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 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新基礎

作者:圳論

文丨陳江生

提要:中國式現代化不是針對某些特定人群或者特定階層而言的,而是要實作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要讓14億多人的日子越過越好,一個也不掉隊。這就不僅要能夠創造出足夠充分的物質财富,還要有能夠讓廣大人民群衆真真正正享受到社會發展帶來的福利的制度和實作這個制度所要求的技術。

“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新質生産力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基礎性作用,并且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做好這一點,我們也就能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不斷前進奠定新的基礎。

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 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新基礎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必須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産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産業,完善現代化産業體系。圖為深圳寶安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生産工廠中的房間。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鋼 通訊員 高山 攝

現代化必須建立在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之上。我們看到,一方面,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裡,随着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生産力實作了持續快速的發展,形成了足以支撐中國龐大人口實作全面小康的物質生産能力;另一方面,新時代大陸社會主要沖突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沖突。我們已經到了需要更多新質生産力來進一步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才能把中國式現代化繼續推向前進的時候了。

我們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把握其精髓和要義,切實認識新質生産力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資訊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積極培育未來産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深刻認識新質生産力的基礎性作用

不同于西方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是一個百萬、千萬人口的中小國家的現代化,而是一個人口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的大國整體的現代化,艱巨性和複雜性前所未有。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有能夠提供給14億多人衣食住行、教育、社會保障等等的物質材料,還要有能夠滿足人們高效、便利、公平乃至于自尊等需求的技術。這些需求,已經不是舊有生産力通過量的擴張就能夠有效滿足,而是需要新質生産力,實作生産力發展量和質兩方面的提升,才有可能有效滿足。以能源需求為例,如果延續原有主要依賴煤電的模式,即使是按照今天我們的人均電力需求,可能也已經難以為繼;更不用說,繼續增長,達到今天美國那樣的人均電力消費。是以,新能源之路我們非走不可,新質生産力我們非發展不可。

中國式現代化不是針對某些特定人群或者特定階層而言的,而是要實作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要讓14億多人的日子越過越好,一個也不掉隊。這就不僅要能夠創造出足夠充分的物質财富,還要有能夠讓廣大人民群衆真真正正享受到社會發展帶來的福利的制度和實作這個制度所要求的技術。

在技術層面上,原有的生産力水準和與之對應的技術手段還有待新的進步。尤其是在我們已經取得了消除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的曆史性成就後,要做到既有效保護人們創造财富的積極性,又有效保證低收入群體能擁有基本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則為舊的生産力添加新質,對舊的辦法展開改革,已經勢在必行。隻有新質生産力的加入,采取新的技術,新的更大衆化的教育模式,比如提升數字技術,用數字為教育和生産賦能,才能讓全社會都加入到推動社會發展、自身發展的洪流中;才能使社會資源的配置設定更加公平合理,貧富差距自然縮小,共同富裕的美好願景自然展開。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上司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要實作物質文明和公德心協調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以實作物質文明極大豐富的同時,還要通過一系列的途徑和措施加強社會公德心建設,不能讓公德心的發展落後于物質文明的發展。隻有物質文明建設和公德心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時不我待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創造了豐厚的物質文明和公德心成果,但要做好“兩個結合”,滿足人民群衆對于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更高的要求,已經不是現有的生産力簡單的擴張能夠支撐的了。隻有新質生産力的加入,實作從算力的指數增加到算法的革命性改進,從能源産生和使用方式到人的感覺感覺模式等等科學技術新的大發展,才能夯實文明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保證物質文明和公德心的協調發展。

實作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實作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同時,保護好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态環境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意。但是,在一定的生産力條件下,經濟發展與生态環境保護之間往往存在着巨大的沖突和沖突,沒有充足的自然資源,就無法實作經濟發展需要,而過度向自然攫取,又會造成生态環境的破壞,這是無法超越的現實。大陸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準的1/2,宜居程度較高的土地面積隻占大陸陸地國土面積的19%;人均淡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1/4,且時空分布極不平衡;油氣、鐵、銅等大宗礦産人均儲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準,對外依存度高;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1/5,近一半木材依賴進口。如果走大量消耗資源能源、肆意破壞生态環境來換取經濟發展的老路,不僅與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不符,也已經無以為繼,行不通了;而躺平不發展的想法,同樣是不可取的。是以,唯一的選項就隻有以改進生産力條件為着力點,推進低污染、低能耗、綠色化新型生産、新型流通和新型消費的發展。也就是說,在目前和未來的一個時期内,無論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還是依靠有限資源繼續推進發展,新質生産力都是唯一且必須的選擇。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們絕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争、殖民、掠奪等方式實作現代化的老路,而是走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赢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新路。這就需要我們自身足夠強大,隻有自身強大了,才有能力和底氣去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我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奇迹,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作為世界上最堅定可靠的力量,大陸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目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确定性因素明顯增多,美西方不僅對大陸打壓不斷,更在世界各地拱火搗亂,挑起了越來越多的沖突。要保證中國式現代化按照我們自己的理念,沿着我們自己的軌迹前行,就必須盡快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把維護和平與發展的能力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實踐中幹出來的,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的辦法也要落實在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新質生産力的形成和發展要因地制宜,通過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壯大新興産業,超前建設布局未來産業,運用先進技術賦能傳統産業轉型更新。

“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就是要求我們在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過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從各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利用好本地的資源禀賦、産業基礎、科研條件等,依據當地經濟社會條件來發展新質生産力。

一是要依靠本地資源優勢來整合科技創新資源,通過科技創新來提升資源的附加值,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産業更新;二是要激發資料要素潛能,通過收集、分析和利用多源資料,了解地區的資源分布、産業結構和市場需求等情況,實作與周邊地域的協同創新,共同研發通用底層技術;三是要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考慮各地的特殊性與差異化,保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制定相應措施,為當地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提供适宜的創新環境和有力政策支援。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實作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路徑”,就是要求我們在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過程中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加強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颠覆性技術研究;要深化産業鍊區域協作,通過區域協作充分發揮不同地區的産業資源優勢,實作産業鍊優勢互補,進而形成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強大合力;要注重新興産業的核心技術研發,立足于現階段國家發展戰略和産業發展基礎,通過科技創新引領新興産業的發展,支援創新資源向行業龍頭企業傾斜,推進行業龍頭企業技術研發;要在類腦智能、量子資訊、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産業變革領域提前謀劃布局,搶占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新賽道。

特别要注意,傳統産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根基和命脈所在,事關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必須以科技創新進一步帶動傳統産業轉型更新。隻有傳統産業發展好了,穩定住了,才能為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打下深厚的根基。我們在發展新質生産力過程中不能忽視、抛棄傳統産業,而是要堅持先立後破,以新帶舊,積極促進傳統産業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

一是要立足不同産業的差異化需求,加快大資料、5G等資訊技術與傳統産業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産業的智能化發展;二是要推進新型工業化,準确把握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規律,積極促進傳統制造業高端化發展,加強新技術創新疊代,加快制造業向價值鍊中高端邁進;三是要利用先進技術強化傳統産業綠色低碳發展,将節能降碳深入到傳統産業改造裡,推動資源高效循環利用。

任何新事物從産生、發展到壯大都需要經曆一個漫長的過程,新質生産力也不例外。是以在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過程中,要耐住性子,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半途而廢。一方面,要積極發展風險投資。發揮風險投資對科技創新的“催化劑”作用。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而科技創新需要大量資金支援,中小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常常面臨資金短缺的困境。是以要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創造有利于風險投資發展的政策體制環境,讓更多資本流入中小企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産力培育好發展的土壤。

另一方面,要壯大耐心資本。新質生産力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以依靠通過快進快出擷取收益和回報的短期資本來發展新質生産力是行不通的。要通過制定和實施長期發展規劃和戰略,為耐心資本的形成提供穩定的政策環境和法律保障,引導更多短期資本向耐心資本轉變,為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提供一個長期穩定且持續的資金供給和動力支撐。

“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新質生産力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基礎性作用,并且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做好這一點,我們也就能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不斷前進奠定新的基礎。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研究所學生院副院長】

深圳特區報《理論周刊》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