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释:意志问题与存在论视角的拓展

作者:草竹道人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释:意志问题与存在论视角的拓展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海德格尔如何在存在论框架内对莱布尼茨的哲学进行独到的阐释,特别聚焦于“意志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海德格尔与莱布尼茨思想交汇的背景及海德格尔的阐释动机,然后深入讨论了“根据律问题”与“意志问题”在莱布尼茨哲学中的位置,以及与海德格尔的哲学交锋点。接下来,文章阐述了海德格尔在存在论视角下对“意志问题”的解读,以及它与存在问题的深化,并讨论了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与技术批判,提出“泰然让之”作为解答。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释:意志问题与存在论视角的拓展

I. 引言

在20世纪的哲学舞台上,海德格尔与莱布尼茨的思想虽处于不同的哲学脉络,却在某些关键议题上产生了深刻而微妙的交响。莱布尼茨,作为理性主义与数学逻辑的先驱动力量,其思想富含了对理性、自由意志与必然性的深刻探讨,这些议题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探索遥相呼应。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的阐释,实质上是在寻求对哲学史上的对话,是存在论与理性逻辑、自由意志论的碰撞与融合。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的深入阐释,其动机并非单纯的历史研究或学术兴趣,而是哲学上的迫切需要。海德格尔试图通过莱布尼茨的哲学,进一步澄清和深化自己存在论的哲学体系,特别是在“意志问题”上的思考。他关注莱布尼茨的“根据律问题”,是因为它触及了存在与自由意志的深层矛盾,而海德格尔正是在探索存在如何在必然与自由间张力的“存在”。这一研究对哲学界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丰富了对莱布尼茨哲学的理解,更拓展了存在论的边界,为后来的哲学思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释:意志问题与存在论视角的拓展

II. 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与莱布尼茨哲学的相遇

A. 根据律问题的哲学背景与海德格尔解读

“根据律问题”在哲学史上是一个核心议题,涉及因果关系、必然性与自由的探讨。莱布尼茨在这一问题上的贡献,体现在他对“充足理由”(Sufficient reason)原则的坚持,即宇宙中任何事物皆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这触及了存在与解释的完备性。

海德格尔在解读莱布尼茨的“根据律”时,将其放置在存在论的框架中,关注如何“根据律”在“在世存在”中展现,即存在者的揭示与世界的关系。他批判性地指出,莱布尼茨的“根据律”未能充分解释存在者在世的动态性与历史性,存在者的“此在”是自由与必然性的交织,而非单纯的理性充足理由所能穷尽。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释:意志问题与存在论视角的拓展

B. “意志问题”在莱布尼茨哲学中的位置

在莱布尼茨哲学体系中,“意志”是一个核心概念,它与理性、自由、决定论紧密相关。莱布尼茨通过“单子”(monads)的概念,将个体意志视为世界秩序的一部分,每个单子的行动与世界其他部分有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但同时体现个体的自由意志。莱布尼茨的意志问题,是理解理性与自由如何在世界秩序中实现,是存在者的自由意志如何在必然性中自我决定。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释:意志问题与存在论视角的拓展

C. 海德格尔与莱布尼茨思想的哲学交锋点

海德格尔与莱布尼茨在“意志问题”上的交锋,聚焦于自由与必然性的理解。海德格尔批判莱布尼茨的“根据律”未能深入存在者的存在论根基,忽视了存在者的自由与历史性的动态性。海德格尔认为,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倾向忽视了“存在者”在世”的历史性与情境性,自由意志不是单纯理性决定,而是存在者在世中自我揭示的过程。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对莱布尼茨的超越在于,它提出了“此在”(Dasein der Welt-sein)的视角,揭示了存在者在世界中的自由与必然性的动态互动,而非仅是理性逻辑的决定。这种交锋点凸显了海德格尔哲学中对自由与存在论的深度关注,以及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判性继承与超越。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释:意志问题与存在论视角的拓展

III. “意志问题”的海德格尔解读与存在论视角

A. 意志问题在海德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在海德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中,“意志问题”占据核心地位,它不仅是理解人类存在与自由的关键,更是存在论探讨的轴心。海德格尔认为,意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主决定行为的力量,而是存在者面向世界的一种存在方式,是存在者“在世存在”(In-der Welt-sein)的展现。因此,意志问题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不仅关乎个体行动的选择,更是关于存在者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存在的揭示。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释:意志问题与存在论视角的拓展

B. 意志与存在论的内在联系与外在世存在

海德格尔将意志与存在论紧密相连,认为意志不是孤立的心理事件,而是存在者在世的展现,即存在者的“外在”(Da-sein)。存在者通过意志行动,与世界发生关系,这种行动不是简单的因果链反应,而是存在者对存在的揭示,是世界与存在的理解。意志在此过程中,既是存在者的揭示,也是存在论的动态活动,它体现了存在者与世界共在的交互性,显示了存在论的外在世性。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释:意志问题与存在论视角的拓展

C. 意志问题的动态性与存在论发展

在海德格尔看来,意志问题的动态性在于它不是静态的理论构造,而是存在者的存在论实践。意志作为存在论的发展动力,不断地在存在者与世界的关系中重新定位,揭示新的可能性。

这意味着意志问题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是开放的,它随着存在论的深入而不断演化,揭示了存在者的自由与必然性、历史性的互动,以及存在者如何在世界中的自我揭示。海德格尔的意志问题动态性,强调了存在论的实践性与存在者在世的动态,是存在论发展的内在动力,展现了存在论的动态演化与存在者存在的不断调整。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释:意志问题与存在论视角的拓展

IV.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与技术批判”

A. 形而上学与技术的批判在莱布尼茨与海德格尔

莱布尼茨与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与技术批判上各持独特见解,但相互映照。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虽重视理性与逻辑,但未忽视了技术对存在方式的深刻影响,而海德格尔则直接将技术批判视为形而上学问题的一部分。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传统忽视了存在者的实践性,而技术则是这种忽视的延伸,它把世界对象化,人与自然变成可用资源,忽视了存在者的存在方式与世界的原初真义。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释:意志问题与存在论视角的拓展

B. 海德格尔的技术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超越

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即“技术虚无主义”,是其形而上学超越的体现。他指出技术不是中立的工具,而是存在方式的展现,技术的统治导致了存在者的存在方式被遗忘,世界被理解为现成堆栈。技术虚无主义批判揭示了形而上学的极限,即它无法理解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只有超越形而上学,通过“存在论的转向”,理解存在者在技术中的存在,才能真正面对技术问题。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释:意志问题与存在论视角的拓展

C. 泰然与技术的意志问题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转换

海德格尔面对技术的挑战,提出“泰然让之”(Gelassen)的态度,这是对“意志问题”的一种转换。泰然让之并非放弃或消极接受,而是积极的“存在”,它要求存在者在技术世界中保持开放,理解自己的存在方式,让存在自我揭示。

在技术环境中,意志不再是主体控制与决定,而是泰然让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在技术中展现,体现了对“意志问题”的新理解。泰然态度使技术不再是意志的对立面,而是存在论中存在者的自我揭示方式,展现了海德格尔对技术批判与存在论哲学的深度整合,以及对意志问题的动态转化。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释:意志问题与存在论视角的拓展

V. “意志问题”与存在问题的解答

A. 海德格尔对意志问题的解答框架

海德格尔对意志问题的解答并非提供一个封闭的答案,而是一个开放的框架。他认为,真正的解答不在于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即在世存在,而非抽象的意志决定。海德格尔的解答框架是“存在论转向”,即从主体性转向存在者的存在,将意志问题理解为存在者在世存在的自我揭示,强调存在者如何与世界的关系。他的解答框架是泰然让之,让存在者存在自我揭示,这不仅是对意志问题的解答,也是存在论的实践。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释:意志问题与存在论视角的拓展

B. “存在问题”在意志问题中的具体化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存在问题”与意志问题”具体化为存在者的实践性。他指出,意志不是超然的决定力量,而是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存在者如何在世,如何与世界发生关系。存在问题在意志问题中的具体化,即理解意志为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如何在世,如何自我揭示。海德格尔的解答不是形而上学式的定义,而是存在论的实践,是存在者在世界中的具体存在。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释:意志问题与存在论视角的拓展

C. 解答与存在论的实践性

海德格尔对意志问题的解答,即存在问题的实践性,在于存在论的实践中,是存在者如何存在,如何在世界中行动。答案不是脱离实践的理论而是实践中的自我揭示,是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如何在世界中展现,如何理解世界。

实践性意味着存在者的自我揭示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是存在者在世的持续的自我理解与揭示。海德格尔的解答因此强调了存在论的实践性,即存在者的实践如何在世界中存在,如何理解自我揭示,如何面对技术,如何泰然让存在自我存在,是存在问题在意志问题解答的实践性实践。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释:意志问题与存在论视角的拓展

VI. 结语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的阐释不仅深化了对莱布尼茨哲学的理解,更拓宽了存在论的视野,为哲学界贡献了新的思考维度。他通过莱布尼茨的“根据律问题”与“意志问题”,揭示了存在论的动态性与实践性,赋予了哲学探讨新的活力。海德格尔的阐释影响深远,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理性与存在的关系,将技术批判纳入形而上学讨论,为后世哲学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尤其是对技术哲学、存在主义、后现代性批判等领域的深远影响。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释:意志问题与存在论视角的拓展

论文作者:芦熙霖

参考文献:

Heidegger, M. "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lated by Hofstadter, A. Harper & Krell, W. New York: Harper & Row.

Leibniz, G.W. Monadology and Other Philosophical Writings. Translated by Cress, R. Chicago: Open Court Publishing.

声明:本人账号下的所有文章(包括图文、论文、音视频等)自发布之日72小时后可任意转载或引用,无需告知本人。如需约稿,可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