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道德经 | 新书

作者: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新道德经 | 新书

点亮“星标”↑重要内容不错过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新道德经

新道德经 | 新书

老子 著 钱宁 重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5ISBN:9787108077820 定价:56.00元

【内容简介】

重编《道德经》的想法,始于重编者钱宁阅读时的发现:《道德经》具有双层表述的特点,而其间有不少“错层”现象,造成了阅读障碍。

这种双层表述是《道德经》的基本表达方式。先论述“道为何物?”再讨论“人应如何?”前段文字论述主题,后段文字加以引申和阐发,反之亦然。有些章节,论述可至多层。所谓“错层”,是指全书中,《道编》论德,《德编》论道;而一章内,分论两事,讨论的不是同一主题,或者,前段主题与后段引申,并不直接关联。这种“错层”现象,造成了今本《道德经》的艰涩难懂。

重编,是以老子对道的推演过程为主线,重构全书。重编后的《道德经》,将论道之章归《道编》,论德之章归《德编》。《道编》以“道分两态”(“无名”初始之态和“有名”成形之态)为框架,重点探讨人如何神览“无名”之妙,怎样在“有名”之态中观象悟道。《德编》以“德分上下”为引导,讨论上德和下德,以及“失德”之后的“仁义礼信”,重点是讲圣人、君王和民众应当如何处世。

【作者简介】

钱宁,出生于南京,成长于北京,祖籍上海嘉定。主要作品:《新论语》(2012年)、《论语纲要》(2019年)、《尼山风光》(2010年),以及历史小说《圣人》(2004年)、《秦相李斯》(2000年)、新闻纪实作品《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1996年)。

【序言】

重构《道德经》

钱宁

《新道德经》是重构的《道德经》,五千言一字不少,但文本全新。重构《道德经》的意义何在?在此,先做说明。

《道德经》具有双层论述的特点,一章之内,常先论“道为何物”,再说“人应如何”。前段论述主题,后段加以引申和阐发,中间多以“故”字或“是以”提引,偶尔也以“吾”或“我”为主语,直接叙述。检索全文,作为连接词,“故”字一共出现 53 次,“是以”35 次;作为主语,“吾”出现 19次,“我”16 次。有些章节,论述更是可至多层。

重构《道德经》的想法,始于阅读时的一点发现:全书有不少“错层”现象。所谓“错层”,就全书而言,是《道编》论德,《德编》论道;就每章而言,是分论两事,主题并不同一,或者,前段所论与后段引申,没有直接关联。

这种“错层”现象,是造成今本《道德经》艰涩难懂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也提示我们,有些章节的前后文字,可能并非形成于一时或同出一章,而有历史性的叠加、错置。

今本《道德经》分《道》《德》两编,共 81 章,基本成形于汉代,其“错层”现象的产生,有着两大历史原因。

其一,今本《道德经》81 章为汉代人所分,且分得相当随意。历代《道德经》注本众多,其中以曹魏时期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为最佳。据宋人记载,“古本”王弼注,不分道上德下,亦无 81 章。1973 年冬,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可能是比较接近老子一书原貌的抄本,虽分德、道两部,却并不分章。1993 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更早,但竹简散乱,文字残损,难睹全貌,不过仍可看出,其书不分道、德两编,也无类似今本的分章。《道德经》分为 81 章,应是汉代之事。河上公注本已有 81 章,且加上篇目,后来传世的王弼注本,也有 81 章,显然是后人所加。

其二,由于成书过程复杂,加上传抄之误、后人增改,今本《道德经》有不少乱简、错简和重简。以 64 章为例,一章有四个主题,互不相关,有“乱简”,又有“重简”和“错简”,可谓集乱简、错简、重简于一章。由此可见,“错层”现象,不仅事出有因,也查有实据。

总之,今本《道德经》分为 81 章,非老子本意,而其中乱简、错简和重简,更非《老子》原貌。因此,如今重构,不算“妄作”。

重构,是以老子对道的推演过程为主线,重构全书。事实上,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表述,相当清楚明白——道的存在、道的状态、道的变化、道的不可感知、道生天地万物、道对人的主宰、道与德的关系……层层递进,主题贯穿,只是这条主线散见于各章,或隐或显。

重构的任务,是重组各章,使其在新的文本结构中各归其位;每章之内,重置“错层”,使其主题相同、所论相关。

重构后的《新道德经》共 95 章,仍分道、德两编,论道之章归《道编》,论德之章归《德编》。

《道编》以“道分两态”为框架,即“无名”初始之态和“有名”成形之态,重点探讨人如何能玄览神游“无名”之妙,以及怎样在“有名”之态中观象悟道。

《德编》以“德分上下”为引导,讨论上德和下德,重点是讲圣人、君王和民众,各有其德,应该如何处世和行事。

几个重要问题的说明:

1. 版本。重构以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主本,其文字与他本相异或有疑义的,以老子帛书本为主要参校,酌定取舍,并在注释中一一标明。

2. 文本。重构遵循对《道德经》原文“不增不删”的原则,全文存录,不增一句,不删一句,只做章节次序的调整和文字段落的分置。这里,有些字词需要特别说明一下:一是“恒道”,王弼本及各传世本都作“常道”,是因汉代避文帝刘恒讳,“恒”字被改为“常”字,现据帛书本恢复为“恒”。二是虚词“也”字,王弼本为求对偶和合韵,删去原文中一些“也”字,但“也”字对断句和解读有重要意义,也据帛书本适当恢复。

3. 注解。本书对《道德经》的注释和解读,注重原文字句本义的呈现,不详引历代注家之说。实际上,重构本身就是一种结构性注解,在新的文本结构中,老子思想脉络变得清晰可见,一些疑难文字和不顺之句,也有了更好的解读和判断依据。至于老子学说的对错深浅,以及思想的进一步阐发,不是本书的重点。

老子到底是谁?至今未有定论。

我愿意相信,老子就是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过的那位周守藏室之史,也许姓李名耳,也许被称为“老聃”;可能生在楚国,也可能生在陈地。他在守藏室,守护着周王室的图册和秘籍,静观着天下风云和各国兴衰,也曾在那里接待前来问礼的孔子。

我也愿意相信,在守藏室漫长而寂静的岁月里,老子的案头,一直放着一册神秘的“古简”,他日读夜思,并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一点点记在木牍上……直到一日,战乱突起,守藏室待不下去了,他急忙收拾行囊,带上那“古简”和笔记,匆匆离开了雒邑,一路西行,行到函谷关。

我还愿意相信,老子在函谷关留下了一部《道德经》。关令尹喜久闻其名,不肯放他走,一定要让他给众人讲一讲天下大势,并指导一下人生。老子无奈,只好违背了自己“知者不言”的守则,作了一场关于“道可道,非恒道”的讲座。

据鲁迅小说《出关》的描述,那不是一次成功的讲座。老子闷闷,众人昏昏。在场的没人听得懂,演讲记录更是零散不成文,有的记下一两句箴言,有的只记下一个“吾”或“我”字。在尹喜的恳请下,老子只好将“古简”和自己的笔记整理了一下,让众人抄录留存。众人将古简、老子笔记和演讲记录,都合抄在了一起,语句有些遗漏,字词有些错误,段落有些散乱,本想请作者亲自审订一下,可是,老子已经出关,莫知其所终。

天地间,从此便有了一部《道德经》。

2500 年后,重构《道德经》,是希望为读者提供一部主题彰显、条理贯通、文本可靠、释读有据的现代读本,让更多的人读懂老子。

书成之日,读到钱锺书《管锥编·老子王弼注》末章中的一段文字:“皆如卖花担头之看桃李,要欲登楼四望,出门一笑。”借用一下,以表达自己此时的感受。

钱 宁

2022.10.2 初稿

2022.12.24 定稿

点亮“ 星标 ”↓

第一时间接收“三联书情”推送消息

新道德经 | 新书

—END—

,购买三联图书

新道德经 | 新书

三联书讯|2024年4月

新道德经 | 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