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金羊网评:高校讲好思政课须“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言之精准”

作者:新华社客户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高校讲好思政课必须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言之精准。

言之有物

言之有物要做到论述具体而充实。“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说话要言之有物,做事要持之以恒。高校讲好思政课,不能泛泛而谈,要有理有据。

解释理论不能空洞。要力戒形式主义的作风以及夸夸其谈、装腔作势和空话连篇的文风。思政课不能变成纯粹理论的说教,要防止把理论教育搞成高深莫测、言之无物的刻板说教,要注重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和多样性。不仅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围绕党在每个时期的具体任务和具体政策展开叙事,避免“言不及义”,而且要将教育视点转入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聚焦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在解决学生思想困惑上下功夫,将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避免空洞无物。

解释理论要有实证。事实就是事件的真实情形,呈现为现实的存在,也就是事件的真实情况、本来面目,“事实胜于雄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思政课要讲清楚道理,就要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说话,坚持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事例说话,做到深入浅出、鲜明生动、合情合理、入情入理,使思政课上的道理更可亲可信、深入人心,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影响力。

言之有味

言之有味要做到讲述具有吸引力,让人喜闻乐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温暖鲜活、生动有趣是高校思政课应有的样子。

发挥语言的艺术性。语言要讲究艺术性,注意文法、修辞,切忌呆板、老套,要采用一些新鲜活泼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如果只是刻板式地运用语言,便吸引不了学生。思政课讲述的道理往往是学术性的、深刻性的,这就需要对理论内容进行转化和再创造,使之适合学生思想发展实际。讲好思政课要注重运用比喻、排比、比兴等结构,运用成语、俗语、谚语、典故等,采用视频、漫画等形式,使讲述通俗、简单、生动有趣,实现融哲理、知识、文采、生动于一体,既要体现理论的力量,又要学会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通俗化语言,让学生喜欢听、听得懂、听得进。

善用故事启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故事具有构建认同、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在阐述唯物辩证法时,讲述了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在党的七大的闭幕词中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在讲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时,运用了“有的放矢”“无的放矢”等情节化语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演讲、会议发言、调研谈话时,都善于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观点、感染受众。思政课教学包含丰富故事,涵盖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及新时代的故事等。作为专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思政课要善用故事承载道理,通过“寓理于事”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言之精准

言之精准要做到明确靶向、精准定位、找准选题、叙述精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认知和接受规律,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精准定位。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同奋进的一代。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社会思潮的冲击与现实的困惑,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不同的兴趣偏好。讲好思政课要精准定位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接受习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鲜活生动的话语,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真正实现以理育人的目的。

精准选题。教师心里要装着“人”,了解、重视和尊重学生。学生作为“第一现场”的听众,也是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只有了解不同学生的需求,才能针对性“选题”。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关注“讲什么”,也要了解学生“想听什么”。“讲”和“听”的沟通管道相接通,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学生之间有差异,对话语主题及接受程度也各有差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精神需求、认知水平等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通过“精准选题”实现“精准传播”。新媒体技术迭代更新,教师可借助智能媒体,对学生群体进行数据记录和跟踪,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学生的心理期待、兴趣爱好和习惯偏好,以此为基准,选择针对性内容,实现内容的精准讲述。(金羊网 文/陈三宝)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21AKS022)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邬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