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5年评开国元帅,陈毅入选引起争论,刘少奇为何坚决反对?

作者:博古通今天下事

1955年,全国瞩目的大授衔来了,关于十大开国元帅的人选,中央也是反复斟酌。其中,陈毅元帅的入选,引起了一些争议,刘少奇同志表示反对,在他心中,有一个更加合适的人选存在。但问题是,这个人本身对于元帅的军衔并没有执念,直言自己在军衔问题上是嫌高不嫌低。

1955年评开国元帅,陈毅入选引起争论,刘少奇为何坚决反对?

没有亲自到达中南海参加讨论会的周总理,自然也听说了刘少奇同志的异议。总理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了军衔对于当事人未来工作开展的影响之后,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几位领导人深入探讨,才最终把元帅名单确定了下来。刘少奇同志为何会对陈毅入选元帅做出反对呢?在争议发生之后,周总理又做出了怎样的解释和回复?

1955年9月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讨论关于大授衔工作中元帅授衔名单的问题。

中央书记处的五位成员,有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副主席、朱老总和陈云同志。此时的周总理正在北戴河疗养身体,所以没能亲自出席会议。但他的意见,也被中央高度重视。

新中国的开国元帅只有十个人,这十个人必定是解放军将领当中的佼佼者。他们需要代表不同革命战争时期的不同队伍,必须拥有足以匹配元帅荣誉的辉煌战绩。

1955年评开国元帅,陈毅入选引起争论,刘少奇为何坚决反对?

众所周知,解放军是一支人才辈出的队伍,军中不乏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能人。从优秀的群体当中选择更加优秀的人,这本来就是个艰难的工作。

所以两天之后,书记处又一次召开了会议,可见各位领导人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不过在这次会议上,刘少奇副主席却对已经有所结论的人选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陈毅入选元帅名单,这个事情还有待斟酌。

1955年评开国元帅,陈毅入选引起争论,刘少奇为何坚决反对?

别误会,这可不是因为刘少奇和陈毅之间有什么矛盾冲突。事实上,他对陈毅还是非常欣赏的,毕竟陈毅的才华和成绩摆在那里,老革命们都是有目共睹。

之所以这么提,那是因为,陈毅的工作重心,目前已经不在军队当中,而在政治工作之上。他已经被任命为了国务院的副总理,并且还要处理一些外交工作,以及科学、卫生工作。

他的情况,与周总理和邓公这些领导人就非常类似,按照功绩,他们当然也可以获得元帅军衔,不过因为工作重心都已经转移,他们都拒绝了授衔一事。

1955年评开国元帅,陈毅入选引起争论,刘少奇为何坚决反对?

既然如此,陈毅的军衔,便需要再考量。

如果说陈毅最终真的没能入选,那么谁才是最合适的人呢?这个人需要代表华东野战军,代表新四军,代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绕来绕去,人选又绕到了粟裕的头上。

粟裕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事奇才,这一生打过太多太多经典的战役,创造过太多太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胜利。他擅长以少胜多,擅长出其不意,擅长在逆境之中逆风翻盘。

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军中少有人能比肩。他的赫赫战功,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忽视。

1955年评开国元帅,陈毅入选引起争论,刘少奇为何坚决反对?

在1940年之后,刘少奇与陈毅、粟裕都分别打过一段时间的交道。

1940年10月,陈毅和粟裕率领的部队,与八路军第五纵队顺利会师。中原局的书记刘少奇,和他们也顺利碰头。

在那之后,首长们对两支部队做了整合,也成立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华中总指挥部。由于叶挺还没有到职,所以总指挥这个职位暂时由陈毅来代领,政委一职则由刘少奇来担任。

一个总指挥,一个政委,两个人的接触机会自然很多,合作也是他们工作当中的常态。搭班的这段时间里,他们对彼此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身为中央的干部,这个时候的刘少奇更多的还是看重陈毅的工作。甚至之后新四军新军部组建起来,他还提议让陈毅来担任代军长。

1955年评开国元帅,陈毅入选引起争论,刘少奇为何坚决反对?

而这个时候的粟裕虽然已经是赫赫有名的战将,也已经负责独立开展江北指挥工作,但他的工作与刘少奇的视线重合率并不高,因此刘少奇还没有意识到,粟裕的才能究竟有多大。

一直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之后,军队又迎来了一定的调整,粟裕的本事才真正被刘少奇认识到。

刘少奇成为了华中地区的战略一把手,而粟裕则是开展军事工作的师长,是刘少奇麾下的一名猛将。两个人的交流逐渐多了起来,没用多久,刘少奇就看到了粟裕的黑马之姿。

一个能够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放在任何一支队伍当中都极为难得。大兵团的作战工作,对主帅的战略眼光、眼界格局、谋篇布局的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虽然1942年刘少奇就已经返回延安,但在这中间,粟裕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让他打从心底里认可。

1955年评开国元帅,陈毅入选引起争论,刘少奇为何坚决反对?

粟裕功勋卓著,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粟裕在军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和很深的资历,这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而且,他是当时的中央军委总参谋长。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刘少奇都认为,粟裕担得起元帅的头衔。

他反对陈毅入选,并非意味着他否认陈毅的功绩,只是因为陈毅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了转移。在他心中更为合适的人选粟裕,也可以成为服众的元帅。

书记处成员提出的异议,自然是需要被慎重对待的。不过,没有来到现场的周总理,也提出了他与刘少奇完全不同的看法。

周总理虽然不在现场,但他的意见一向被中央重视。应该说,同志们的意见中央都十分重视。

还在疗养中的他给杨尚昆寄去了信函,上面说,他赞成将元帅军衔授予陈毅。并且他认为,元帅的身份,不会对陈毅接下来的工作开展有什么影响。

1955年评开国元帅,陈毅入选引起争论,刘少奇为何坚决反对?

元帅的身份,并不是一种枷锁,而是一种认可和激励。成为元帅的人,也并不需要每时每刻都穿军装,戴军帽。

根据不同的工作场合和工作需要,当事人可以选择以不同的身份来露面。

陈毅的工作的确已经以非军队的事务为主,但他之前统领军队的经历,还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作为华东野战军的一把手,他应该被授予元帅军衔。

周总理还提到,陈毅在平时的工作中完全可以不用穿军装,只在必要的时候穿军装就可以了。这并不突兀,也不是什么特殊对待,苏联方面已经给过我们参考。

为了增强说服力,周总理举了苏联布尔加宁的例子。

布尔加宁是苏联的元帅,但他也是部长会议副主席。在处理这些工作的时候,他不常使用元帅的头衔。

1955年评开国元帅,陈毅入选引起争论,刘少奇为何坚决反对?

在合适的场合用合适的身份,做出合适的事情,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这样的做法,也符合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

身为共产主义者,这样的情况是能够处理的。

由于周总理坚持,且看法有理有据,刘少奇副主席的异议最终没有被书记处的会议通过。也就是说,十大开国元帅之一,仍然还是陈毅。

对于十位确定下来的开国元帅,毛主席的评价非常有趣。

1955年评开国元帅,陈毅入选引起争论,刘少奇为何坚决反对?

他极度赞扬朱老总的度量和意志,用海洋和钢铁来做比喻。朱老总是毛主席的老搭档,两人从井冈山革命时期就一直互相配合,通力合作。

在后来的各个革命战争时期,朱老总担任总司令,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智慧和强大的人格魅力。毛主席作为他的亲密战友,对此也有深刻体会。

林总曾经是毛主席眼中的娃娃兵,他的年纪在崭露头角之时并不大,毛主席说他是一个能当大任的娃娃。

井冈山时期,他告诉战士们,只要有枪,他们也能打天下。这样的红色割据思想和毛主席的革命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也让主席对他青睐有加。

主席对刘伯承元帅的评价很高,称他是一条龙下凡。不管是红军长征途中渡过天险,还是后来担任王牌部队129师的师长,又或者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伯承元帅都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

贺龙元帅是一位资历非常深厚的元帅,毛主席说他是红二方面军的旗帜。想当年,靠着两把菜刀,贺龙元帅就敢起义闹革命,其非凡的胆识和魄力令人叹为观止。只要有他在,红二方面军的旗帜就永远不会倒下。

而且,对于这位老资格的元帅,毛主席相当尊敬。事实上,主席尊重每一个对拯救和建设中国有抱负的人,尊重每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人。

至于陈老总,毛主席对他的评价非常简单,但也有着大道至简的意味。主席认为他是个好同志,这一个“好”字,就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意味。

能够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做到好同志的标准,达成好同志的要求,这也是相当不易的事情。正是因为对陈老总的欣赏和看重,毛主席才会拖着病体参加他的追悼会,那也是主席人生中参加的最后一场好同志的追悼会。

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叶剑英是吕端大事不糊涂,徐向前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罗荣桓则是让毛主席最为痛心的第一位逝世的开国元帅。

根据每一位元帅的特征以及过往的经历,毛主席都对他们做出了贴切而有趣的评价。老同志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谊,也为后人所传颂。

1955年评开国元帅,陈毅入选引起争论,刘少奇为何坚决反对?

至于主席自己,他本来应该担任大元帅一职,但他却坚决不愿出任。主席认为,穿着大元帅的制服,自己就没有办法好好地站在人民群众当中,和老百姓做交流。

所以,大元帅也成了1955年大授衔中唯一的一个空衔。

受到刘少奇副主席认可和欣赏的粟裕,最终没有成为开国十大元帅之一,而是成为了十大开国大将之一。

而且在十位开国大将当中,民间老百姓最为熟悉的将军之一就是粟裕大将。

他的军队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都不容小觑,他曾经打下的累累战果,不仅党和国家会记得,人民群众也会永远铭记。

值得一提的是,粟裕大将曾经主动推辞过元帅军衔。

毛主席贴身的卫士李银桥同志,多次回忆过这段往事。当时元帅和大将的人选由中央书记处直接决定,书记处的五位领导人在开会的时候也曾谈论过粟裕的军衔。

1955年评开国元帅,陈毅入选引起争论,刘少奇为何坚决反对?

在毛主席看来,不管是论功绩还是论才能,又或者是看品行和资历,粟裕都可以领元帅军衔。从这个评价中也能看出,毛主席对粟裕大将高度认可。

解放战争中名气最高的战役之一,孟良崮战役,就曾赢得毛主席大加赞扬。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人完全没有想到粟裕会全歼74师,其中一个人是蒋介石,而另一个人就是他自己。

1955年评开国元帅,陈毅入选引起争论,刘少奇为何坚决反对?

得到主席看重的粟裕,对于元帅军衔却没有任何的要求,甚至就连大将军衔,他都觉得高了。

周总理说,粟裕主动请求辞帅,这让毛主席更是感慨有加。解放军中能有这样一位才能卓越又虚怀若谷的将领,这实在是难得。

粟裕本人一直视名利如身外之物,从来不会在革命工作中计较个人得失。军衔对他而言只是个虚名,他只会嫌高,不会嫌低。中央决定给他什么军衔,就算再低,他都会坦然接受。

当时我军将领中,不乏主动让衔之人,他们都对战友有着极高的评价,但是都对自己的功绩表现出十分谦虚的态度。他们看重的从来不是军衔,也不是职位,而是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的进步。

就算没有光辉的军衔傍身,这些军事将领们也会永远被人民群众记住,被中国历史记住。

就像毛主席这位拒绝大元帅军衔的伟人,就像周总理、刘副主席、邓公这样没有军衔的领导人,人民群众也不会忘记他们。

军衔是衡量军人付出与功绩的标准,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标准。这是中国人民的共识,也是中国军人自己先进的认知。

刘少奇同志反对授予陈毅元帅军衔,并不是因为他不看重陈老总,相反,他只是在表达陈老总工作重心转移的事实。周总理坚持推荐陈老总,这是因为元帅军衔对陈老总的工作不会造成不便。两位领导人各有考量,都合情合理。

参考:

中国军网:

文汇网:

1955年评开国元帅,陈毅入选引起争论,刘少奇为何坚决反对?

中共武穴市委政法委:

1955年评开国元帅,陈毅入选引起争论,刘少奇为何坚决反对?

中国经济网:

1955年评开国元帅,陈毅入选引起争论,刘少奇为何坚决反对?

《名将粟裕珍闻录》 张雄文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