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新基础

作者:圳论

文丨陈江生

提要:中国式现代化不是针对某些特定人群或者特定阶层而言的,而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要让14亿多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一个也不掉队。这就不仅要能够创造出足够充分的物质财富,还要有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真真正正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的制度和实现这个制度所要求的技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并且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做好这一点,我们也就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前进奠定新的基础。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新基础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图为深圳宝安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钢 通讯员 高山 摄

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我们看到,一方面,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生产力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形成了足以支撑中国庞大人口实现全面小康的物质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新时代大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已经到了需要更多新质生产力来进一步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把中国式现代化继续推向前进的时候了。

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其精髓和要义,切实认识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作用

不同于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个百万、千万人口的中小国家的现代化,而是一个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大国整体的现代化,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能够提供给14亿多人衣食住行、教育、社会保障等等的物质材料,还要有能够满足人们高效、便利、公平乃至于自尊等需求的技术。这些需求,已经不是旧有生产力通过量的扩张就能够有效满足,而是需要新质生产力,实现生产力发展量和质两方面的提升,才有可能有效满足。以能源需求为例,如果延续原有主要依赖煤电的模式,即使是按照今天我们的人均电力需求,可能也已经难以为继;更不用说,继续增长,达到今天美国那样的人均电力消费。所以,新能源之路我们非走不可,新质生产力我们非发展不可。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针对某些特定人群或者特定阶层而言的,而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要让14亿多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一个也不掉队。这就不仅要能够创造出足够充分的物质财富,还要有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真真正正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的制度和实现这个制度所要求的技术。

在技术层面上,原有的生产力水平和与之对应的技术手段还有待新的进步。尤其是在我们已经取得了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历史性成就后,要做到既有效保护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又有效保证低收入群体能拥有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则为旧的生产力添加新质,对旧的办法展开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只有新质生产力的加入,采取新的技术,新的更大众化的教育模式,比如提升数字技术,用数字为教育和生产赋能,才能让全社会都加入到推动社会发展、自身发展的洪流中;才能使社会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合理,贫富差距自然缩小,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自然展开。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实现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同时,还要通过一系列的途径和措施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让精神文明的发展落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时不我待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但要做好“两个结合”,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高的要求,已经不是现有的生产力简单的扩张能够支撑的了。只有新质生产力的加入,实现从算力的指数增加到算法的革命性改进,从能源产生和使用方式到人的感觉感知模式等等科学技术新的大发展,才能夯实文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保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意。但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和冲突,没有充足的自然资源,就无法实现经济发展需要,而过度向自然攫取,又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是无法超越的现实。大陆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宜居程度较高的土地面积只占大陆陆地国土面积的19%;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极不平衡;油气、铁、铜等大宗矿产人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外依存度高;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近一半木材依赖进口。如果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肆意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老路,不仅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不符,也已经无以为继,行不通了;而躺平不发展的想法,同样是不可取的。所以,唯一的选项就只有以改进生产力条件为着力点,推进低污染、低能耗、绿色化新型生产、新型流通和新型消费的发展。也就是说,在当前和未来的一个时期内,无论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是依靠有限资源继续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都是唯一且必须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绝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而是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路。这就需要我们自身足够强大,只有自身强大了,才有能力和底气去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作为世界上最坚定可靠的力量,大陆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美西方不仅对大陆打压不断,更在世界各地拱火捣乱,挑起了越来越多的冲突。要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按照我们自己的理念,沿着我们自己的轨迹前行,就必须尽快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把维护和平与发展的能力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干出来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办法也要落实在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要因地制宜,通过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建设布局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求我们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而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好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依据当地经济社会条件来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要依靠本地资源优势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资源的附加值,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二是要激发数据要素潜能,通过收集、分析和利用多源数据,了解地区的资源分布、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等情况,实现与周边地域的协同创新,共同研发通用底层技术;三是要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考虑各地的特殊性与差异化,保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措施,为当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适宜的创新环境和有力政策支持。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路径”,就是要求我们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强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技术研究;要深化产业链区域协作,通过区域协作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产业资源优势,实现产业链优势互补,从而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要注重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立足于现阶段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基础,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创新资源向行业龙头企业倾斜,推进行业龙头企业技术研发;要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提前谋划布局,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赛道。

特别要注意,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和命脉所在,事关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进一步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只有传统产业发展好了,稳定住了,才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打下深厚的根基。我们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不能忽视、抛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坚持先立后破,以新带旧,积极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

一是要立足不同产业的差异化需求,加快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发展;二是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促进传统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加强新技术创新迭代,加快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三是要利用先进技术强化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将节能降碳深入到传统产业改造里,推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任何新事物从产生、发展到壮大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新质生产力也不例外。因此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耐住性子,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半途而废。一方面,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发挥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的“催化剂”作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而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常常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因此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让更多资本流入中小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好发展的土壤。

另一方面,要壮大耐心资本。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依靠通过快进快出获取收益和回报的短期资本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行不通的。要通过制定和实施长期发展规划和战略,为耐心资本的形成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引导更多短期资本向耐心资本转变,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个长期稳定且持续的资金供给和动力支撑。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并且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做好这一点,我们也就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前进奠定新的基础。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

深圳特区报《理论周刊》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