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三道“鴻溝”:網絡和算力要用得了、用得起、用得好

作者:休閑荒野
全球三道“鴻溝”:網絡和算力要用得了、用得起、用得好

“破曉”可持續發展,全球算網需“使命必達”

作者/ IT時報記者 錢立富 孫永會

編輯/ 郝俊慧 孫妍

世界電信和資訊社會日5·17特别報道

AI的奧本海默時刻

馮·諾伊曼預言:“技術的不斷加速進步,将會引發人類曆史上某個關鍵的奇點”。

ChatGPT的出現,讓奇點的到來似乎有了時間表。樂觀者認為,通用人工智能(AGI)或将在10年内到來。但人類真的能與AI共存嗎?正如20世紀中葉,核彈成為改變人類曆史的關鍵科技産品,如今,AI同樣面臨“奧本海默時刻”。

今年,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TU)将2024年世界電信和資訊社會日(WTISD)主題确定為“數字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聚焦新技術推動下的産業更新,一方面關注技術對節能減排、降低環境污染方面的潛力,另一方面也關注産業轉型更新對經濟社會的機遇與挑戰。

在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AI将有怎樣的正反面?《IT時報》将從一個可持續發展未來所需的基礎、動能、圍欄等多元度進行報道。

Andy和父母在辛巴維(威)投資經營了一處農場,受不了當地龜速的2G信号,加之當地固定寬帶費用實在太高,今年2月他花了近千美元購買了Starlink接收器上網,“我所在的地方基本沒有4G信号,3G也很少,很少見人用固定寬帶。”

廣東小夥阿良在南太平洋上的所羅門群島闖蕩多年,經營一家店鋪,雇用了五六名當地人。對于當地的上網資費之高,他頗感無奈,尤其是固定寬帶成本,居然在人均國民收入中的占比接近50%,這樣貴的資費相當罕見。

……

Andy、阿良體驗到和國内完全不一樣的連接配接狀況,也折射出當今世界存在的巨大“數字鴻溝”,包括“接入鴻溝”“使用鴻溝”“能力鴻溝”。“數字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這是今年世界電信和資訊社會日的主題。但對很多國家和地區來說,隻有更快更好填平“數字鴻溝”,才可能推動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在一些“連接配接”表現優秀的國家和地區,算力正成為新時代的“水電煤”,提升算力規模,優化算力結構,正成為新的發力點,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全球三道“鴻溝”:網絡和算力要用得了、用得起、用得好

消除“數字鴻溝”

讓連接配接無處不在

跨不過“數字鴻溝”,沒有良好的連接配接基礎,可持續發展隻會是“鏡中花、水中月”。

對照聯合國設定的“2030年前實作普遍且有意義的數字連接配接”的目标,目前的形勢依然嚴峻。最突出的沖突在于,全球現在仍有26億人處于“離線”狀态。在這背後,存在“接入鴻溝”,仍有不少地方沒有網絡覆寫,人們無網可上;存在“使用鴻溝”,資費過高、負擔過重,即使用網絡覆寫,人們也“用不起”;存在“技能鴻溝”,缺乏數字技能,導緻很多人不願意上網,也無法通過網絡從事更多工作。

不過,事情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相比一年前,全球“離線”人口規模減少了1億,ICT服務在全球範圍内變得更加實惠,移動網絡覆寫範圍也在不斷延伸。而且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企業,正在不斷努力,以期盡早消除“數字鴻溝”。

跨越“連接配接鴻溝”

破解“有網可用”難題

今年2月,Andy離開家鄉上海,來到萬裡之外的非洲國家辛巴維(威),因為他父母在這裡投資經營着一處規模較大的農場,種植煙葉和其他農作物。

幾經周折來到這裡後,最讓他感到不适應的是,這裡的網速太慢,大部分時間隻有2G信号,偶爾切換至3G網絡,4G信号則是“蹤迹全無”,這讓來自上海的這位年輕人無法忍受。

Andy考慮過安裝固定寬帶,但農場離市區比較遠,安裝難度非常大,同時費用也非常高,“這裡距離市中心有段距離,即使花大價錢拖根網線過來,平時也可能遭遇被破壞的情況。”

在這裡,上網難是個普遍難題。調研機構Data Reportal釋出的資料顯示,2014年1月,辛巴維(威)網際網路使用者為548萬戶,在總人口中的占比為32.6%,遠低于全球平均水準。也就是說,這裡2/3人口處于“離線”狀态。

“連接配接鴻溝”,也就是網絡覆寫水準低,是造成這裡“離線”人群規模較大的重要原因。據辛巴維(威)郵政和電信監管局(POTRAZ)去年二季度釋出的消息,三家營運商Econet、NetOne、Telecel Zimbaw在該季部署了363個新基站後,辛巴維(威)擁有5000個移動基站。辛巴維(威)面積約39萬平方公裡,和雲南省相當,而2023年時,雲南全省的移動通信基站總數為42.4萬個,是辛巴維(威)的80多倍。

全球三道“鴻溝”:網絡和算力要用得了、用得起、用得好

圖源:unsplash

不得已,Andy隻得“另辟蹊徑”,幾經周折找了一位銷售Starlink的賣家,花了900美元購買了接收裝置,每月還要數十美元的費用。Starlink服務在辛巴維(威)實際上是被禁止的,但他管不了那麼多,用鄰國的賬号漫遊登入。“測試下來100Mbps,上網看視訊基本沒有問題,不過相比國内的千兆寬帶,差距還是很明顯的。”Andy說道。

不過,改變正在發生,非洲的移動網絡覆寫越來越廣,同樣也在朝着5G更新。截至去年3季度,非洲已有27家營運商推出5G商用服務,其中就包括辛巴維(威)的一家營運商。Andy希望能盡快用上5G或者5G FWA服務,與外界保持暢通聯系,也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跨越“使用鴻溝”

讓更多人“用得起”網絡

阿良是廣東人,在南太平洋上的所羅門群島從事五金生意已有多年時間,雇用了五六個當地人。

對于當地的通信資費,阿良的感覺就是“貴”。他用的是當地一家名為SolKonet營運商的網絡,“最便宜的套餐每月也要650所币(約合人民币554元),而且要一次性支付大約4000元人民币的終端費用,可用的流量隻有30GB,而且網速也比較慢,最高到50Mbps。如果用不限流量的套餐,那更加貴。”

當地人按周結算工資,“我這兒普通的員工,每周發五六百元所币。對照他們的收入,通信資費着實不便宜。”

全球三道“鴻溝”:網絡和算力要用得了、用得起、用得好

圖源:pexels

ITU釋出的報告,也顯示出所羅門通信成本比較高,尤其是固定寬帶,普通人真是“用不起”。ITU資料顯示,所羅門固定寬帶使用成本在人均國民收入中的占比居然達到49.71%。換而言之,人們要想使用固定寬帶,就要付出将近一半的收入。

正因為此,所羅門群島的網際網路普及率比較低,一大半人口仍處于“離線”狀态。

印度洋另外一端的牙買加,則是另一幅景象。

牙買加是加勒比海上的島國,是“飛人”博爾特的故鄉,也是“藍山咖啡”的盛産地。今年29歲的劉林朋來自貴州遵義,五年前經熟人介紹,他來到了牙買加,在克拉倫登區的一家華人開辦的超市裡上班,幹過收銀員、售貨員、派貨員等等。

Data Reportal資料顯示,今年初牙買加的網際網路普及率高達85.1%,遠遠超過66%的全球平均水準。這樣的表現,超乎了很多人的預料。

劉林朋對此卻有着切身體會,這五年時間,他感受到兩大顯著變化。首先是收入的增長,他個人月均收入從當初800美元增長至2000美元,當地勞工的周均收入則從7000牙買加币(約合人民币324元)漲至1.6萬牙買加币(約合人民币739元)。其次是這裡的網絡水準不斷提升,從3G更新至4G。

“使用者可以選擇‘語音包’‘資料包’進行通信。比如‘資料包’,有多個檔次,265牙買加币可購買5GB的單日流量,約合人民币12元,計算下來,每GB流量不到2.5元。另外,990牙買加币可購買7天25GB的流量、5200牙買加币可購買30天80GB流量包。”劉林朋說道。在包括牙買加在内的加勒比地區,固定寬帶連接配接和移動寬帶連接配接之間同樣出現失衡狀況,隻有不到10%的人口連接配接到固定網絡。

總體來說,所羅門和牙買加在網絡連接配接方面差異很明顯,這顯示出降低寬帶使用成本的重要性,隻有讓使用者能負擔起、用得起寬帶,才能更好消除“使用鴻溝”。

跨越“能力鴻溝”

盡享數字時代紅利

相比“接入鴻溝”“使用鴻溝”,“能力鴻溝”在很多時候被忽視了。實際上,跨過“能力鴻溝”同樣重要。

随着生産生活的數字化水準不斷提升,數字技術逐漸成為一種通用技術,此時,讓更多人具備相應的資訊通信技術技能至關重要,比如應用網際網路解決問題、創作内容、開展電商交易等,不會因為“不會用”而與網際網路“絕緣”,進而推動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墨西哥,美洲電信和GSMA攜手,針對部分處于“失聯”狀态下的貧困土著農村地區,通過數字教育平台Aprende向那些女織工們提供教育訓練,幫助她們提升能力,比如如何進行數字營銷、如何開展電子商務等等。在農村地區接受教育訓練後,這些女織工定期被帶到擁有免費寬帶連接配接的社群中心,通過網絡推廣她們的編織産品。

與此同時,一些政府、企業也在積極打造更容易操作、更具有安全性的數字工具,盡可能幫助當地使用者享受數字時代紅利。

“在巴基斯坦,手機支付同樣很流行,但和我們這邊又不一樣”,正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探親的佳申表示。AMA平台是巴基斯坦國家銀行(SBP)、巴基斯坦電信管理局(PTA)、與無網點銀行(BB)提供商、電信營運商等合夥推出的舉措,目的是利用數字技術為使用者提供快捷、簡單、負擔得起的金融服務。

AMA業務推出後,擁有巴基斯坦身份證的公民都可以使用具有基本功能的手機通路數字銀行賬戶,通過簡單的數字代碼即可通路十多家不同的數字銀行。通過輸入 4 位代碼,人們可以通過這些賬戶進行交易,使用者即使沒有智能手機也沒關系。

巴基斯坦計劃今年将AMA移動賬戶的數量從去年底850萬個增加到2000萬個,讓更多人實作便捷支付。

全球三道“鴻溝”:網絡和算力要用得了、用得起、用得好

釋放算力“潛能”

激蕩“新動能”

在“網絡建設适度超前”的指引下,近些年國内營運商加快“雙千兆”網絡建設,推動中國的連接配接水準在國際上處于領先位置。以千兆光網為例,2023年底時大陸具備千兆網絡服務能力的10G PON端口已形成覆寫超5億戶家庭的能力。

随着連接配接的根基足夠厚實,電信營運商開始調整政策,紛紛在算力等領域加碼,加大資本開支。因為形勢現在已是非常明晰,算力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源動力,是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引擎。

“小目标”将妥妥完成

算力早已不是技術次元的純粹概念,而是升華到了國家層面的重大戰略。随着數字經濟時代全面開啟,算力正以一種新的生産力形式,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注入新動能,成為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算力幾乎影響着人工智能領域的每一個方面,無論是實作複雜模型、縮短訓練時間,還是支援實時分析和決策、促進AI技術的創新,都需要有足夠的算力。

而算力基礎設施作為算力的主要載體,是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和基礎設施,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上主要國家都在加大投入,大陸也不例外。

“适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大陸将“全國算力一張網”寫進了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而2023年10月工信部等六部門印發的《算力基礎設施高品質發展行動計劃》(簡稱《行動計劃》)從計算力、運載力、存儲力以及應用賦能四個方面提出了到2025年發展量化名額,引導算力基礎設施高品質發展。

如在計算力方面,《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算力規模超過30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達到35%。計算下來,年複合增長率在30%以上。

在今年4月舉行的一季度工業和資訊化發展情況釋出會上,工信部相關人士介紹,截至2023年底時大陸算力總規模達到230EFLOPS,就是每秒230百億億次浮點運算,處于全球第二位。整個2023年,大陸算力規模增加了50EFLOPS,按照這樣的速度,2025年算力規模超300EFLOPS的“小目标”能妥妥完成。

全球三道“鴻溝”:網絡和算力要用得了、用得起、用得好

圖源:東方IC

智能算力尤受關注,《行動計劃》中提出,到2025年智能算力在總算力中的占比達到35%,計算下來規模約為105 EFLOPS。而到2023年,大陸智能算力規模已達到70EFLOPS,且呈現超70%的高速增長态勢,完成“小目标”同樣沒有疑慮。

相關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帶有“智算中心”項目近130個。電信營運商是算力基礎設施建設主力軍,正加速推進超萬卡叢集智算中心的建設。兩個月前,天翼雲上海臨港國産萬卡算力池正式啟用 ,這是國内首個投入正式營運的國産單池萬卡液冷算力叢集,也是業内領先的全國産化雲智一體公共智算中心,有助于解決國産大模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中國移動不久前也宣布今年将商用三個自主可控萬卡叢集,中國聯通首個萬卡叢集将在今年内建成。

算力要“用得起”

也“用得好”

大陸算力規模排名全球第二且增速排名第一,但将算力高效轉化為賦能千行百業的實際推動力,依然面臨着諸多挑戰,尤其是“互聯互通”難題。

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資料研究所所長何寶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互聯互通”面臨的挑戰主要在于三“待”:“找算力”,資源成本待降低;“調算力”,應用傳輸待提升;“用算力”,架構适配待優化。比如架構方面,各廠商算力資源接口、協定不統一,應用部署運作需要針對算力資源開展相容适配,減緩跨主體部署效率。

這實際上也是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需要解決的難題,換而言之,一體化算力體系需要具備兩個特征,要讓企業“用得起”算力,更能“用得好”算力。

作為人工智能發展高地,上海也在2023年相繼出台《推進算力資源統一排程指導意見》《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發展若幹措施》,為的是加強上海算力資源統籌、排程和共享。

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需要強大的網絡來保障,用高效的網絡連接配接把算力潛能釋放出來。國家發改委等部委去年底釋出了《關于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加快建構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出:1ms時延城市算力網、5ms時延區域算力網、20ms時延樞紐節點算力網在示範區域内初步實作。要實作目标,離不開三大營運商的支撐,尤其是400G全光傳送網的到來,這為算力快速傳送提供了更大更先進的通道。目前,大陸骨幹網主流光網技術是于2013年開始大規模商用推廣的100G系統。作為開啟骨幹網下一個周期的重大變革性代際技術,400G網絡相比傳統100G網絡,傳輸帶寬提升了4倍,單比特能耗降低 40%,成本下降 20%,進而構成面向算力的高品質、确定性算力網絡。

排版/ 季嘉穎

圖檔/ unsplash pexels 東方IC

來源/《IT時報》公衆号vittimes

E N D

請加「星标」不錯過我們

全球三道“鴻溝”:網絡和算力要用得了、用得起、用得好
全球三道“鴻溝”:網絡和算力要用得了、用得起、用得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