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商飞现在设计C939:明显操之过急!

作者:YY科技馆

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历程中,商飞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国内唯一的大型客机研发制造企业,商飞肩负着民航强国梦想的重任。从ARJ21到C919,再到可能的C939,商飞的每一个项目动向都备受关注和期待。

商飞现在设计C939:明显操之过急!

然而,正如文章所指出的,目前商飞正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无论是产能扩张、技术攻关还是新机型规划,都需要商飞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和足够的耐心。试图过于急于推出新的C939机型,显然是一种操之过急的做法。

究其根源,商飞当前所面临的困境,恰恰反映出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如何在有限资源和能力范围内,合理确定发展重点,并且稳扎稳打地一步步推进,这无疑是商飞必须直面和解决的关键挑战。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商飞当前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及未来可能的出路。希望能为商飞乃至整个中国民航工业的持续壮大,贡献一份力量。

商飞现在设计C939:明显操之过急!

一、产能瓶颈与扩张困境

作为国内唯一的大型客机制造商,商飞无疑肩负着举国之力。自2017年C919首飞以来,商飞就一直在积极推进产能扩充,力求满足国内外客户日益增加的需求。

但令人遗憾的是,商飞目前的生产能力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期望。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C919累计接收订单达到780架,但实际交付量仅为13架。这意味着商飞每年的交付能力还不到100架。

要知道,作为中短程主力机型,C919每年交付量应当达到300架以上,才能真正满足市场需求。这与商飞目前的实际产能相差甚远,显示出了严峻的产能瓶颈问题。

商飞现在设计C939:明显操之过急!

产能瓶颈的症结何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核心零部件供应能力不足。作为大型客机,C919涉及的零部件数量众多,对制造精度和质量的要求极高。但国内相关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远未达到支撑大规模量产的程度。这就造成了关键零部件的供给严重不足。

生产线效率有待提升。商飞现有的生产线布局和工艺流程,还存在着效率偏低的问题。从原材料采购、零部件装配到总装测试,各个环节都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复杂的供应链管理。作为一款拥有数万个零部件的大型客机,C919的供应链管理无疑极为复杂。协调上千家供应商,保障物资和信息的高效流转,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商飞现在设计C939:明显操之过急!

技术人才缺乏。航空制造涉及诸多高精尖技术,对人才的需求极为严苛。但商飞目前仍然面临着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要想突破产能瓶颈,商飞必须从根本上着手解决上述这些问题。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更需要全产业链的通力合作。只有在核心零部件供给、生产线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商飞才能真正实现产能的大幅提升。

很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下,商飞短期内很难快速推出全新的C939机型。即便有初步的概念设计,但也必须审慎考虑,不能让新项目的启动,影响到当前C919等关键项目的推进。

商飞现在设计C939:明显操之过急!

二、新机型研发的技术攻关

除了产能瓶颈,技术创新一直是商飞面临的另一大挑战。从ARJ21到C919再到可能的C939,每一个新机型的研发,都需要商飞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技术攻关过程。

以C919为例,作为国内首款大型干线客机,它在结构设计、系统集成、复合材料应用等诸多领域,都涉及了大量的前沿技术创新。这使得C919的研发历程备受考验,也曾一度面临着阶段性的技术瓶颈。

而对于即将启动的C939项目来说,技术创新的难度可能会更高。作为一款宽体客机,C939必将在机身设计、尾翼布局、发动机选型等方面有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它还需要在噪音、燃油效率、客舱舒适性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技术突破。

商飞现在设计C939:明显操之过急!

更重要的是,C939的研发还需要充分吸收C919乃至ARJ21等前期项目的经验教训。比如在机载系统集成、复合材料应用等领域的最新进展,都需要C939项目团队有效地予以继承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C939的技术水平能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很显然,对于一家刚刚迈入大型客机研制领域的企业而言,这些技术攻关任务无疑是艰巨而复杂的。如果商飞在C919尚未完全攻克技术难关之时,就草率地启动C939项目,很可能会陷入"高估能力,咬耳朵"的困境。

毋庸置疑,技术创新永远是商飞前进道路上最大的挑战。如果不能在当前C919和未来C939等机型上取得扎实的技术突破,商飞很难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商飞应当谨慎投入新项目,集中有限资源,全力以赴地完成当前技术攻关任务。

商飞现在设计C939:明显操之过急!

三、产品策略与市场定位

除了产能扩张和技术创新,商飞在确定未来产品策略和市场定位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机型规划的复杂性。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就一直在尝试自主研发民用客机,从始终未能量产的Y10,到目前的ARJ21和C919。在这个过程中,商飞不得不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机型规划,比如C919的座位数从150增加到174。

可以说,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确定一个符合潜在客户需求的机型定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短期需求,又要预测长期趋势;既要满足国内需求,又要兼顾国际市场。这对商飞的产品策略制定能力提出了极大的考验。

其次是与国际同行的竞争压力。C919作为国产大型客机的开山之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民航工业的"短板"。但是,与世界航空巨头如波音、空客相比,C919在技术水平、产品性能以及市场影响力上,仍有较大差距。

商飞现在设计C939:明显操之过急!

这就要求商飞在未来的机型规划中,不断缩小与国际同行的差距。比如在油耗、噪音、载客量等关键指标上追赶超越,以提升C919及未来新机型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商飞还需要更好地把握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变化。以C939为例,如果定位不当,很可能会面临与C919自身市场重叠的问题。因此,商飞必须谨慎评估当前C919的市场吸纳能力,准确定位C939的目标客户群体,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境。

综上所述,面对产能瓶颈、技术创新以及产品定位等多重挑战,商飞确实不应该操之过急地启动C939项目。而是应当集中有限资源,按部就班地解决当前C919的生产瓶颈,并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夯实核心竞争力。

商飞现在设计C939:明显操之过急!

只有这样,商飞才能为未来新机型的研发奠定坚实的基础。毕竟,在航空制造业这个高度竞争的领域,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才是通向成功的正确道路。

当前,中国航空工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C919的成功首飞,标志着大陆民航制造业迈入了一个新的纪元。而商飞作为国内唯一的大型客机研发制造企业,肩负着实现民航强国梦想的重任。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商飞定能克服眼前的重重困境,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技术领先的新一代国产大型客机,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崛起贡献应有力量。

商飞现在设计C939:明显操之过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