善与恶:更凸显道德自觉意识

  善、恶问题是儒家心性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先秦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开启了儒家内部对这一问题的争论。王阳明的善恶论是对孟子性善论的发展,更加凸显了人的道德自觉意识,“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下)。阳明之学是“立己立人”“成己成物”之学,通过实践的修行和时间的砥砺,不断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心地善良,言行合乎伦理道德,并富有“敬天爱人,自利利他”的敬畏、怜悯和博爱之心的人。“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内外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传习录》中)从思想上讲,君子人格修己务本、利他乐他,要做一个胸襟开阔、修己自重、与他人分享阳光的君子。人的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经常面临外界的诱惑,假如不能保持定性,就会误入歧途。“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与杨仕德薛尚谦书》)贪婪、自私、怨恨、痛苦、傲慢、骄狂、迷惑、欲望都是心中贼,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另外,违背科学、脱离实际、不合规律,让人生在现实生活面前遭到挫折失败的想法、念头、思维定式和习惯等,都属于“心中之贼”,都在应该破除之列。

  知与行:重视“静”养工夫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主要针对理学内部知行割裂的现实弊端而言,有挽救世风日下的强烈愿望。尽管王阳明的时代,人们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均无从下手,王阳明打破简单的知、行先后次序的知行观,从二者的不二割裂性来认知这一问题,“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传习录》上)。王阳明认为,真知与假知的区别是知行是否合一的关键,假知是人产生错误行为的根源之所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性越来越复杂,作为社会个体做任何事情都要审时度势;作为管理者需要有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有红线意识和底线意识,不能任意妄为。在知与行之间存在修行的过度地带,王阳明重视“静”的工夫,将其视为个人回归良知的主要途径。“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传习录》上)在认知事物、个人修行的时候,通过排除思虑杂念,将良知内化为自己灵魂深处的一种真正的存在,且能真正将这种内化的精神转化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与动力,这样才能够处事不惊。假如学习和修行流于形式,则会成为“叶公好龙”,遇事慌乱无主。日常生活中要亲人睦友,与人为善。在行事的时候要换位思考,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作为先觉者或者君子,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这是阳明强调知行合一的主要落脚处,王阳明事功之学也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

  立志:成就“自我发现”“自我实现”

  立志是中国文化中最刚健积极的精神力量之一,不仅表明了一个人的发展目标,要求人们敬德、修业、完善自己,而且鼓励人们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荒废时光,必然一事无成。“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教条示龙场诸生》)阳明思想是“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过程,纵观其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与居夷处困的窘境,没有“立志”的勇毅精神,很难成就一个心学宗师的王阳明。“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示弟立志说》)成就事业是人的一种内在要求,只有对自己充分了解,才能正确看待自己与外物、自己与世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只有让自己内心足够强大,才能确保理想最终实现。“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意。”(《传习录拾遗》)儒家的狂狷气象弥补了其学说带来的人生的拘谨,“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月夜二首》)。一个人的眼界、修为、胸襟、能力决定其高度。当一个人胸怀天下,就能站在圣人的高度去思考问题,看清天下大势和兴亡成败之理。真正有作为的人应该有质疑的精神,应该有担当的意识,应该有天地一体的生活境界。(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