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全球三道“鸿沟”:网络和算力要用得了、用得起、用得好

作者:休闲荒野
全球三道“鸿沟”:网络和算力要用得了、用得起、用得好

“破晓”可持续发展,全球算网需“使命必达”

作者/ IT时报记者 钱立富 孙永会

编辑/ 郝俊慧 孙妍

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5·17特别报道

AI的奥本海默时刻

冯·诺伊曼预言:“技术的不断加速进步,将会引发人类历史上某个关键的奇点”。

ChatGPT的出现,让奇点的到来似乎有了时间表。乐观者认为,通用人工智能(AGI)或将在10年内到来。但人类真的能与AI共存吗?正如20世纪中叶,核弹成为改变人类历史的关键科技产品,如今,AI同样面临“奥本海默时刻”。

今年,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将2024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WTISD)主题确定为“数字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聚焦新技术推动下的产业升级,一方面关注技术对节能减排、降低环境污染方面的潜力,另一方面也关注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社会的机遇与挑战。

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AI将有怎样的正反面?《IT时报》将从一个可持续发展未来所需的基础、动能、围栏等多维度进行报道。

Andy和父母在津巴布韦投资经营了一处农场,受不了当地龟速的2G信号,加之当地固定宽带费用实在太高,今年2月他花了近千美元购买了Starlink接收器上网,“我所在的地方基本没有4G信号,3G也很少,很少见人用固定宽带。”

广东小伙阿良在南太平洋上的所罗门群岛闯荡多年,经营一家店铺,雇用了五六名当地人。对于当地的上网资费之高,他颇感无奈,尤其是固定宽带成本,居然在人均国民收入中的占比接近50%,这样贵的资费相当罕见。

……

Andy、阿良体验到和国内完全不一样的连接状况,也折射出当今世界存在的巨大“数字鸿沟”,包括“接入鸿沟”“使用鸿沟”“能力鸿沟”。“数字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今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的主题。但对很多国家和地区来说,只有更快更好填平“数字鸿沟”,才可能推动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在一些“连接”表现优秀的国家和地区,算力正成为新时代的“水电煤”,提升算力规模,优化算力结构,正成为新的发力点,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全球三道“鸿沟”:网络和算力要用得了、用得起、用得好

消除“数字鸿沟”

让连接无处不在

跨不过“数字鸿沟”,没有良好的连接基础,可持续发展只会是“镜中花、水中月”。

对照联合国设定的“2030年前实现普遍且有意义的数字连接”的目标,目前的形势依然严峻。最突出的矛盾在于,全球现在仍有26亿人处于“离线”状态。在这背后,存在“接入鸿沟”,仍有不少地方没有网络覆盖,人们无网可上;存在“使用鸿沟”,资费过高、负担过重,即使用网络覆盖,人们也“用不起”;存在“技能鸿沟”,缺乏数字技能,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上网,也无法通过网络从事更多工作。

不过,事情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相比一年前,全球“离线”人口规模减少了1亿,ICT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加实惠,移动网络覆盖范围也在不断延伸。而且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企业,正在不断努力,以期尽早消除“数字鸿沟”。

跨越“连接鸿沟”

破解“有网可用”难题

今年2月,Andy离开家乡上海,来到万里之外的非洲国家津巴布韦,因为他父母在这里投资经营着一处规模较大的农场,种植烟叶和其他农作物。

几经周折来到这里后,最让他感到不适应的是,这里的网速太慢,大部分时间只有2G信号,偶尔切换至3G网络,4G信号则是“踪迹全无”,这让来自上海的这位年轻人无法忍受。

Andy考虑过安装固定宽带,但农场离市区比较远,安装难度非常大,同时费用也非常高,“这里距离市中心有段距离,即使花大价钱拖根网线过来,平时也可能遭遇被破坏的情况。”

在这里,上网难是个普遍难题。调研机构Data Reportal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月,津巴布韦互联网用户为548万户,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为32.6%,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也就是说,这里2/3人口处于“离线”状态。

“连接鸿沟”,也就是网络覆盖水平低,是造成这里“离线”人群规模较大的重要原因。据津巴布韦邮政和电信监管局(POTRAZ)去年二季度发布的消息,三家运营商Econet、NetOne、Telecel Zimbaw在该季部署了363个新基站后,津巴布韦拥有5000个移动基站。津巴布韦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和云南省相当,而2023年时,云南全省的移动通信基站总数为42.4万个,是津巴布韦的80多倍。

全球三道“鸿沟”:网络和算力要用得了、用得起、用得好

图源:unsplash

不得已,Andy只得“另辟蹊径”,几经周折找了一位销售Starlink的卖家,花了900美元购买了接收设备,每月还要数十美元的费用。Starlink服务在津巴布韦实际上是被禁止的,但他管不了那么多,用邻国的账号漫游登录。“测试下来100Mbps,上网看视频基本没有问题,不过相比国内的千兆宽带,差距还是很明显的。”Andy说道。

不过,改变正在发生,非洲的移动网络覆盖越来越广,同样也在朝着5G升级。截至去年3季度,非洲已有27家运营商推出5G商用服务,其中就包括津巴布韦的一家运营商。Andy希望能尽快用上5G或者5G FWA服务,与外界保持畅通联系,也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跨越“使用鸿沟”

让更多人“用得起”网络

阿良是广东人,在南太平洋上的所罗门群岛从事五金生意已有多年时间,雇用了五六个当地人。

对于当地的通信资费,阿良的感觉就是“贵”。他用的是当地一家名为SolKonet运营商的网络,“最便宜的套餐每月也要650所币(约合人民币554元),而且要一次性支付大约4000元人民币的终端费用,可用的流量只有30GB,而且网速也比较慢,最高到50Mbps。如果用不限流量的套餐,那更加贵。”

当地人按周结算工资,“我这儿普通的员工,每周发五六百元所币。对照他们的收入,通信资费着实不便宜。”

全球三道“鸿沟”:网络和算力要用得了、用得起、用得好

图源:pexels

ITU发布的报告,也显示出所罗门通信成本比较高,尤其是固定宽带,普通人真是“用不起”。ITU数据显示,所罗门固定宽带使用成本在人均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居然达到49.71%。换而言之,人们要想使用固定宽带,就要付出将近一半的收入。

正因为此,所罗门群岛的互联网普及率比较低,一大半人口仍处于“离线”状态。

印度洋另外一端的牙买加,则是另一幅景象。

牙买加是加勒比海上的岛国,是“飞人”博尔特的故乡,也是“蓝山咖啡”的盛产地。今年29岁的刘林朋来自贵州遵义,五年前经熟人介绍,他来到了牙买加,在克拉伦登区的一家华人开办的超市里上班,干过收银员、售货员、派货员等等。

Data Reportal数据显示,今年初牙买加的互联网普及率高达85.1%,远远超过66%的全球平均水平。这样的表现,超乎了很多人的预料。

刘林朋对此却有着切身体会,这五年时间,他感受到两大显著变化。首先是收入的增长,他个人月均收入从当初800美元增长至2000美元,当地工人的周均收入则从7000牙买加币(约合人民币324元)涨至1.6万牙买加币(约合人民币739元)。其次是这里的网络水平不断提升,从3G升级至4G。

“用户可以选择‘语音包’‘数据包’进行通信。比如‘数据包’,有多个档次,265牙买加币可购买5GB的单日流量,约合人民币12元,计算下来,每GB流量不到2.5元。另外,990牙买加币可购买7天25GB的流量、5200牙买加币可购买30天80GB流量包。”刘林朋说道。在包括牙买加在内的加勒比地区,固定宽带连接和移动宽带连接之间同样出现失衡状况,只有不到10%的人口连接到固定网络。

总体来说,所罗门和牙买加在网络连接方面差异很明显,这显示出降低宽带使用成本的重要性,只有让用户能负担起、用得起宽带,才能更好消除“使用鸿沟”。

跨越“能力鸿沟”

尽享数字时代红利

相比“接入鸿沟”“使用鸿沟”,“能力鸿沟”在很多时候被忽视了。实际上,跨过“能力鸿沟”同样重要。

随着生产生活的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数字技术逐渐成为一种通用技术,此时,让更多人具备相应的信息通信技术技能至关重要,比如应用互联网解决问题、创作内容、开展电商交易等,不会因为“不会用”而与互联网“绝缘”,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墨西哥,美洲电信和GSMA携手,针对部分处于“失联”状态下的贫困土著农村地区,通过数字教育平台Aprende向那些女织工们提供培训,帮助她们提升能力,比如如何进行数字营销、如何开展电子商务等等。在农村地区接受培训后,这些女织工定期被带到拥有免费宽带连接的社区中心,通过网络推广她们的编织产品。

与此同时,一些政府、企业也在积极打造更容易操作、更具有安全性的数字工具,尽可能帮助当地用户享受数字时代红利。

“在巴基斯坦,手机支付同样很流行,但和我们这边又不一样”,正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探亲的佳申表示。AMA平台是巴基斯坦国家银行(SBP)、巴基斯坦电信管理局(PTA)、与无网点银行(BB)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等合伙推出的举措,目的是利用数字技术为用户提供快捷、简单、负担得起的金融服务。

AMA业务推出后,拥有巴基斯坦身份证的公民都可以使用具有基本功能的手机访问数字银行账户,通过简单的数字代码即可访问十多家不同的数字银行。通过输入 4 位代码,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账户进行交易,用户即使没有智能手机也没关系。

巴基斯坦计划今年将AMA移动账户的数量从去年底850万个增加到2000万个,让更多人实现便捷支付。

全球三道“鸿沟”:网络和算力要用得了、用得起、用得好

释放算力“潜能”

激荡“新动能”

在“网络建设适度超前”的指引下,近些年国内运营商加快“双千兆”网络建设,推动中国的连接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位置。以千兆光网为例,2023年底时大陆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已形成覆盖超5亿户家庭的能力。

随着连接的根基足够厚实,电信运营商开始调整策略,纷纷在算力等领域加码,加大资本开支。因为形势现在已是非常明晰,算力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源动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小目标”将妥妥完成

算力早已不是技术维度的纯粹概念,而是升华到了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随着数字经济时代全面开启,算力正以一种新的生产力形式,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算力几乎影响着人工智能领域的每一个方面,无论是实现复杂模型、缩短训练时间,还是支持实时分析和决策、促进AI技术的创新,都需要有足够的算力。

而算力基础设施作为算力的主要载体,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基础设施,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上主要国家都在加大投入,大陆也不例外。

“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大陆将“全国算力一张网”写进了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而2023年10月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从计算力、运载力、存储力以及应用赋能四个方面提出了到2025年发展量化指标,引导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如在计算力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算力规模超过30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计算下来,年复合增长率在30%以上。

在今年4月举行的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发布会上,工信部相关人士介绍,截至2023年底时大陆算力总规模达到230EFLOPS,就是每秒23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处于全球第二位。整个2023年,大陆算力规模增加了50EFLOPS,按照这样的速度,2025年算力规模超300EFLOPS的“小目标”能妥妥完成。

全球三道“鸿沟”:网络和算力要用得了、用得起、用得好

图源:东方IC

智能算力尤受关注,《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5年智能算力在总算力中的占比达到35%,计算下来规模约为105 EFLOPS。而到2023年,大陆智能算力规模已达到70EFLOPS,且呈现超70%的高速增长态势,完成“小目标”同样没有疑虑。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带有“智算中心”项目近130个。电信运营商是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正加速推进超万卡集群智算中心的建设。两个月前,天翼云上海临港国产万卡算力池正式启用 ,这是国内首个投入正式运营的国产单池万卡液冷算力集群,也是业内领先的全国产化云智一体公共智算中心,有助于解决国产大模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移动不久前也宣布今年将商用三个自主可控万卡集群,中国联通首个万卡集群将在今年内建成。

算力要“用得起”

也“用得好”

大陆算力规模排名全球第二且增速排名第一,但将算力高效转化为赋能千行百业的实际推动力,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互联互通”难题。

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互联互通”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三“待”:“找算力”,资源成本待降低;“调算力”,应用传输待提升;“用算力”,架构适配待优化。比如架构方面,各厂商算力资源接口、协议不统一,应用部署运行需要针对算力资源开展兼容适配,减缓跨主体部署效率。

这实际上也是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需要解决的难题,换而言之,一体化算力体系需要具备两个特征,要让企业“用得起”算力,更能“用得好”算力。

作为人工智能发展高地,上海也在2023年相继出台《推进算力资源统一调度指导意见》《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为的是加强上海算力资源统筹、调度和共享。

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需要强大的网络来保障,用高效的网络连接把算力潜能释放出来。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去年底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1ms时延城市算力网、5ms时延区域算力网、20ms时延枢纽节点算力网在示范区域内初步实现。要实现目标,离不开三大运营商的支撑,尤其是400G全光传送网的到来,这为算力快速传送提供了更大更先进的通道。目前,大陆骨干网主流光网技术是于2013年开始大规模商用推广的100G系统。作为开启骨干网下一个周期的重大变革性代际技术,400G网络相比传统100G网络,传输带宽提升了4倍,单比特能耗降低 40%,成本下降 20%,从而构成面向算力的高品质、确定性算力网络。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unsplash pexels 东方IC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请加「星标」不错过我们

全球三道“鸿沟”:网络和算力要用得了、用得起、用得好
全球三道“鸿沟”:网络和算力要用得了、用得起、用得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