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火烧少林,雍正做过?乱世藏污纳垢,盛世蛊惑众生,寺庙并不清静

作者:极速橘子2Nd

火烧少林,雍正做过?乱世藏污纳垢,盛世蛊惑众生,寺庙并不清静。这句话听起来令人费解。历史上雍正皇帝确实下令焚烧少林寺,可这位被誉为"佛主公"的皇帝,怎会做出如此决绝之事?难道少林寺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罪行?还是说,背后另有原因?就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揭开这神秘面纱的真相吧。

一、宗教与国家的矛盾

人祖殖业,开疆垦野,这是人之常情。然而,佛教另辟蹊径,崇尚出家,提倡不婚不育,势必与农耕社会的人口发展格格不入。这不啻为国家经济发展树下了一桩祸根。

从历史渊源上追溯,早在汉代,哲学家范缜便在《神灭论》中直指"浮图(佛教)害政,桑(僧俗)蠹俗"。他痛陈"家家弄其桑受,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杰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可见,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清了佛教这一"浮图"的危害。

即便到了大明王朝,佛教在国家的地位并未根本好转。开国皇祖朱元璋虽出身于寺院,对佛门颇有亲缘,但建都之后,竟然大兴道教,使得佛教在礼遇上远不及道门。种种迹象表明,佛门与国家之间,早已暗潮汹涌。

火烧少林,雍正做过?乱世藏污纳垢,盛世蛊惑众生,寺庙并不清静

进入清朝,这一矛盾更是白热化。满清政权为了稳固统治,对蒙古地区大加扶植佛教。他们将喇嘛待遇优渥,俸禄丰厚,大肆鼓吹佛门,意在消解蒙古势力。不料,这一做法反而使得蒙古男丁大量出家为僧,不娶不育,最终造成了蒙古人口的锐减。满清政府原本是要削弱蒙古,却无意中坑了自己。

佛教在缓解族裔矛盾上功亏一篑,在国家人口发展上阻力重重,雍正自然看在眼里,忧在心头。这才有了后来"火烧少林"的一锤定音。

二、佛门潜藏的黑暗面

佛门盛衰,向来与世事无疆。太平昌盛,寺院香火旺盛,法侣云集;澌竦淅沥,多有逡巡顺流之徒涌入其中。雍正年间,佛门颓废,骗徒充斥,潜藏重重黑暗面。

当年少林威名赫赫,乃是武林门户之冠。只是到了雍正年间,寺中早已不复当年肃穆景象。盗贼逃亡罪犯,大量潜藏在其中,混迹于众僧之列。他们白日里佯装虔诚诵经,夜半则打家劫舍,行骗作案。有诗云"玉阶琼院几虚席,香烟缥缃万僧分。虽留不尽三春树,焚香宝树万生魂"可见当年少林寺已荒淫无度。

而少林尚且如此,内地小寺更是岌岌可危。如三言二拍所载,宝莲寺中惯作奸犯,直至汪大尹奋力肃清。又如安徽桐城的天池寺,几乎成了逃犯窝巢,汪大尹一锄之力,竟铲除罪僧二百余名。

火烧少林,雍正做过?乱世藏污纳垢,盛世蛊惑众生,寺庙并不清静

更有甚者,僧人借佛门名义,四处梁行勒索。有诗赞曰"梵刹无香火,僧归讼禀门。伎俩骗钱两,愁云绰雪痕"可见其手腕了得,诈骗技巧极高。北直隶曾有悟真寺数百名僧人,携带兵器,纠集盗贼,劫掠沿路百姓,行凶作恶,罄竹难书。

不仅僧俗混杂,就连清修高僧也不乏腐朽堕落之徒。据载宁夏灵墟寺住持和尚,竟劫掠路人钱财,囚禁姝色,荒淫纵欲,堪称丑恶之尤。直至后来才被督军剿除。可见即使是佛门高僧,也很难独善其身。

由此可见,雍正当年纵兵烧寺,绝非无的放矢。寺院潜藏重重黑暗面,不加整肃,必将祸乱不息。将佛门的丑恶面目彻底揭开,才是肃清门风的第一步。

三、雍正皇朝的清僧整饬

面对佛门丑陋的一面,雍正皇帝决不手软。他深知清剿门风的重要性,遂下旨对佛门展开全面整饬。

首先,雍正下令严惩因丑闻而名声狼藉的寺院。先是下令将少林寺门头二十五房悉数烧毁,将僧人迁至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继而又派遣中军将领李文耀,统领官兵前往宁夏平灭灵墟寺案。这座寺院先前的住持和尚,竟劫掠路人钱财,囚禁美女荒淫纵欲,为非作歹罄竹难书。李文耀一锄之力,彻底肃清了这一窝穴。

火烧少林,雍正做过?乱世藏污纳垢,盛世蛊惑众生,寺庙并不清静

其次,雍正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僧籍登记制度,以加强对僧人的监管。所有出家人必须向官府申报登记,持有身份证明,方可在寺院中驻足修行。一旦有僧人违法乱纪,立即就会被革驱出佛门。同时,官府还将严格审核僧人的身份和来历,杜绝可疑之徒冒充和尚混入寺院。

再次,雍正下令限制寺院的过度兴建,防止佛门在国内滋衍壮大。他在谕旨中直言"禁约寺院过恣兴建",民间不得擅自创建庙宇,现有寺院也需严格控制规模,不得扩大。从源头上遏制佛门在国内的蔓延,防止其影响力愈加膨胀。

可以说,雍正皇帝的一系列整饬措施,对佛门而言无疑是雷霆万钧。但从国家角度看,这是维护社会稳定、肃清门风的必要之举。只有彻底铲除佛门丑陋的一面,重塑正气,方能符合国家发展的大计。

四、旷世奇谋的深远布局

纵观雍正当年火烧少林的种种做法,其实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别有深意。这背后,饱含着雍正皇朝旷世奇谋的深远布局。

首先,削弱少数民族势力,巩固统治,是雍正的一大重心。众所周知,清朝乃是满族人建立的统治,因此如何维护满族在中原的统治地位,是摆在雍正面前的重中之重。而佛教在蒙古等地区盛行,扶植佛门无疑是削弱蒙古等族裔势力的一捷径。只不过,后来佛教在蒙古发展过猛,反倒造成了蒙古男丁大量出家为僧的局面,人口骤减,殊为不利。这才有了雍正焚烧寺庙的一锤定音。

火烧少林,雍正做过?乱世藏污纳垢,盛世蛊惑众生,寺庙并不清静

其次,大力提倡农桑文化,鼓励生育,也是雍正的一大课题。农国贵田,人丁兴旺,这是维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而佛教提倡男女不婚不育,注定与此是背道而驰。雍正身为一代明君,自然要把人丁兴旺放在重中之重。因此,他多番提出"农桑文化"的思想,鼓励民众勤勉务农,勿为佛门迷惑,注重生育后代。可谓是体恤民之所需,相当有远见。

再次,兴利除弊,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是雍正的最终目的。他深知佛教在历史上多有祸乱,因此克服祸患,肃清佞佛之徒,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据载,雍正曾谕旨"国教实宜赞扬,佞佛之流,不啻为妖孽"。可见他对佛教已是防范心切。通过火烧少林、整饬僧侣等一系列措施,正是要遏制佞佛之徒在寺院中蔓延,避免引起社会动荡。这确实是雍正治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雍正的这一系列做法,可谓是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谋远虑。他的行事虽有些锋芒毕露,但无疑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着想,决非一味的愤激行事。这种治国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去反思与借鉴。

五、历史的深刻教训

雍正一朝,佛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少林寺被焚烧殆尽,高僧遭到严惩,僧籍登记制度加强管控。这一系列措施,无疑给佛门带来了沉重打击。但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也折射出了宗教与世俗权力之间的矛盾冲突。

纵观历史长河,宗教与世俗权力之间的矛盾,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汉代,便有哲学家范缜炮轰佛教"害政,蠹俗"。到了明代,朱元璋亦是扶植道教,对佛门冷淡。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宗教信仰往往与现世利益格格不入。出家人追求净土,提倡不婚不育,而世俗政权则渴求人丁兴旺,社稷昌盛。这两种理念的矛盾,很难彻底调和。

火烧少林,雍正做过?乱世藏污纳垢,盛世蛊惑众生,寺庙并不清静

即便到了清初,满清政权扶植喇嘛教,也是出于削弱蒙古的权宜之计。但当喇嘛教在蒙古发展过猛,造成人口锐减时,这种矛盾也终于浮出水面。可见,任凭宗教发展到何种地步,其与世俗权力之间的矛盾都难以根本消除。

而在当时的雍正朝,这种矛盾已经白热化。佛门腐败堕落,祸乱不已,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统治秩序。因此,雍正采取了铁腕手段,严厉打压佛门,试图扭转这一局面。但这种做法,也正是皇权专制与宗教信仰的矛盾对立所致。

那么,通过火烧少林,雍正是否真的彻底根除了这一祸患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虽然佛门在雍正朝遭到重创,但随后几朝之间,也都未见彻底息事宁人。由此可见,这种世俗权力与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冲突,注定是个老生常谈,难以彻底解决。唯有在维护国家统治的大前提下,权衡轻重,寻找一个相对平衡点,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