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作者:观今言史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前言·】——»

【“未经授权,禁止搬运,违者必究”】

随着时代发展,汽车也慢慢进入寻常百姓家,它也成了城市与农村地区重要的交通工具。

以前农村的路不太好走,道路常常被泥泞所阻拦,如今交通主管部门已经将农村道路修得平平整整,到处都是宽敞的水泥路,非常适合汽车行驶。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大部分人买来新车时,都会专门安装行车记录仪以及倒车影像,这些东西似乎成了每辆车的标配。

它们默默记录着车辆的一举一动,成了司机的“第三只眼”,可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欧洲时,情况与国内却大相径庭。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像是德国、奥地利等国家,行车记录仪的使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甚至还被完全禁用,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倒车影像与行车记录仪

各位车主还记得自己考驾照时的经历吗?这或许是许多人难忘的回忆,里面有着各色各样的人物。

对于一些人来说,练车考驾照那是简简单单,每回考试都是一把过,但对另一部分人来说,考驾照却是一种折磨,据说有人补考都不下数十次。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很多人拿到驾照时非常开心,却又不敢在道路上开车,更别提侧方停车以及倒车入库了,毕竟考试中都是有技巧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没固定的杆子、外侧轨道线等等,这时就非常考验车主的技术了。

然而,现代科技发展这么快,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帮助车主改善驾驶体验的呢?自然是有的,它就是“倒车影像”。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对于新手车主来说,“倒车影像”这种电子设备非常重要,他们只需坐在车里观察右侧的屏幕,就能很好判断车辆后方的车况,再与左右后视镜相搭配,盲点就变得越来越少了。

虽说它在实际应用中会有些偏差,但只要一段时间熟悉之后,就对车主比较友好了。

不知各位有没有发现,如今城市许多公交、大巴等车辆也陆陆续续安装“倒车影像”了,足以证明它的实用性。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再说行车记录仪,它的作用就更大了,也可以说是许多车主必不可少的电子设备。

这种电子设备可以随时记录车辆行驶过程中前方的画面与声音,可以收集一些信息。

要知道大陆城市道路通常是比较拥堵的,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以及节假日,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与前方车辆出现剐蹭的情况。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若是不幸发生其他交通事故,这时行车记录仪就能清楚记录当时的情况,并提供一个有力的视频证据。

我们都知道商用飞机尾部往往会安装两个“黑匣子”,可以记录飞机飞行时的各种参数与驾驶员的各种对话。

虽然飞机是世界上事故率最低的交通工具,可一旦发生重大事故,那将是毁灭性的,届时工作人员能做的,就是找到黑匣子,并且破译里面的数据,或许就能找到飞机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而采取下一步行动。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而汽车上安装的“行车记录仪”,其实就和“黑匣子”有些相似,它能为事故提供第一手证据,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当然了,一二十年前大陆还曾多次出现“碰瓷骗保”的现象,本来汽车正常行驶,就没撞到对方,可对方非要赖在车前不走,要讨个说法,这就让很多车主非常头疼。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自从有了行车记录仪之后,碰瓷车辆的事情就变得很少了,毕竟它能提供最有力的证据,让碰瓷者哑口无言。

除了“碰瓷”外,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不小心剐蹭或撞击。

出门在外,我们总不能整天待在车里吧,本来好好停在特定停车区域,可是第二天突然发现车辆出现划痕或撞痕,没有行车记录仪的话,我们基本上很难找到“凶手”。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当然,行车记录仪记录的并不只有糟糕事,它也能够成为无数离奇事件的沉默见证人,有时甚至是令人心动的事件。

从照亮夜空的流星雨到偶尔戏剧性的汽车追逐,这些或许都能被行车记录仪给捕捉到,因此在中国,拥有行车记录仪不仅关乎安全,也成为文化现象的一部分。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可到了欧洲一些国家,行车记录仪的故事发生了不同的转折,一些国家甚至将其给禁用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被欧洲多国禁用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欧洲那边就已经推出了机电模拟式驾驶记录仪,据说发明者的灵感来源就是飞机上搭载的黑匣子。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种仪器最初没被多少人关注,不少人对此提出质疑:这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购买汽车,可汽车数量大幅提高的同时,事故发生率也在稳步上升,这时候人们终于注意到了汽车“黑匣子”,销量也在逐步攀升。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本以为行车记录仪在欧洲能拥有光明的未来,不曾想遭到许多国家的限制,还有国家禁止使用,这到底是咋回事呢?主要关乎两个字,那就是“隐私”。

2017年,德国有位小伙子热衷于行车记录仪,几年时间拍摄了大约5万起违章事故,随后他把视频交给警察,似乎是想通过这些证据追查那些违规车辆。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德国警察前前后后把视频看了一遍,最终判定小伙子犯罪,把他给告上了法庭。

小伙子非常不解,德国警察解释说他违反了公民信息保护法,在未经他人允许的情况下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这位小伙子最终还是难逃当地法律的制裁——送去改造,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从这儿我们也能看出,欧洲一些国家对个人数据的收集和存储有严格的规定,行车记录仪就其本质而言,会记录周围的一切,包括人的脸和车牌,这就引发了关于侵犯隐私的严重问题。

要知道许多欧美人对隐私是高度敏感的,若是被陌生人拍到画面里,基本上是无法忍受的,万一遇到暴躁点的小哥,很有可能遭受辱骂或者皮肉之苦。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前文提到的德国好一些,虽然允许车主使用行车记录仪,但并不能将这些资料公开,也不能像中国一样,当作一种证据,否则将会按照法律进行处罚,轻则罚款,重则直接关进小黑屋。

反观奥地利这个国家就不同了,他们对于“行车记录仪”这种电子设备,是完全禁用的,不能以任何理由在车内安装,否则就会面临高额罚金。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而瑞士以及卢森堡等地,也对行车记录仪有相应的限制措施,虽然没有彻底禁用,但当地人对这种电子设备的使用率却没那么高。

或许在许多欧洲人眼中,自己国家的城市建设已经相当完善,道路两旁也会安装许多摄像头,但视频都是由相关部门保存,不予公开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车主就没必要安装行车记录仪了,主要目的就是防止人们随意泄露他人隐私。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当然了,每个国家对行车记录仪的法律法规不同,有些国家允许使用,有些国家则是禁止的,这种差异性我们应该给予尊重。

对待行车记录仪的不同态度

每个国家的国情与文化都有差异,我们一般都提倡“安全第一位”,对安全需求较为重视,但对隐私的重视程度低于欧美国家。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说实话,交通发生事故仅凭擦碰的痕迹来做判断,有些不太合理,万一事故发生后双方产生纠纷,有人偷偷对车辆做了手脚,故意把事故闹大,等警察赶到时再做判断,最终结果就有可能出现差错,这不就损害了其中一方的利益嘛。

而行车记录仪就能在第一时间记录双方车辆的擦碰情况,警察也能根据两边提供的视频进一步做出判断。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反观欧洲一些国家就不太一样,他与我们的思想观念不同,比较重视个人隐私权,对于行车记录仪的使用持谨慎态度,就连大陆普及的“人脸识别”,大部分欧洲人都是持谨慎态度的,也有许多人觉得应该“全面封杀”。

像“碰瓷”这种行为在西方人眼中属于相当恶劣的行为,一旦警察介入核实,那么碰瓷者的信息就会被官方记录,信誉受到影响,情节严重的话有可能连工作都难找。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那么欧洲部分国家会一直禁用行车记录仪吗?这个不好说,毕竟没有行车记录仪的话,警察怎么介入合适呢?道路两旁的摄像头拍摄下来的肯定是比较模糊的,这就会影响警察的判断。

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相关人员也会想办法解决行车记录仪的隐私问题,就比如未来的电子设备可以采用人工智能实时自动模糊面部和车牌,只记录相关有用的信息。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是标配,为何却被欧洲多国禁用呢?背后有何猫腻

虽说行车记录仪在大陆是标准配置,但它们在欧洲的未来却不太确定,隐私问题和数据保护法也给它们的使用蒙上了一层阴影。

相信未来技术会更进一步,许多电子设备能够在尊重人们隐私的同时,也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证据。

对此,各位有什么想说的吗?

欢迎关注@观今言史

下期给您带来更精彩的内容!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浙江交警 《域外|欧洲多国禁止使用行车记录仪,原因竟然是……》2017-06-09 12:03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