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生难得开口笑》,笑过滚烫人生

作者:阅读时代杂志

四时五味的人间,生活浮浮沉沉。

成功如文学家梁实秋,也会有各种烦恼:读书时要考试,中年时要谋生,老年后会生病……

但他却能把烦恼化作诙谐的文章,给生活开出一份份治愈的妙方,写下“虽然辛苦,也要笑着过这滚烫的人生”这样散发着温暖情味和香气的句子。

得闲片刻,不妨读读梁实秋的散文集《人生难得开口笑》,五十多篇的趣谈散文,看到的是他于生活细琐中的所感所悟,得到的却是人生自洽指南。

01

“浮生如寄,多忧何为?”

《中年》一文中,梁先生大半篇文墨都在写中年人的忧愁。

从中年男人的颓然,到中年女性的苦恼,还有“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的无奈。

随之却话锋一转,直言“人的生活在四十才开始”,重点是如何诠释生活,待到停笔时,发现: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这正是能解中年之忧的妙方啊,拿到当今用也绝不过时。

纪录片《生活的减法》中有一集,讲的是中年漫画师梁效禹的故事。

他在游戏行业干了15年,做到了美术总监的职位,加班仿佛是常态。有次开会到凌晨,他突然两眼发黑差点没缓过来。

也是从那一刻起,他对曾经满腔热情做游戏,到疲于应付工作的状态产生质疑。

几经思考,他辞去高薪职位,转行做漫画师。虽然收入大打折扣,但工作不再占满生活,时间更弹性化,他也能更好地陪伴家人。

他感觉时间都变慢了,生命也像变长了似的。

或许是因为丰富的生活阅历,他画出来的漫画别具一格。

40岁重新出发的梁效禹找到了他想过的生活,或许少了一些外在的鲜花掌声,却多了不少内在的温暖舒意。

提到中年,似乎直觉便是各种烦心事,职位卡在不上不下的地方,精力不如年轻人,老人的健康要管,孩子的日常要顾,体检报告的数字总是起起伏伏……

人到中年的烦恼,大约就像是在登山,前半段路虽然爬得累,却感觉并不难走,后半段路看似不费劲,却可能一个闪神摔得更狠。

事实上,每个半程,皆有风景。

上坡时坚持,登高望远,看的是各色风景,为的是从中找到最合自己心意的,然后,下坡时缓行,处处留心,赏的是心仪的细致小景。

有一句话是,“芳菲不败,在人心。”

中年,与生活握手,与自己和解,与家人同频,美好依旧。

《人生难得开口笑》,笑过滚烫人生

02

“天下攘攘,皆为美食来。”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笋》

说到吃笋,梁先生写得头头是道:

笋的不同种类,笋的一些典故,竹笋的生长,如何挖笋。

春笋细嫩清脆、样子漂亮,冬笋味道不同、做法各异。母亲做的冬笋炒肉丝是他的最爱等等。

说到有次错过一家素斋的新笋,梁先生直呼抱憾。画面感极强。

生活本就离不开“吃”,于是,梁先生的妙方便是“人生贵适意,管什么吃相。”

曾经走红网络的成都百岁奶奶喻泽琴,也是个“好吃”的可爱奶奶。

喻奶奶是重口味爱好者,90多岁还酷爱火锅、螺蛳粉、各种油炸食品,无肉不欢,无零食不乐。

有一次,家人带她去一家素食餐厅尝鲜,她眉头拧成个“川”字,抱怨“没得肉吃”,尝了两口就停筷子不动了,全程把“不感兴趣”印在脑门上。

换了假牙后,喻奶奶更是放开了吃火锅,鸭肠涮个几秒钟就入嘴,觉得这样才爽脆,还号称“人生难免有点苦,鸭肠不要紧到煮……”

家人不想让她吃太多零食,她就自己藏起来,却时常藏完了就忘,等到打扫卫生时才找出来。

在喻奶奶看来,养生就是吃好、耍好、睡好,一切就都好。正所谓“睡一觉,吃饱饭,明天又是光芒万丈的一天”。

想想看,忙碌了一天,有一顿美食在面前,多幸福啊。就算忙到飞起,日常不得闲,那就找个机会,带着点刻意的心情去寻找美味,亦是乐事。

一个懂得享受美食,愿意好好吃饭的人,应该都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因为热爱,所以会珍惜当下的每一个日夜,会更用心地对待一餐一饮、一粥一饭,大约,吃下去的食物,不仅用来饱腹,也用来温暖心灵。

再是寻常的日子,有了千般食物滋养,就有了百般滋味,慢慢地,生活也会越发面目可亲起来。

“吃好的+好好吃=生活好”,别管何时,套用一下这个公式,自有好处。

03

“长安米贵,亦敢笑对。”

梁先生写《穷》,像是在写一篇说明文,把“穷”分析了一遍。

他说,穷是比较出来的,穷人落得清闲也算是穷的好处;穷不是罪过,但也不是美德,不值得夸耀;便是囊中羞涩,也应“有所不取”……

他说,“人的一生,就是和穷挣扎的历史。和穷挣扎的一生无论胜利或失败,都是惨。能不和穷挣扎,或于挣扎之余还有点闲工夫做些别的事,那人是有福了。”

“穷”也能得“福”,这份治愈人生的方子,梁先生开得真妙。

懂此妙法的人,不少。汪曾祺先生眼中的西南联大师生就是。

联大的条件很不好,校舍多是土墙、草顶,简易的铁皮屋顶,可谓“陋室”。

师生们的着装更是“不衫不履”。女生多是劳动布的“工裤”,男生们的西装有各种补丁装饰,老师们的就更破旧。

闻一多先生有段时间一直穿一件灰色袍子,样式早就过时了,还是亲戚送的。

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服饰披在身上,远看像一个侠客。

有次,一女生到新校舍,天黑、路上没人,她听到后面有踢踏的脚步声,以为是坏人,谁知是化学教授曾昭抡。曾教授穿了一双露着脚趾、后跟烂了的鞋,因为只能半趿着,发出很响的声音。

尽管如此,师生们每天都在孜孜不倦地做学问,汪曾祺先生感慨“真是穷且益坚”。

说“穷”,其实是在说物质的寡。说“坚”,却是在讲精神的富。

物质的“穷”“富”,其实都不过是相对论。

越是想在物质上比过别人,越是容易陷入欲壑难填之中,若是再搭上健康、时间、家庭等等,更有些得不偿失,最终苦的还是自己。

倒不如把眼界放宽,在追求“富”的道路上,除了物质,更追求精神的饱满和内心的丰盈。

当精神的富裕超越物质的贫瘠,就算是条件“穷”,日子也不会“苦”。时长日久,就像是在品尝“穷”,亦会从中尝出一些回甘之味。

人生于世,不惧“穷”,还有何惧。

《人生难得开口笑》,笑过滚烫人生

春花有烂漫,行人却多;

夏雨引清凉,躲雨却难;

秋收逢美景,转眼枯木;

冬雪白皑皑,冻煞人也。

四季都未必尽如意,何况这百味人生。

但是,即便不能杜绝琐事的发生,不能扭转烦心的事态,却可以转换看待生活的视角,挖掘生活隐藏的不同样貌。

所以,梁先生笔下的妙方才格外治愈,比如,关于人生,他说“纵有疾风起,人间真有趣!”关于家庭,他说“岁月疾驰,漫步归家。”

可见啊,人生有百样,生活却由己。

苦也好,烦也罢,与其事事唠叨、句句埋怨,不如开开心心面对,热热闹闹度过。把生活的挫折和坎坷,全当是幸福按下了的暂停键,过后幸福再续。

愿你我皆能,人生常有开口笑,红尘自逍遥。

来源:微信公众号“书报文摘”

作者:萌木

编辑:景晨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