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

作者:遇见闽侯

大学生返乡带动家乡手工线面产业升级火热“出圈”企业家返乡建起高山牡丹园和仙龙谷景区……

人才返乡能为乡村建设

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建领航雁归来

为乡村发展积聚人气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

▲(山清水秀的仙龙谷景区•张锋 吴林/摄)

竹岐乡罗洋村的仙龙谷景区内,清澈的小溪顺流而过,树影中露营帐篷隐约可见……景区是由邓宇忠、邓诗光兄弟主动和村“两委”一起争取资金,号召大家参与建设的。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

▲(仙龙谷景区内流水潺潺•张锋 吴林/摄)

罗洋村的非遗木雕艺术馆内,一座座精美的大型根雕为这座山村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该馆是由福州市非遗项目木雕(闽侯)传承人邓宇荣回乡后,投资200多万元将老房子改造而成的。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

▲(非遗木雕艺术馆中的展品)

“除了仙龙谷景区、非遗木雕艺术馆,还有大溪田园综合体、将军生态园景区等7个由乡贤参与投资的生态产业开发项目。”罗洋村党支部书记谢亮告诉记者。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

▲(精美的大型根雕尽显浓厚的艺术气息)

闽侯县组建28个中心村党委,通过中心村党委议事会推行“党建+金融”服务模式,县农信联社授信985.3万元,争取各类资金5400余万元,促成41个跨村联建项目落地实施。同时,打造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升级版”。

汇聚各路人才

为产业升级添“智”

“埔前村,梦开始的地方”这几个大字,是大学生郑成林于2018年在村里写下的。6年过去,他和伙伴成功带动埔前手工线面火热“出圈”。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

▲(阳光下,埔前线面宛若银丝•陈秋霞/摄)

“我们创建自有品牌‘闽食福’,积极发掘埔前线面中所蕴含的‘福寿’文化内涵,重点以‘埔前线面,福州礼物’等伴手礼为方向,将埔前线面打造成一个有文化底蕴的特色品牌。”郑成林说。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

▲(埔前线面自有品牌“闽食福”•石美祥/摄)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

▲(原创线面IP宋朝小面匠“阿福”•石美祥/摄)

埔前村两委于2022年成立闽侯县闽食福农业专业合作社,引入现代化工厂进行产业升级。如今,1000多平方米的室内线面加工标准厂房可以保持恒温恒湿,实现全年全天候生产加工线面。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

▲(闽侯县闽食福农业专业合作社内,1000多平方米的室内线面加工标准厂房•石美祥/摄)

埔前线面注入文化元素打造的“线面IP”,提升了埔前线面的热度,让其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目前,埔前村正在为埔前线面申请福州手工线面地理标志。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

▲(直播推介埔前线面•石美祥/摄)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

▲(打包线面准备寄出•石美祥/摄)

为了凝聚各路人才的智慧,闽侯县在全县270个村全覆盖成立“乡村人才联谊会”,全面摸排出各类人才3961人。

依托福州大学城驻地优势,组建21个院校专班,打造“揭榜挂帅”平台,促成乡、村党组织与高校(院系)共建127对。目前,挂榜项目637个,涵盖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总金额1228万元,927个高校团队参与揭榜。

激活雁阵效应

为村民点亮幸福路

最近村里91盏新路灯即将亮灯的好消息在洋里乡绅带村传开了谈起路灯的捐赠者乡贤陈昌添乡亲纷纷竖起大拇指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

▲(资料图片:陈昌添(左)返乡了解家乡发展和路灯建设情况•陈堡/摄)

2023年,闽侯县推进“我的家乡我建设”行动,乡贤陈昌添马上积极响应号召,他主动出资70万元,为绅带村捐赠91盏路灯。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

▲(资料图片:路灯施工现场•陈堡/摄)

闽侯县引导乡贤人才在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动流转了土地1.2万亩、开垦抛荒撂荒土地500余亩,参与建设民宿、文旅等乡村振兴项目267项,让乡贤从“看客”变“主角”,为家乡发展注入新动能。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

▲(5月16日,《福州日报》第4版报道《回乡,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

福州日报 谭湘竹 通讯员 苏枫 张存金 范志凤/文

编辑:黄子玲 洪婷婷校对:宁媛媛 洪婷婷审核:吴昕 潘杰监制:谢永杰 倪心昕

即可进入“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号

进入主页后记得“关注”并“星标★”我们哦

他们回来后,村子美成了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