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道德經 | 新書

作者:三聯書店三聯書情
新道德經 | 新書

點亮“星标”↑重要内容不錯過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新道德經

新道德經 | 新書

老子 著 錢甯 重編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4-5ISBN:9787108077820 定價:56.00元

【内容簡介】

重編《道德經》的想法,始于重編者錢甯閱讀時的發現:《道德經》具有雙層表述的特點,而其間有不少“錯層”現象,造成了閱讀障礙。

這種雙層表述是《道德經》的基本表達方式。先論述“道為何物?”再讨論“人應如何?”前段文字論述主題,後段文字加以引申和闡發,反之亦然。有些章節,論述可至多層。所謂“錯層”,是指全書中,《道編》論德,《德編》論道;而一章内,分論兩事,讨論的不是同一主題,或者,前段主題與後段引申,并不直接關聯。這種“錯層”現象,造成了今本《道德經》的艱澀難懂。

重編,是以老子對道的推演過程為主線,重構全書。重編後的《道德經》,将論道之章歸《道編》,論德之章歸《德編》。《道編》以“道分兩态”(“無名”初始之态和“有名”成形之态)為架構,重點探讨人如何神覽“無名”之妙,怎樣在“有名”之态中觀象悟道。《德編》以“德分上下”為引導,讨論上德和下德,以及“失德”之後的“仁義禮信”,重點是講聖人、君王和群眾應當如何處世。

【作者簡介】

錢甯,出生于南京,成長于北京,祖籍上海嘉定。主要作品:《新論語》(2012年)、《論語綱要》(2019年)、《尼山風光》(2010年),以及曆史小說《聖人》(2004年)、《秦相李斯》(2000年)、新聞紀實作品《留學美國:一個時代的故事》(1996年)。

【序言】

重構《道德經》

錢甯

《新道德經》是重構的《道德經》,五千言一字不少,但文本全新。重構《道德經》的意義何在?在此,先做說明。

《道德經》具有雙層論述的特點,一章之内,常先論“道為何物”,再說“人應如何”。前段論述主題,後段加以引申和闡發,中間多以“故”字或“是以”提引,偶爾也以“吾”或“我”為主語,直接叙述。檢索全文,作為連接配接詞,“故”字一共出現 53 次,“是以”35 次;作為主語,“吾”出現 19次,“我”16 次。有些章節,論述更是可至多層。

重構《道德經》的想法,始于閱讀時的一點發現:全書有不少“錯層”現象。所謂“錯層”,就全書而言,是《道編》論德,《德編》論道;就每章而言,是分論兩事,主題并不同一,或者,前段所論與後段引申,沒有直接關聯。

這種“錯層”現象,是造成今本《道德經》艱澀難懂的原因之一。同時,這也提示我們,有些章節的前後文字,可能并非形成于一時或同出一章,而有曆史性的疊加、錯置。

今本《道德經》分《道》《德》兩編,共 81 章,基本成形于漢代,其“錯層”現象的産生,有着兩大曆史原因。

其一,今本《道德經》81 章為漢代人所分,且分得相當随意。曆代《道德經》注本衆多,其中以曹魏時期王弼的《老子道德經注》為最佳。據宋人記載,“古本”王弼注,不分道上德下,亦無 81 章。1973 年冬,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可能是比較接近老子一書原貌的抄本,雖分德、道兩部,卻并不分章。1993 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更早,但竹簡散亂,文字殘損,難睹全貌,不過仍可看出,其書不分道、德兩編,也無類似今本的分章。《道德經》分為 81 章,應是漢代之事。河上公注本已有 81 章,且加上篇目,後來傳世的王弼注本,也有 81 章,顯然是後人所加。

其二,由于成書過程複雜,加上傳抄之誤、後人增改,今本《道德經》有不少亂簡、錯簡和重簡。以 64 章為例,一章有四個主題,互不相關,有“亂簡”,又有“重簡”和“錯簡”,可謂集亂簡、錯簡、重簡于一章。由此可見,“錯層”現象,不僅事出有因,也查有實據。

總之,今本《道德經》分為 81 章,非老子本意,而其中亂簡、錯簡和重簡,更非《老子》原貌。是以,如今重構,不算“妄作”。

重構,是以老子對道的推演過程為主線,重構全書。事實上,老子在《道德經》中對道的表述,相當清楚明白——道的存在、道的狀态、道的變化、道的不可感覺、道生天地萬物、道對人的主宰、道與德的關系……層層遞進,主題貫穿,隻是這條主線散見于各章,或隐或顯。

重構的任務,是重組各章,使其在新的文本結構中各歸其位;每章之内,重置“錯層”,使其主題相同、所論相關。

重構後的《新道德經》共 95 章,仍分道、德兩編,論道之章歸《道編》,論德之章歸《德編》。

《道編》以“道分兩态”為架構,即“無名”初始之态和“有名”成形之态,重點探讨人如何能玄覽神遊“無名”之妙,以及怎樣在“有名”之态中觀象悟道。

《德編》以“德分上下”為引導,讨論上德和下德,重點是講聖人、君王和群眾,各有其德,應該如何處世和行事。

幾個重要問題的說明:

1. 版本。重構以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主本,其文字與他本相異或有疑義的,以老子帛書本為主要參校,酌定取舍,并在注釋中一一标明。

2. 文本。重構遵循對《道德經》原文“不增不删”的原則,全文存錄,不增一句,不删一句,隻做章節次序的調整和文字段落的分置。這裡,有些字詞需要特别說明一下:一是“恒道”,王弼本及各傳世本都作“常道”,是因漢代避文帝劉恒諱,“恒”字被改為“常”字,現據帛書本恢複為“恒”。二是虛詞“也”字,王弼本為求對偶和合韻,删去原文中一些“也”字,但“也”字對斷句和解讀有重要意義,也據帛書本适當恢複。

3. 注解。本書對《道德經》的注釋和解讀,注重原文字句本義的呈現,不詳引曆代注家之說。實際上,重構本身就是一種結構性注解,在新的文本結構中,老子思想脈絡變得清晰可見,一些疑難文字和不順之句,也有了更好的解讀和判斷依據。至于老子學說的對錯深淺,以及思想的進一步闡發,不是本書的重點。

老子到底是誰?至今未有定論。

我願意相信,老子就是司馬遷《史記》中記載過的那位周守藏室之史,也許姓李名耳,也許被稱為“老聃”;可能生在楚國,也可能生在陳地。他在守藏室,守護着周王室的圖冊和秘籍,靜觀着天下風雲和各國興衰,也曾在那裡接待前來問禮的孔子。

我也願意相信,在守藏室漫長而寂靜的歲月裡,老子的案頭,一直放着一冊神秘的“古簡”,他日讀夜思,并将自己的了解和感悟,一點點記在木牍上……直到一日,戰亂突起,守藏室待不下去了,他急忙收拾行囊,帶上那“古簡”和筆記,匆匆離開了雒邑,一路西行,行到函谷關。

我還願意相信,老子在函谷關留下了一部《道德經》。關令尹喜久聞其名,不肯放他走,一定要讓他給衆人講一講天下大勢,并指導一下人生。老子無奈,隻好違背了自己“知者不言”的守則,作了一場關于“道可道,非恒道”的講座。

據魯迅小說《出關》的描述,那不是一次成功的講座。老子悶悶,衆人昏昏。在場的沒人聽得懂,演講記錄更是零散不成文,有的記下一兩句箴言,有的隻記下一個“吾”或“我”字。在尹喜的懇請下,老子隻好将“古簡”和自己的筆記整理了一下,讓衆人抄錄留存。衆人将古簡、老子筆記和演講記錄,都合抄在了一起,語句有些遺漏,字詞有些錯誤,段落有些散亂,本想請作者親自審訂一下,可是,老子已經出關,莫知其所終。

天地間,從此便有了一部《道德經》。

2500 年後,重構《道德經》,是希望為讀者提供一部主題彰顯、條理貫通、文本可靠、釋讀有據的現代讀本,讓更多的人讀懂老子。

書成之日,讀到錢锺書《管錐編·老子王弼注》末章中的一段文字:“皆如賣花擔頭之看桃李,要欲登樓四望,出門一笑。”借用一下,以表達自己此時的感受。

錢 甯

2022.10.2 初稿

2022.12.24 定稿

點亮“ 星标 ”↓

第一時間接收“三聯書情”推送消息

新道德經 | 新書

—END—

,購買三聯圖書

新道德經 | 新書

三聯書訊|2024年4月

新道德經 | 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