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看馋了!这一口,据说是很多钱塘人小时候的最爱……

作者:钱塘新区报

趁着午后的阳光,带着小孩到田野里兜了一圈。回来的路上经过一个小区,不经意间,瞥见花坛的荆棘丛中缀着许多红色果实,星星点点,甚是可爱。仔细一瞧,竟是覆盆子,心中莫名地欢喜起来。

看馋了!这一口,据说是很多钱塘人小时候的最爱……

覆盆子的果实,是我年少时的最爱。小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和家人生活在大山的边上。每逢四五月,山林间、溪涧旁,到处都是这种生命力旺盛的野果,一丛丛、一片片,果实似珍珠,赛玛瑙,成熟得红红火火,未熟的则呈玉米色。

随手摘下一颗扔进嘴里,还没怎么嚼,酸酸甜甜带着些许草木清香的汁液,就在口腔里四溢开来,瞬间引爆你的味蕾,那滋味真叫一个香甜。果肉如细细咀嚼,还带着点沙沙的感觉,那是因为肉里有细籽,这点和草莓颇有几分相似,怪不得覆盆子也被称作“树莓”呢!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春夏相交时节,“覆盆子”就成了我们这些野孩子难得的零嘴,馋了就去山上现摘,边采边吃,直吃到打起饱嗝才罢休,那时就会有点微醺的感觉,美美的,现在想来,或许和“覆盆子”的果实成分有关。

看馋了!这一口,据说是很多钱塘人小时候的最爱……

覆盆子在浙东沿海,方言称作“小麦妙”。在初中的语文课本里,读到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方才知晓,原来土生土长的“小麦妙”,竟然还有一个文雅的名字——“覆盆子”:“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大师手笔,自是不凡,短短几字,覆盆子的形貌、口感跃然纸上,让人印象深刻。

覆盆子有刺,这我是知道的,小时候为了口腹之欲,手上经常被覆盆子的倒刺划拉得横一道竖一道的,不过好在伤痕都很浅,也不怎么疼,相比果实的诱惑,这点“代价”着实算不上什么。

而桑葚之于我,也是极熟悉的,小时候外婆家的后门就有一棵桑树,枝干遮天蔽日,果实也是清甜可口,口味和覆盆子相比,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吧,但从口感的层次上来讲,确实稍逊一筹。

看馋了!这一口,据说是很多钱塘人小时候的最爱……

后来年岁渐长,接触到一些医书才知道,覆盆子在大陆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比如《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涉及,而“覆盆”二字便首见于此。而《名医别录》对于覆盆子的养生、保健效果更是大为赞赏,认为其“味甘、平、无毒,主益气轻身,令发不白”。

“覆盆子”是山里人常见的野果,对于生在城镇,长在水泥“森林”里的孩子们来说,却是不常见的。碰到这么好的一片覆盆子,身为吃货的我岂能放过,于是颇为激动地拉过宝儿,边教他识别、采摘成熟的果实,边讲解覆盆子的营养价值。

孩子刚开始不敢吃,怕果实有毒,我“身先士卒”,摘了几颗,丢进嘴里,吧唧起来。孩子见我一副很陶醉的样子,受不住诱惑也大嚼起来,果然,吃是不用教的。

看馋了!这一口,据说是很多钱塘人小时候的最爱……

于是,在午后,马路旁,花坛边,出现了一道别样的景致:一大一小两个人,手起嘴落,消灭野果,竟是一刻也不闲着。那时候,我的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词来——“岁月静好”,如果有的话,或许当时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