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让城市更安全 让市民更幸福——我市以韧性城市建设绘制宜居宜业和谐画卷

作者:广元新闻

在云南昆明召开的国际城市生物多样性论坛暨城市韧性与气候适应主题研讨会上,我市入选联合国“创建韧性城市2030行动计划”全国5个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其中四川仅有成都、广元入选。

作为首批入选的城市,市委、市政府明确表示将全力以赴参与这个全球性的项目。而通过参与这个项目,我市将有机会获得来自全球的专家和机构的支持和指导,以提升其在建设韧性城市方面的能力。同时,这将为广元提供了一个展示其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进一步增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何为韧性城市?

韧性城市通常指城市遭遇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的时候,能够有效防御风险、快速恢复运转,并且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城市防灾能力。形象地说,韧性城市能像弹簧一样有张有弛,从容应对外界压力并迅速恢复。

面对挑战,我市如何充分利用好韧性城市建设这个抓手,加快形成安全发展的新范式,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让城市更安全 让市民更幸福——我市以韧性城市建设绘制宜居宜业和谐画卷

焕然一新的城市公园。 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舰木 摄

强化基础设施韧性——

增强防范、抵御、应对重大风险冲击的能力

“你别说,这个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还不错,连续几天的大雨对我们出行完全不会造成影响。”“是呢,而且雨水花园建得好漂亮。”……5月3日,在利州区南河广场喝坝坝茶的李民先老人与朋友聊天时不时发出感叹。

连日的大雨天,群众少了抱怨,多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赞扬。这便是我市全力建设全国山地河谷型海绵城市典范的意义所在。

5月1日起,我市已正式进入汛期,预计今年主汛期(6至8月)我市降水量总体偏多,涝重于旱,对城市内涝防治工作将是极大考验。

城市内涝防治工作主要包含易涝点整治、泵站建设及维护、值班值守、应急抢险等方面。如何从以上几点入手,确保城市安全度汛?

2022年3月,我市制定出台了《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计划到2025年,基本消除城区内涝积水点,实现城市建成区内涝积水最大退水时间小于2小时,重要地区小于0.5小时的目标。

今年,我市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抢”防汛方针,对下穿桥涵、管网、雨污水检查井以及沿江沿河物业小区、建筑工地等薄弱环节和重点区域开展地毯式摸排。截至目前,已排查易涝小区3个,疏通排水管网8000米,清掏雨污水井及雨箅子1.2万余座,检修排水泵站20座。按照“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要求,全面落实“一点一策”治理措施,市中心城区历年来共发现内涝积水点30处,目前已完成整治29处。

2023年,全市计划安排资金50776万元,实施340公里城镇老旧燃气管网改造提升项目,自1月启动以来,截至10月底,全市实际实施447.83公里城镇老旧燃气管网改造提升项目全部完工。

雪峰街道红星小区居民白秀琼便是受益者之一,她直言:“这是一件利民的大好事,安装的报警器和自闭阀更是为安全用气增加了保障,我们现在生活更安心、更舒心。”

据悉,我市今年计划实施13个老旧燃气管道改造项目,预计投入资金33058万元,改造庭院和立管670公里,为辖区居民拧紧“安全阀”。

此外,连续三年高标准开展城市体检工作,精准查找短板指标共45项,目前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强化治理韧性——

筑牢城市安全运行的最后一道防线

应急救援是维护城市安全运行的最后一道防线。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必须建立权责清晰、反应灵敏、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运转高效的城市应急救援体系,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持城市正常运行。

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安置措施,是受灾群众躲避火灾、爆炸、地震、洪涝、疫情等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的应急避难场所。

目前,我市城区综合考虑本行政区域的地理特点和人口空间分布状况,充分利用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资源,通过设置标识标牌、功能区划分、采购必要的设备设施,建立了425个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4091126平方米,有效使用面积2084081平方米,最多可容纳1321031人临时避难,并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如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后,由政府适时宣布启动使用应急避难场所。

让城市更安全 让市民更幸福——我市以韧性城市建设绘制宜居宜业和谐画卷

市民在改造提升后的利州广场上,享受着运动的快乐。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舰木 摄

2022年,我市与陕西省汉中市、甘肃省陇南市签订《区域应急联动协议》,积极构建打造出了森林防灭火应急联动协同体。

三地应急部门创新建立应急信息通报机制,各自确定一名副县级干部作为联络员,负责日常及跨区域森林火险等突发事件联络工作。提供座机、手机、卫星电话等至少3种应急通讯通道,一地一旦发生森林火情火险,原则上要求1小时内互通信息,指导其他两地立即采取防控措施,避免森林火灾扩大化。

建立应急协调联席会议机制,三地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及时交流森林火灾扑救经验,共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制定新措施,汲取各方在体制机制、火场指挥和预案健全等方面的新点子、好路子,共同提升森林防火协同作战的整体效能。

4月,我市2024年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成功举办,来自青川县地震博物馆工作人员付娜、昭化区虎跳中学老师苟瑶瑶获得一等奖,并将代表广元参加四川省比赛。

5月11日,北街小学三个校区同时开展春季防震减灾避险应急疏散演练。“通过此次演练,增强了学生防震减灾意识,提高了应急避险能力,让他们学会在灾害面前能够冷静应对,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演练结束后,一年级班主任谢雨衫老师如此说道。

近年来,我市持续巩固地震监测基础,优化加密台站布局,加强预警广播和地震预警信息终端建设,推进地震监测台站新建和改造升级。优化地震宏观观测点7个、新增8个,地球物理台网运行连续率和有效率保持在98%以上,有力提升“地震前哨”异动捕捉和预警叫应能力。

全市现有综合救援、航空救援等12类应急队伍2061支近4万人,建有大型避难场所45个、应急避难点425个,可容纳近70万人应急避险。建有市县救灾物资储备库8个,乡镇救灾物资储备库(点)113个,储备帐篷、棉被、棉衣及防汛、防火等救灾物资35万余件,可有效应对地震灾害。

强化社会韧性——

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社会韧性涵盖面极广,其中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占比很重。

2023年,全市新创建2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5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5所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1所教育部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获评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6所、第八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1所,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考本科和一本上线人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等不断提升。

今年,我市将继续大力实施教育提质工程,坚持将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推进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广元九章”和“诗话广元”进校园。开齐开好体育美育课程,加强实践(实验)教学、科学教育,推广创客教育、编程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加强劳动和综合实践教育。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推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

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导致大规模传染疾病的暴发,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常态、应急“两条主线”,以“四化建设”为统领,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两大任务”,不断完善预案,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培训演练,做好物资储备,卫生应急能力持续提升。

围绕“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先后制定完善《广元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疗救治预案》《广元市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预案》《广元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试行)》和《广元市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应急预案(试行)》等预案,确保依法规范、科学有序、快速有效实现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应对。

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带班和卫生应急24小时值守制度,及时、准确、规范报送信息,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调度队伍,开展卫生应急救援。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初步实现卫生应急队伍专业化、规范化。目前,有市级卫生应急队伍5支,包含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应急队1支30人、突发急性中毒事件应急队1支27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队1支108人、综合性卫生应急救援队1支60人等。

对于养老,我市坚持多层次优化养老服务,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服务网络,计划在2024年底,全面解决农村困难老人集中养老问题,实现农村困难老人机构养老“应养尽养、愿住尽住”,托起困难老人的幸福“夕阳红”。

入住青川县凉水镇敬老院的李树铭便是见证者及受益者之一。在敬老院,他享受着“全免待遇”,“别墅”拎包入住,不但有专门的营养师制定营养食谱、保证每天的饭菜不重样,还有护工负责帮助洗衣服、洗澡。

截至目前,我市建有养老机构86家,集中供养老年人1390人。

完善孤寡老人精准识别、动态管理、探访关爱服务机制,实现特困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

全市积极推进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3627户特殊困难老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任务。

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 吕梅 实习记者 杨洁

编辑:罗杰 校对:张静

责编:李凌 编委:杨俸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