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做一枚“灵敏的齿轮”——南山民警宋树森用行动践行承诺

作者:舜网

齿轮是什么样子的?是小小的却又至关重要的,是紧紧与其他齿轮合作一起不断向前转动的。

“如果我是一枚齿轮,现在这枚齿轮还是钝涩的。我会带着本领恐慌感去不断地学习提升,早日成为一枚高效运转的灵敏齿轮。”南山公安分局仲宫派出所民警宋树森把自己比喻成一枚“钝涩的齿轮”。

仲宫派出所所长隋建磊却看法不同:“他本来就是一枚‘灵敏的齿轮’。”在隋建磊眼中,宋树森自2022年初转业至仲宫派出所以来,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自身强大的内驱力推动着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也为同事们带来强大的正能量。在市公安局发布的接处警回访群众满意率榜单中,宋树森以连续3个月95%以上的优异成绩上榜,是一个让群众舒心、让单位放心的基层民警,是一枚当之无愧的“灵敏的齿轮”。

做一枚“灵敏的齿轮”——南山民警宋树森用行动践行承诺

整理纠纷调解资料。

做一枚“灵敏的齿轮”——南山民警宋树森用行动践行承诺

上门帮群众解决问题。

路上执勤。

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快速到场

2分钟抵达平息矛盾风波

5分钟出警和2分钟出警的差别能有多大?在宋树森眼里,就是每天2起警情和每月2起警情的差别。

辖区某学校在校生7000余人,学生年龄小,价值观不成熟,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情况时有发生,警情居高不下。

针对这一情况,派出所以警校共建为切入点,投入资金20万元,建成了第一个中职院校警务室,配置4名辅警队员,以建设“枫桥式校园”为目标,设置“校园110”。启动警保联动工作机制,实行警保联合出警、定期巡逻、纠纷调解等制度。

“仲宫派出所辖区面积大,以前出警别说5分钟,有些时候10分钟也是有的。”宋树森表示,现在有了警务室,完全能够实现2分钟到场,在矛盾“火苗”还没着起来的时候就已经被“扑灭”了。

近日,该学校食堂两名学生因插队发生口角,双方言语越发激烈,引来众人围观。抱着一种“一决高下”的心态,双方进入“摇人”阶段。接到报警后,宋树森立即赶往现场,同时通知警务室辅警到场,进行先期处置。于是在危险发生之前,就及时控制住了事态。

诸如此类的“民警还未到场,矛盾已经平息”的警情越来越多。宋树森总结经验,设置了几个固定巡逻点:食堂、宿舍和上下课的路上。有了携带完善装备的辅警进行定点巡逻,起到了很强的震慑作用,矛盾纠纷类警情从以前的平均一天2起到现在平均一个月2起,成功压降了警情。

负责到底

3次出警解决邻里纠纷

南部山区村居多,村民之间有较强的连带关系,许多小事两句话就能化解,可一旦走到了报警这一步,证明双方的积怨已经并非一朝一夕,调解起来就要费相当大的功夫。

秉持着“负责到底,解决到根”的原则,仲宫派出所形成了独有的未闭环纠纷警情化解机制。

前段时间,一位70岁老人报警称:自己住负一层,楼上厕所漏水,导致自己家里经常遍布粪水,一天甚至能接十几桶,备受煎熬。接到报警后,宋树森第一时间来到现场查看情况。

经过查看,宋树森告诉老人,这件事要找中心社区和开发商去协调排水管道的整修方案。见老人年事已高,宋树森主动帮助老人去协调开发商给出整修方案。

经过沟通,开发商承诺:“会把厨房位置再挖一下,将管道重新处理。”可这时老人不同意了:“他们每次水路一有问题就挖我家,上次挖坏了灯也没赔偿。”

宋树森这才明白,老人是对开发商失去了信任,她的真正诉求可能不在于此,得想办法解开老人的心结。

第二天,宋树森又来到老人家。这一次,他邀请了社区民警和村干部一同上门。“社区民警对辖区情况比较了解,村干部说话有一定分量,结合着一起做工作或许有效。”“我明显感觉到楼上不文明使用厨卫,经常有些橙子皮什么的堵塞管道,希望他们能在这方面有所改变。”这一次,老人说出了心声。带着老人的嘱托,宋树森一家家地敲开楼上住户的门,让他们签订了《文明使用厨卫承诺书》。

看着宋树森为自己忙前忙后的身影,老人心生感动,同意了开发商的管道整修方案。

“民警解决不了的,叫着社区民警和村干部再次回访,再解决不了的,所领导会上门解决。”宋树森认为,无论再难调解的纠纷,这样一套3次出警回访下来,群众看到你解决问题的诚意,便不会不满意了。

全力到达

4个小时寻找迷失老人

南部山区蜿蜒曲折,山头一个连着一个,成为一些“驴友”的“探险宝地”。然而,一个不小心,就会困在山上走不出来,“探险”就变成了“危险”。因此,迷失山林的警情对于宋树森来说也十分常见。一天傍晚,仲宫派出所接到一名“驴友”报警,称自己在仲宫北道沟村山上游玩迷路,请求救助。

出警过程中,宋树森加上当事人微信,请其发送所在位置。然而该“驴友”是一名并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70岁老人,宋树森尝试引导多次还是未能发送成功。在电量即将消耗殆尽之时,宋树森让老人发来周围环境的照片。

随后,老人手机关机,彻底失联。“山都长得差不多,实在是很难辨认。”凭借老人的描述和自己对南部山区的熟悉,宋树森大致确定了位置,便沿着附近的山头挨个寻找。

山路难行,经过3个小时寻找,仍未发现老人身影。到了晚上10点,气温逐渐降下来,民警联系了南山应急救援大队的热成像无人机开展精准搜索定位。最终,在热成像镜头的定位下,民警确定了老人位置,并成功将老人从山顶救下。

夜里12点,老人的家人驱车来到仲宫派出所,对宋树森等民警不停地表示感谢。“群众需要的地方,不管再难,我们一定到达。”这是宋树森对群众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齿轮带动齿轮,相互交错,协调运转。宋树森总说:“我们这个优秀的集体中,比我优秀的同事大有人在,而我只是其中一枚钝涩的齿轮。”话虽如此,宋树森已用踏实的工作干出了群众认可的成绩,让所有人看见,他是一枚当之无愧的“灵敏的齿轮”。

(本报记者 陈彦杰 通讯员 宋超 张格健 朱慧 孟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