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成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作者:古凌

(本文内容均基于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引用来源。)

1951年,大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名优秀红军将领从苏联顺利回国,他就是陈昌浩。

陈昌浩是一名优秀的老共产党员,在他回国之前,他已经在苏联生活了13年。

原本大家都以为陈昌浩回国之后,会在政治方面有所建树,毕竟陈昌浩已经去苏联学习多年,不仅见识广博,而且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是非常优秀的将领。

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归国后面对组织上的工作安排,陈昌浩却选择拒绝,选了一个中共党史的研究学者这样的文学工作。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成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直到1953年,才被任命为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陈昌浩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份不接触政治、军队的文员工作,这其实和他在苏联的经历有关。

当年陈昌浩远赴苏联,并非只是为了学习,更大的原因是因为他生病了。

1939年,陈昌浩突然查出恶病,当时国内的医疗条件并没有能力帮他治疗,因此陈昌浩在万般无奈之际带着他的儿,陈祖涛远赴苏联,这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1951年顺利归国。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成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一.出国的迫不得已

陈昌浩是武汉汉阳人。他1906年8月出生,虽然出生于贫穷的农民家庭 但他从小就天资聪颖,尤其是在学习和政治方面拥有着惊人的天赋。

因此即便家境困窘,陈昌浩依旧选择在武昌大学读书深造,这一选择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大学毕业之后,陈昌浩没有立刻选择工作。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更加深刻想法。

因此1927年,当时的陈昌浩只有22岁,经人介绍,他选择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进行深造。那时候的陈昌浩虽然才刚过20,但他已经结婚,并且已经有了两个孩子。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成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其实在接受到建议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陈昌浩一度十分纠结,因为当时他的第一任妻子刘秀珍刚怀有二胎还未生产。

由于机会宝贵,最后在一番思量和妻子刘秀珍的支持之下,陈昌浩还是选择了远赴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

1930年,陈昌浩学成归来,被组织正式许可参加共产主义工作,当时也是抗日战争爆发激烈时期,因此陈昌浩主要的任务就是打倒小日本,打赢抗日战争。

陈昌浩也并未让人失望,仅仅在他领导共产工作两年后。到1932年,陈昌浩已经成为了红军红四方面军的总政委。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成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在红军长征时期,陈昌浩带领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顺利会师,保住了红军的有生力量。从此陈昌浩的军旅生活几乎走到了人生的巅峰。但人生不可能一直顺畅,陈昌浩也如此。

在红军长征时期他走到人生巅峰之后,陈昌浩相继经历了密电事件,西路军惨败等等。这些事件均以惨烈的结果收尾,给陈昌浩带来了许多打击,一度让他一蹶不振,掉入了低谷。

其实这也不怪陈昌浩心理素质差,毕竟他从小就是天之骄子,因此在他带领的西进之路中他所有的兄弟全部全军覆没的惨烈战绩中。

陈昌浩经受不住这些打击,一病不起。这也是为什么陈昌浩后来会带着儿子匆匆离开国内,远赴苏联的原因。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成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二.苏联的坎坷经历

来到苏联后,陈昌浩在苏联的生活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因为刚来到苏联不久,二战就爆发了,陈昌浩被迫到采石场进行苦力工作来生活。

由于战争的原因,陈昌浩的苏联生活也一直十分坎坷,因此他对祖国一直有着强烈的思念。

直到1951年,陈昌浩回国申请被批准,他才顺利的回到祖国。回到中国后,陈昌浩又生活了16年,才在1967年7月离开人世。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成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陈昌浩的悼念会中有许多党内高级将领参加,他们有些是陈昌浩的战友,有些是他的领导,有些则是他的仰慕者。

由此可以看出,陈昌浩虽然在苏联生活了13年之久,但是他在国内的威望依旧非常高。在陈昌浩的一生中,他其实有过两位妻子,可惜最后都没能走下去。

或许也和他太认真工作有关,毕竟陈昌浩的生活中,工作永远是第一位,自然难免对另一半和孩子的忽视。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成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陈昌浩的第一任妻子刘秀珍,是个十分了得的人物。

陈昌浩与刘秀珍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就是有名的陈祖涛。

陈祖涛在大陆建国初期十分有名,因为他是建国初期罕见的知识分子,还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年轻工程技术人员。

不仅如此,陈祖套的情商也非常高,他入乡随俗,接地气,还没有任何的知识分子。因此他格外的受欢迎,同事们都愿意和他一起相处学习。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成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据说中国的第1架飞机“列宁号”就是陈昌浩的儿子陈祖涛参与设计的。

其实陈昌浩搬到苏联时,陈祖涛还很小。1941年,当时的陈祖涛只有13岁,苏联国内发生暴乱,斯大林号召苏联人民保卫劳动成果。

年幼的陈祖涛就虽然还不懂是非对错,但听到他们要保护粮食就已经前去报名。

但可惜的是,当时的苏联并不接收国际学生,出于情况的特殊性,苏联只在这群要参与劳动保卫运动的学生中破格收了毛岸英。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成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但即便是这样,陈祖涛也没有气馁。虽然没有加入保卫劳动的战争当中,但是他闲时就挖土豆、伐木还种土豆,为苏联的保卫劳动行动增添了一份支持。

1951年,陈祖涛提前半年在苏联毕业归国,时间上甚至比他的父亲陈昌浩回归祖国还要早一些。很多人不知道陈祖涛为什么突然提前毕业归国,直到周总理的一番话——

“当初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要什么没什么,我焦虑之际经人介绍认识了陈祖涛,当时我就觉得他并非平庸之辈,因为我给他写去了一封信。”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成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三.虎父无犬子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的科技制造能力十分低下,周总理对此十分着急,马不停蹄的给远在苏联的陈祖涛写了一封信。

而陈祖涛在接到信后不久,也丝毫没有含糊,马上就向学校申请了提前毕业。

在毕业手续一切办妥之后,陈祖涛在中国人民的欢呼声中顺利归国。陈祖涛归国之后,仔细研究了中央拿出的苏联对中国支持的158个重点项目。

反复抉择后最终选择了从事汽车工业。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成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陈祖涛之所以选择汽车工业不仅仅是因为国内需要弥补汽车工业技术的不足。更大的情况和陈祖涛的专业也有关系。

陈祖涛是学习机械的,他从小就对汽车和机械十分热爱。

因此在国内各个方面都不发达的情况下,陈祖涛主动选择了去深入学习汽车工业学,他所设计的中国第1辆自主品牌的东风轿车,在他2003年离休时,已经产出了1,800万辆,年产量居世界第一。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成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与父亲陈昌浩相比,陈祖涛在技术专业方面显然更有天分,这也迎合了当时环境的需求。

因此在归国之后,陈祖涛显现出比陈昌浩更为锐利的锋芒,甚至有人说“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儿子却成为万人敬仰的大人物”这样一句话来调侃他们父子关系。

而当时的陈昌浩已经退居学术领域,不再关心政治和军事问题,对这些议论声也自然不再感兴趣。

陈祖涛又是一名理科生,只对工业汽车的钻研感兴趣。因此陈祖涛和他父亲陈昌浩之间的事情渐渐成为了一种茶余饭后的调侃。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成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其实虎父无犬子,陈祖涛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辉煌也离不开陈昌浩的细心教导。

毕竟当初陈昌浩前往苏联之时都将年幼的陈祖涛带在身边,可想而知在国外的这十几年里,陈昌浩没少为陈祖涛的成长费时间,费精力。

这样一说来陈昌浩的优秀其实和陈祖涛分不开联系。

其实在陈昌浩身边优秀的不仅仅是他的儿子,还有他的第二任妻子张琴秋。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成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张琴秋是一位十分了不得的女性,俗话说巾帼不让须眉,张琴秋就是十分好的例子。

张琴秋在1936年7月与陈昌浩组建家庭,在当时那样封建和不发展的年代,许多妇女都在家相夫教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但张琴秋却一直在外抛头露面。甚至在红军长征途中成功让红二和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还成为了中共中央西北局同志中的唯一一位女性。

1933年,就当上了红四方面军的政治部主任。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成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可惜的是她最后与陈昌浩依旧没有走到一起,其实张琴秋的性格和陈昌浩十分相像,都是十分有抱负,有理想,并且十分固执的人。太相像的人或许很难走到一起,所以到最后两人的婚姻也是惨淡收场。

张琴秋离婚后有过短暂的失魂落魄,但很快她就调整好了自己。不仅没有颓废,反而在事业上更加用心,将全身心的精力全部投入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后,张琴秋的主要工作部门是纺织部。她稳扎稳打,在纺织工业处一呆就是20年,到1951年,陈昌浩回国时,张琴秋早已成为了纺织工业处的副部长,惊呆了众人。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成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参考资料:

1、西路军兵败后的陈昌浩-鱼恩平,王志彬-党史纵横. 2010(04)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成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2、张琴秋之恋(上)-杨闻宇 ,卢振国-党史博览. 2001(03)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成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3、红军史上级别最高女将领张琴秋 率五百妇女破敌一团--党史频道-人民网 (people.com.cn) 来源:湖北日报 2016年08月29日

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6/0829/c85037-28673734.html

4、中共领导人子女在苏联不寻常的经历(组图)_cctv.com提供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8年01月08日

https://news.cctv.com/science/20080108/103100.shtml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