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护理科普直播开讲!岭南名护科普“打针”背后的秘密

作者:星砖
护理科普直播开讲!岭南名护科普“打针”背后的秘密

5月12日,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指导,广东省护理学会、广东省岭南南丁格尔护理研究院主办,人之初杂志社、广东卫生在线承办的“岭南名护大讲堂”科普直播正式开播。

护理科普直播开讲!岭南名护科普“打针”背后的秘密

首场直播活动由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学科带头人、广东省护理学会理事长成守珍领衔,省护理学会静脉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利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外科护士长王海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静脉导管门诊屈盈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护理部副主任李佳、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护士长卫建宁共同参与。活动由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吴佳仪主持。

护理科普直播开讲!岭南名护科普“打针”背后的秘密

护士小姐姐们甩掉“班味儿”,换上靓装上直播,当“主播”讲科普,专业的内容讲得既通俗又易懂,吸引了4.5万人打卡“广东卫生在线视频号”直播间,为她们疯狂打Call。

更令人动容的是,当天是国际护士节,直播结束后,粉丝们感谢护士们的付出,迟迟不肯转场,在直播间不停地刷屏祝福:天使们,节日快乐!

护理科普直播开讲!岭南名护科普“打针”背后的秘密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工作服务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是卫生健康事业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护理的知识和技术也日新月异,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护理专家。

成守珍表示,希望通过打造一档护理系列科普讲座《岭南名护大讲堂》,把前沿的护理工作、专业知识传播给民众,增进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这是省护理学会成立95年以来的首创。

今年的《岭南名护大讲堂》直播活动共有5期,将围绕护理的静脉治疗、老年、伤口、肿瘤、糖尿病护理开展科普,“主播”们均是来自广东护理界的翘楚、骨干专家,她们首次通过直播互动的方式,把专业护理讲明白。

首场直播关注的是

“打针”的那些事儿

由广东省静脉治疗护理专家联袂科普

她们都分享了哪些干货

一起回顾

▼▼▼

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含金量高

在很多人概念里,护士打针只有简单快速的三步操作。其实,执行静脉治疗前后需要护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进行一系列的评估。

省护理学会静脉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利芬表示,护士执行静脉治疗操作前要了解病人的诊断、评估病情、了解药物使用和配伍禁忌、评估血管情况以选择输液工具等。过程中,还要根据情况调整输液速度,观察病人是否有过敏、发热、红肿热痛等不适。

另外,并不是会打针的都能称为静脉治疗专科护士。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必须经过严格的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影像、药理学等理论知识学习,再强化训练掌握置管技术维护技术和并发症的判断处理等技能后,通过审核方能持证上岗。

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含金量相当高。省护理学会早在19年前就已建立了专科护士培养体系,至今已经培养500多名静疗专科护士,覆盖全省各级医疗单位。

拔针后出现淤青

与这一小动作有关

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静脉治疗的工具也更人性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外科护士长王海英表示,静脉输液使用的工具也不断改进,易刺破血管的一次性头皮钢针越来越少在输液中使用,取而代之的静脉留置针,针进入血管后钢针可以退出来,只保留柔软的导管在血管里,即便轻微活动也不容易肿胀。

虽然现在有红外线穿刺技术、超声引导下置管技术,但有些特殊情况也会导致打不上针,如疼痛、紧张或外伤后血管收缩及血容量不足等等。

对于拔针后皮肤有淤青,王海英解释,淤青跟拔针后摁压方法不对及摁压时间不足有关,导致血液渗到皮肤下面,出现淤青。“按压方法是在拔针时用三个手指将中指的指尖,对准皮肤的针眼,然后顺势将食指和无名指同时压在血管的上方,持续按压3~5分钟,保持不要揉搓,也不要屈肘。”

对于针口感觉疼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护理部副主任李佳解释有三种原因:一是刚穿刺时的刺痛感,这是一过性的,无需担心;二是药物对血管造成的刺激,这种情况需将滴速调慢或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三是针头出现移位或者是脱出了,一定要立即通知护士处理。

李佳强调,当针口疼痛是持续的、没有减轻时,需由护士做专业的处理。

护理科普直播开讲!岭南名护科普“打针”背后的秘密

赶时间也不可

自行调节输液速度

临床工作中,经常会有患者想把点滴速度调快。

“自行调节输液速度,这是不可取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静脉导管门诊屈盈莹表示,补液速度与病情、药物、年龄有关,如输入脱水的药物可以调快速度,休克的病人补液速度也可以调快,老人心脏功能不好则需要将速度降低,一些特殊药物还要使用精准的输液泵来控制速度……

不管有多急的事,都要把健康放第一位,输液速度应由专业医护来帮忙做调控。

护理科普直播开讲!岭南名护科普“打针”背后的秘密

患者居家护理不可掉以轻心

输液港是长期治疗的病人留置的输液器械,李佳介绍,患者日常护理需注意保持针头不移位和避免回血问题。同时,要学会观察输液港是否暴露出输液管周围的位置,周围是否有红肿,摁压是否有疼痛,手臂是否有活动障碍等。

“如没有以上问题,输液港的患者的日常活动是不受影响的,如扫扫地、打打麻将等。”李佳提醒,日常要注意避免撞击和抓握输液港,不要提重物,不要做引体向上、举哑铃等大幅度活动。

她特别强调,如输液港周边发现皮肤红肿切勿大意,一定要马上医院处理,不建议自己涂抹药膏,以免耽误病情。

PICC是肿瘤患者化疗的生命线。屈盈莹建议,患者日常需做到“三行五不准。”

  • “三行”:一行指日常生活可以自理,简单的家务劳动可以进行;二行指低强度体育活动可以进行;三行指用淋浴的方法进行个人卫生清洁。
  • “五不准”:是不准浸湿留置位置,不准用力大幅运动,不准提5公斤以上重物,不准长时间受压,不准扯导管。

这一类患者应如何预防血栓,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护士长卫建宁表示,除了简单轻松的日常活动可以预防外,还可以通过做握力球预防。“每握一次球停留3-5秒之后再放开,每天尽量分阶段做200次,这样可以促进导管周围的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发生。”

护理科普直播开讲!岭南名护科普“打针”背后的秘密

记者 | 陈乐

编辑 | 任君飞 责编 | 张秀丽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