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德满树苹果丢了,陈赓和陈锡联总是去串门,有人告密:他俩偷的

作者:持之以恒

在延安曲折的抗战岁月里,一桩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引发了一段趣闻逸事。党中央重要领导人朱德院中那株结实累累的苹果树,竟然慢慢失去了它的果实。而罪魁祸首,居然是朱德的两位亲密战友——陈赓和陈锡联。每当他们前去朱德家"汇报工作",树上的苹果就会神秘消失一些。这令周围的同志们都暗自侧目,最终有人禁不住向朱德实话实说。面对这起"偷果"事件,身为红军总司令的朱德会作何反应?他会严惩陈赓二人,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延安苹果为何会如此宝贵?让我们一探究竟。

朱德满树苹果丢了,陈赓和陈锡联总是去串门,有人告密:他俩偷的

生机勃勃边区的缺口

朱德满树苹果丢了,陈赓和陈锡联总是去串门,有人告密:他俩偷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奋勇杀敌,同时也在敌后根据地区建立起了稳固的阵地。延安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无疑成为了傲视群雄的中心城市。然而,作为一座处于黄土高原腹地的边陲小城,延安的经济实力实在是太过贫弱了。

虽然很早就有一些协力同盟军的外援救济粮饷源源而入,但随着敌我争夺的持久化,国民政府竟然开始压制中共的行为。他们对延安根据地进行了严密的封锁,企图让这座抗日民主政权的堡垒陷入困境。果不其然,延安确实陷入了严重的资源匮乏之中。

朱德满树苹果丢了,陈赓和陈锡联总是去串门,有人告密:他俩偷的

为了长期抗战的持续,中共领导层毅然决然提出了"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口号。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支援延安,而延安自身也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生产运动"。无数党员干部们卷起袖子,亲自到贫瘠的土地上开垦、种植。

这场在延安市郊乡村燃起的"大生产运动"犹如一轮红日,照耀着这片封锁已久的根据地,让它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不久,新的农田就遍布群山,果园、菜园也相继建成。延安由此有了初步的自给自足能力,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也能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

朱德满树苹果丢了,陈赓和陈锡联总是去串门,有人告密:他俩偷的

陈赓陈锡联别开生面的"偷果记"

时光回溯到1943年的延安。这一年,陈赓和陈锡联两位将军因在前线表现优异,被调往延安党校进修学习。前此,他们一直驻扎在太行山区,那里虽然环境艰苦,但至少秋季能吃到新鲜的水果。可是来到延安后,陈赓就感受到了一股子说不出的"干旱"。

朱德满树苹果丢了,陈赓和陈锡联总是去串门,有人告密:他俩偷的

延安这块高原上几乎看不到一棵果树,新鲜水果更是无处可寻。作为向来好吃的陈赓,自然对此感到相当不满。于是他四处探听哪里还有水果园,并终于发现了朱德家中那棵硕果累累的苹果树。

陈赓一看就垂涎欲滴,当即动了心思想要弄到一些苹果果腹。他首先就找到了老友陈锡联,暗中布下了这场"盗果计划"。陈赓的主意是,趁着前去朱德家"汇报工作"之际,假装不经意间摘下几颗苹果,以解眷恋已久的新鲜水果之渴。

朱德满树苹果丢了,陈赓和陈锡联总是去串门,有人告密:他俩偷的

一向老实的陈锡联起初是不愿意的,但经受陈赓几番软硬兼施的"攻势",最终还是被说服了。两人约定好行动细节:陈锡联先行敲门,朱德将他迎入室内后,陈赓再趁机用力摇晃树干,将苹果全部打落。紧接着,陈赓也会敲门进入,假装"意外"撞见陈锡联,两人再一同向朱德"汇报工作"。

计划很快付诸实施。陈锡联先敲门,朱德将他请入室内。陈赓立刻挥动树枝,一下子就把大量苹果打落了下来。随后他也敲门进入,故作惊讶地说:"陈锡联老弟,你也在啊?真巧。"两人就在朱德面前虚与委蛇地汇报起工作来。

朱德满树苹果丢了,陈赓和陈锡联总是去串门,有人告密:他俩偷的

待工作汇报结束,陈赓又装出一副惊叹模样:"朱总,你家院子里怎么掉了这么多苹果啊?要是不捡起来岂不太可惜了?"朱德听了这话,当即豪爽地说:"既然你们来了,就一人捡些苹果带回去吃吧。"

别有深意的惩戒

朱德满树苹果丢了,陈赓和陈锡联总是去串门,有人告密:他俩偷的

朱德豪爽地让陈赓和陈锡联把掉落的苹果带走,看似是对两人"偷果"行为的一种默许。但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朱德更深层的用意。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军,朱德自然清楚军纪军令的重要性。他对违纪违法行为是极为反感的,甚至可以说是绝不手软。

然而,朱德对陈赓二人的"偷果"事件却不予严惩,反而施以恩典。这其中蕴含着朱德对人性弱点的宽容与理解。他深知,尤其是在如此艰苦的抗战环境下,人之常情难免会产生一些小小的过错和渴求。对此朱德并不苛刻,而是抱以同理心,给予适当的照应。

朱德满树苹果丢了,陈赓和陈锡联总是去串门,有人告密:他俩偷的

不过,朱德对陈赓二人的"惩戒"也绝非放任自流。他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给了两人一个极富教育意味的惩罚。那就是让他们亲自捡拾地上的苹果,而非束手旁观。一来可以让两人尝到一些辛酸,知道很多事情并非是可以逞一时之快就了事的。二来也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浪费食物是一种多么不负责任且可耻的行为。

朱德的这一作为无疑蕴含了极高的教育智慧。他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而是以自己的睿智给予恰当的纠正。这样既惩前毖后,又让陈赓二人在被惩戒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从中汲取阅历教训。

朱德满树苹果丢了,陈赓和陈锡联总是去串门,有人告密:他俩偷的

如此行事,方能达到最大的惩戒效果。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德之所以能成为杰出的军事家和领导者,其慈祥仁爱的品德功不可没。他不仅仅具有军事指挥才能,更兼顾对手下人员的教育引导,体现出一种集高瞻远瞩、睿智精明与人格魅力于一身的卓越领导力。

苹果树的前世今生

朱德满树苹果丢了,陈赓和陈锡联总是去串门,有人告密:他俩偷的

朱德院中那株饱经摧残、却依旧硕果累累的苹果树,其实经历了一段峥嵘岁月。它曾见证了延安这座小城在战火硝烟中的艰难抗争,也见证了这里热土重生的希望之光。

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初,延安还只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城。当时美国传教士在此建有一所教会学校,院子里就种植了这棵苹果树苗。树苗虽小,但颇受当地居民的喜爱。他们常常踌躇满志地期盼着,将来能从这棵树上采撷到鲜美的硕果。

朱德满树苹果丢了,陈赓和陈锡联总是去串门,有人告密:他俩偷的

谁知好景不长,由于战火的蔓延,这所教会学校很快就不复存在了。苹果树苗也在一次次洗劫中遭到破坏,差点夭折。直到1937年,中共党中央和红军将领们来到这里避难扎根,他们发现了这株树苗的存在,并加以精心保护和培育。

一年之后,这株树苗慢慢长大,终于开花结果。当第一批红艳的苹果挂在枝头时,所有人都欢欣鼓舞。因为,这不仅是一株普通的果树,更象征着延安小城在艰难岁月里终将重拾生机的希望。从此,朱德等党和军队领导人便将它视为一种宝贵的财富和精神力量。

朱德满树苹果丢了,陈赓和陈锡联总是去串门,有人告密:他俩偷的

战火硝烟纷飞,这棵苹果树屡遭摧残。有一年,敌机的重机枪扫射令它遭到重创,第二年它依然奇迹般地存活并开花结果。面对种种磨难,这株树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一次次重生,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不死果树"。

时至今日,朱德那棵苹果树虽然斜挎残枝,却依旧傲然屹立,散发出永不磨灭的生命力。它已经成为延安这座英雄城市的一种标志性景观,见证了这里曾经的艰难岁月,也昭示着更加灿烂的未来。

朱德满树苹果丢了,陈赓和陈锡联总是去串门,有人告密:他俩偷的

延安精神永垂不朽

"偷果事件"虽然只是一件小小的趣事,但它却折射出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这种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延安干部群众在艰苦岁月中锻造出来的宝贵品质,成为了他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

首先,这种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大公无私和勤俭节约的作风。尽管生活在极端匮乏的环境中,但陈赓等将军们依然能克制住对新鲜水果的渴望,绝不铺张浪费,体现出一种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与此同时,朱德等领导干部则尽可能地满足手下官兵的合理需求,表现出极大的同理心和关怀厚德。

其次,这种精神也体现了共产党人敢于直面错误,既严格要求自己,又宽严并济的品质。陈赓等人虽然"偷果"有悖纪律,但朱德并未苛加处罚,而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这恰恰彰显出他们信任群众、耐心教育的睿智态度。同时,陈赓二人也诚恳地接受了来自上级的惩戒和教育,而非故步自盘、逃避责备。

再次,延安精神凝聚着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艰苦环境下,党的领导干部几乎就是群众手足,他们通过这种鱼水深情的关系,将全体人民团结在自己周围。这不仅增强了人们对党的拥护,也为党赢得了广大的群众基础。因此,这也是共产党人能够长期持久抗战、最终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力量所在。

此外,延安精神还蕴含了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斗争勇气,以及在逆境中永不放弃的顽强毅力。正如朱德那株屡遭摧残却始终重生的"不死果树"那样,延安干部群众经历了一次次巨大磨难,但终于用自己的顽强意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可以说,"偷果事件"虽然只是一段小小的轶事,却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宝贵精神力量,将永远激励我们在新的长征路上不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