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5年評開國元帥,陳毅入選引起争論,劉少奇為何堅決反對?

作者:博古通今天下事

1955年,全國矚目的大授銜來了,關于十大開國元帥的人選,中央也是反複斟酌。其中,陳毅元帥的入選,引起了一些争議,劉少奇同志表示反對,在他心中,有一個更加合适的人選存在。但問題是,這個人本身對于元帥的軍銜并沒有執念,直言自己在軍銜問題上是嫌高不嫌低。

1955年評開國元帥,陳毅入選引起争論,劉少奇為何堅決反對?

沒有親自到達中南海參加讨論會的周總理,自然也聽說了劉少奇同志的異議。總理從實際情況出發,考慮了軍銜對于當事人未來工作開展的影響之後,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幾位上司人深入探讨,才最終把元帥名單确定了下來。劉少奇同志為何會對陳毅入選元帥做出反對呢?在争議發生之後,周總理又做出了怎樣的解釋和回複?

195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讨論關于大授銜工作中元帥授銜名單的問題。

中央書記處的五位成員,有毛主席、周總理、劉少奇副主席、朱老總和陳雲同志。此時的周總理正在北戴河療養身體,是以沒能親自出席會議。但他的意見,也被中央高度重視。

新中國的開國元帥隻有十個人,這十個人必定是解放軍将領當中的佼佼者。他們需要代表不同革命戰争時期的不同隊伍,必須擁有足以比對元帥榮譽的輝煌戰績。

1955年評開國元帥,陳毅入選引起争論,劉少奇為何堅決反對?

衆所周知,解放軍是一支人才輩出的隊伍,軍中不乏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能人。從優秀的群體當中選擇更加優秀的人,這本來就是個艱難的工作。

是以兩天之後,書記處又一次召開了會議,可見各位上司人對此事的重視程度。

不過在這次會議上,劉少奇副主席卻對已經有所結論的人選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陳毅入選元帥名單,這個事情還有待斟酌。

1955年評開國元帥,陳毅入選引起争論,劉少奇為何堅決反對?

别誤會,這可不是因為劉少奇和陳毅之間有什麼沖突沖突。事實上,他對陳毅還是非常欣賞的,畢竟陳毅的才華和成績擺在那裡,老革命們都是有目共睹。

之是以這麼提,那是因為,陳毅的工作重心,目前已經不在軍隊當中,而在政治工作之上。他已經被任命為了國務院的副總理,并且還要處理一些外交工作,以及科學、衛生工作。

他的情況,與周總理和鄧公這些上司人就非常類似,按照功績,他們當然也可以獲得元帥軍銜,不過因為工作重心都已經轉移,他們都拒絕了授銜一事。

1955年評開國元帥,陳毅入選引起争論,劉少奇為何堅決反對?

既然如此,陳毅的軍銜,便需要再考量。

如果說陳毅最終真的沒能入選,那麼誰才是最合适的人呢?這個人需要代表華東野戰軍,代表新四軍,代表南方的紅軍遊擊隊。繞來繞去,人選又繞到了粟裕的頭上。

粟裕是個不折不扣的軍事奇才,這一生打過太多太多經典的戰役,創造過太多太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勝利。他擅長以少勝多,擅長出其不意,擅長在逆境之中逆風翻盤。

他的軍事指揮才能,軍中少有人能比肩。他的赫赫戰功,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忽視。

1955年評開國元帥,陳毅入選引起争論,劉少奇為何堅決反對?

在1940年之後,劉少奇與陳毅、粟裕都分别打過一段時間的交道。

1940年10月,陳毅和粟裕率領的部隊,與八路軍第五縱隊順利會師。中原局的書記劉少奇,和他們也順利碰頭。

在那之後,首長們對兩支部隊做了整合,也成立了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華中總指揮部。由于葉挺還沒有到職,是以總指揮這個職位暫時由陳毅來代領,政委一職則由劉少奇來擔任。

一個總指揮,一個政委,兩個人的接觸機會自然很多,合作也是他們工作當中的常态。搭班的這段時間裡,他們對彼此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身為中央的幹部,這個時候的劉少奇更多的還是看重陳毅的工作。甚至之後新四軍新軍部組建起來,他還提議讓陳毅來擔任代軍長。

1955年評開國元帥,陳毅入選引起争論,劉少奇為何堅決反對?

而這個時候的粟裕雖然已經是赫赫有名的戰将,也已經負責獨立開展江北指揮工作,但他的工作與劉少奇的視線重合率并不高,是以劉少奇還沒有意識到,粟裕的才能究竟有多大。

一直到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之後,軍隊又迎來了一定的調整,粟裕的本事才真正被劉少奇認識到。

劉少奇成為了華中地區的戰略一把手,而粟裕則是開展軍事工作的師長,是劉少奇麾下的一名猛将。兩個人的交流逐漸多了起來,沒用多久,劉少奇就看到了粟裕的黑馬之姿。

一個能夠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将領,放在任何一支隊伍當中都極為難得。大兵團的作戰工作,對主帥的戰略眼光、眼界格局、謀篇布局的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雖然1942年劉少奇就已經傳回延安,但在這中間,粟裕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讓他打從心底裡認可。

1955年評開國元帥,陳毅入選引起争論,劉少奇為何堅決反對?

粟裕功勳卓著,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粟裕在軍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和很深的資曆,這也是無可争議的事實。而且,他是當時的中央軍委總參謀長。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劉少奇都認為,粟裕擔得起元帥的頭銜。

他反對陳毅入選,并非意味着他否認陳毅的功績,隻是因為陳毅的工作重心已經發生了轉移。在他心中更為合适的人選粟裕,也可以成為服衆的元帥。

書記處成員提出的異議,自然是需要被慎重對待的。不過,沒有來到現場的周總理,也提出了他與劉少奇完全不同的看法。

周總理雖然不在現場,但他的意見一向被中央重視。應該說,同志們的意見中央都十分重視。

還在療養中的他給楊尚昆寄去了信函,上面說,他贊成将元帥軍銜授予陳毅。并且他認為,元帥的身份,不會對陳毅接下來的工作開展有什麼影響。

1955年評開國元帥,陳毅入選引起争論,劉少奇為何堅決反對?

元帥的身份,并不是一種枷鎖,而是一種認可和激勵。成為元帥的人,也并不需要每時每刻都穿軍裝,戴軍帽。

根據不同的工作場合和工作需要,當事人可以選擇以不同的身份來露面。

陳毅的工作的确已經以非軍隊的事務為主,但他之前統領軍隊的經曆,還是确确實實存在的。作為華東野戰軍的一把手,他應該被授予元帥軍銜。

周總理還提到,陳毅在平時的工作中完全可以不用穿軍裝,隻在必要的時候穿軍裝就可以了。這并不突兀,也不是什麼特殊對待,蘇聯方面已經給過我們參考。

為了增強說服力,周總理舉了蘇聯布爾加甯的例子。

布爾加甯是蘇聯的元帥,但他也是部長會議副主席。在處理這些工作的時候,他不常使用元帥的頭銜。

1955年評開國元帥,陳毅入選引起争論,劉少奇為何堅決反對?

在合适的場合用合适的身份,做出合适的事情,這才是最重要的。而且,這樣的做法,也符合馬克思主義所說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精神。

身為共産主義者,這樣的情況是能夠處理的。

由于周總理堅持,且看法有理有據,劉少奇副主席的異議最終沒有被書記處的會議通過。也就是說,十大開國元帥之一,仍然還是陳毅。

對于十位确定下來的開國元帥,毛主席的評價非常有趣。

1955年評開國元帥,陳毅入選引起争論,劉少奇為何堅決反對?

他極度贊揚朱老總的度量和意志,用海洋和鋼鐵來做比喻。朱老總是毛主席的老搭檔,兩人從井岡山革命時期就一直互相配合,通力合作。

在後來的各個革命戰争時期,朱老總擔任總司令,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智慧和強大的人格魅力。毛主席作為他的親密戰友,對此也有深刻體會。

林總曾經是毛主席眼中的娃娃兵,他的年紀在嶄露頭角之時并不大,毛主席說他是一個能當大任的娃娃。

井岡山時期,他告訴戰士們,隻要有槍,他們也能打天下。這樣的紅色割據思想和毛主席的革命思想不謀而合,是以也讓主席對他青睐有加。

主席對劉伯承元帥的評價很高,稱他是一條龍下凡。不管是紅軍長征途中渡過天險,還是後來擔任王牌部隊129師的師長,又或者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劉伯承元帥都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痕迹。

賀龍元帥是一位資曆非常深厚的元帥,毛主席說他是紅二方面軍的旗幟。想當年,靠着兩把菜刀,賀龍元帥就敢起義鬧革命,其非凡的膽識和魄力令人歎為觀止。隻要有他在,紅二方面軍的旗幟就永遠不會倒下。

而且,對于這位老資格的元帥,毛主席相當尊敬。事實上,主席尊重每一個對拯救和建設中國有抱負的人,尊重每一個具有真才實學的人。

至于陳老總,毛主席對他的評價非常簡單,但也有着大道至簡的意味。主席認為他是個好同志,這一個“好”字,就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意味。

能夠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做到好同志的标準,達成好同志的要求,這也是相當不易的事情。正是因為對陳老總的欣賞和看重,毛主席才會拖着病體參加他的追悼會,那也是主席人生中參加的最後一場好同志的追悼會。

聶榮臻就是新的魯智深,葉劍英是呂端大事不糊塗,徐向前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而羅榮桓則是讓毛主席最為痛心的第一位逝世的開國元帥。

根據每一位元帥的特征以及過往的經曆,毛主席都對他們做出了貼切而有趣的評價。老同志們之間深厚的革命友誼,也為後人所傳頌。

1955年評開國元帥,陳毅入選引起争論,劉少奇為何堅決反對?

至于主席自己,他本來應該擔任大元帥一職,但他卻堅決不願出任。主席認為,穿着大元帥的制服,自己就沒有辦法好好地站在人民群衆當中,和老百姓做交流。

是以,大元帥也成了1955年大授銜中唯一的一個空銜。

受到劉少奇副主席認可和欣賞的粟裕,最終沒有成為開國十大元帥之一,而是成為了十大開國大将之一。

而且在十位開國大将當中,民間老百姓最為熟悉的将軍之一就是粟裕大将。

他的軍隊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都不容小觑,他曾經打下的累累戰果,不僅黨和國家會記得,人民群衆也會永遠銘記。

值得一提的是,粟裕大将曾經主動推辭過元帥軍銜。

毛主席貼身的衛士李銀橋同志,多次回憶過這段往事。當時元帥和大将的人選由中央書記處直接決定,書記處的五位上司人在開會的時候也曾談論過粟裕的軍銜。

1955年評開國元帥,陳毅入選引起争論,劉少奇為何堅決反對?

在毛主席看來,不管是論功績還是論才能,又或者是看品行和資曆,粟裕都可以領元帥軍銜。從這個評價中也能看出,毛主席對粟裕大将高度認可。

解放戰争中名氣最高的戰役之一,孟良崮戰役,就曾赢得毛主席大加贊揚。他說,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個人完全沒有想到粟裕會全殲74師,其中一個人是蔣介石,而另一個人就是他自己。

1955年評開國元帥,陳毅入選引起争論,劉少奇為何堅決反對?

得到主席看重的粟裕,對于元帥軍銜卻沒有任何的要求,甚至就連大将軍銜,他都覺得高了。

周總理說,粟裕主動請求辭帥,這讓毛主席更是感慨有加。解放軍中能有這樣一位才能卓越又虛懷若谷的将領,這實在是難得。

粟裕本人一直視名利如身外之物,從來不會在革命工作中計較個人得失。軍銜對他而言隻是個虛名,他隻會嫌高,不會嫌低。中央決定給他什麼軍銜,就算再低,他都會坦然接受。

當時我軍将領中,不乏主動讓銜之人,他們都對戰友有着極高的評價,但是都對自己的功績表現出十分謙虛的态度。他們看重的從來不是軍銜,也不是職位,而是革命的勝利和中國的進步。

就算沒有光輝的軍銜傍身,這些軍事将領們也會永遠被人民群衆記住,被中國曆史記住。

就像毛主席這位拒絕大元帥軍銜的偉人,就像周總理、劉副主席、鄧公這樣沒有軍銜的上司人,人民群衆也不會忘記他們。

軍銜是衡量軍人付出與功績的标準,但絕對不是唯一的标準。這是中國人民的共識,也是中國軍人自己先進的認知。

劉少奇同志反對授予陳毅元帥軍銜,并不是因為他不看重陳老總,相反,他隻是在表達陳老總工作重心轉移的事實。周總理堅持推薦陳老總,這是因為元帥軍銜對陳老總的工作不會造成不便。兩位上司人各有考量,都合情合理。

參考:

中國軍網:

文彙網:

1955年評開國元帥,陳毅入選引起争論,劉少奇為何堅決反對?

中共武穴市委政法委:

1955年評開國元帥,陳毅入選引起争論,劉少奇為何堅決反對?

中國經濟網:

1955年評開國元帥,陳毅入選引起争論,劉少奇為何堅決反對?

《名将粟裕珍聞錄》 張雄文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