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火燒少林,雍正做過?亂世藏污納垢,盛世蠱惑衆生,寺廟并不清靜

作者:極速橘子2Nd

火燒少林,雍正做過?亂世藏污納垢,盛世蠱惑衆生,寺廟并不清靜。這句話聽起來令人費解。曆史上雍正皇帝确實下令焚燒少林寺,可這位被譽為"佛主公"的皇帝,怎會做出如此決絕之事?難道少林寺真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罪行?還是說,背後另有原因?就讓我們一起追溯曆史,揭開這神秘面紗的真相吧。

一、宗教與國家的沖突

人祖殖業,開疆墾野,這是人之常情。然而,佛教另辟蹊徑,崇尚出家,提倡不婚不育,勢必與農耕社會的人口發展格格不入。這不啻為國家經濟發展樹下了一樁禍根。

從曆史淵源上追溯,早在漢代,哲學家範缜便在《神滅論》中直指"浮圖(佛教)害政,桑(僧俗)蠹俗"。他痛陳"家家弄其桑受,人人絕其嗣繼。緻使兵挫于行間,吏空于官府,傑罄于惰遊,貨殚于土木"。可見,當時一些有識之士,已經看清了佛教這一"浮圖"的危害。

即便到了大明王朝,佛教在國家的地位并未根本好轉。開國皇祖朱元璋雖出身于寺院,對佛門頗有親緣,但建都之後,竟然大興道教,使得佛教在禮遇上遠不及道門。種種迹象表明,佛門與國家之間,早已暗潮洶湧。

火燒少林,雍正做過?亂世藏污納垢,盛世蠱惑衆生,寺廟并不清靜

進入清朝,這一沖突更是白熱化。滿清政權為了穩固統治,對蒙古地區大加扶植佛教。他們将喇嘛待遇優渥,俸祿豐厚,大肆鼓吹佛門,意在消解蒙古勢力。不料,這一做法反而使得蒙古男丁大量出家為僧,不娶不育,最終造成了蒙古人口的銳減。滿清政府原本是要削弱蒙古,卻無意中坑了自己。

佛教在緩解族裔沖突上功虧一篑,在國家人口發展上阻力重重,雍正自然看在眼裡,憂在心頭。這才有了後來"火燒少林"的一錘定音。

二、佛門潛藏的黑暗面

佛門盛衰,向來與世事無疆。太平昌盛,寺院香火旺盛,法侶雲集;澌竦淅瀝,多有逡巡順流之徒湧入其中。雍正年間,佛門頹廢,騙徒充斥,潛藏重重黑暗面。

當年少林威名赫赫,乃是武林門戶之冠。隻是到了雍正年間,寺中早已不複當年肅穆景象。盜賊逃亡罪犯,大量潛藏在其中,混迹于衆僧之列。他們白日裡佯裝虔誠誦經,夜半則打家劫舍,行騙作案。有詩雲"玉階瓊院幾虛席,香煙缥缃萬僧分。雖留不盡三春樹,焚香寶樹萬生魂"可見當年少林寺已荒淫無度。

而少林尚且如此,内地小寺更是岌岌可危。如三言二拍所載,寶蓮寺中慣作奸犯,直至汪大尹奮力肅清。又如安徽桐城的天池寺,幾乎成了逃犯窩巢,汪大尹一鋤之力,竟鏟除罪僧二百餘名。

火燒少林,雍正做過?亂世藏污納垢,盛世蠱惑衆生,寺廟并不清靜

更有甚者,僧人借佛門名義,四處梁行勒索。有詩贊曰"梵刹無香火,僧歸訟禀門。伎倆騙錢兩,愁雲綽雪痕"可見其手腕了得,詐騙技巧極高。北直隸曾有悟真寺數百名僧人,攜帶兵器,糾集盜賊,劫掠沿路百姓,行兇作惡,罄竹難書。

不僅僧俗混雜,就連清修高僧也不乏腐朽堕落之徒。據載甯夏靈墟寺住持和尚,竟劫掠路人錢财,囚禁姝色,荒淫縱欲,堪稱醜惡之尤。直至後來才被督軍剿除。可見即使是佛門高僧,也很難獨善其身。

由此可見,雍正當年縱兵燒寺,絕非無的放矢。寺院潛藏重重黑暗面,不加整肅,必将禍亂不息。将佛門的醜惡面目徹底揭開,才是肅清門風的第一步。

三、雍正皇朝的清僧整饬

面對佛門醜陋的一面,雍正皇帝決不手軟。他深知清剿門風的重要性,遂下旨對佛門展開全面整饬。

首先,雍正下令嚴懲因醜聞而名聲狼藉的寺院。先是下令将少林寺門頭二十五房悉數燒毀,将僧人遷至山東、山西、河南等地;繼而又派遣中軍将領李文耀,統領官兵前往甯夏平滅靈墟寺案。這座寺院先前的住持和尚,竟劫掠路人錢财,囚禁美女荒淫縱欲,為非作歹罄竹難書。李文耀一鋤之力,徹底肅清了這一窩穴。

火燒少林,雍正做過?亂世藏污納垢,盛世蠱惑衆生,寺廟并不清靜

其次,雍正下令在全國範圍内建立僧籍登記制度,以加強對僧人的監管。所有出家人必須向官府申報登記,持有身份證明,方可在寺院中駐足修行。一旦有僧人違法亂紀,立即就會被革驅出佛門。同時,官府還将嚴格稽核僧人的身份和來曆,杜絕可疑之徒冒充和尚混入寺院。

再次,雍正下令限制寺院的過度興建,防止佛門在國内滋衍壯大。他在谕旨中直言"禁約寺院過恣興建",民間不得擅自建立廟宇,現有寺院也需嚴格控制規模,不得擴大。從源頭上遏制佛門在國内的蔓延,防止其影響力愈加膨脹。

可以說,雍正皇帝的一系列整饬措施,對佛門而言無疑是雷霆萬鈞。但從國家角度看,這是維護社會穩定、肅清門風的必要之舉。隻有徹底鏟除佛門醜陋的一面,重塑正氣,方能符合國家發展的大計。

四、曠世奇謀的深遠布局

縱觀雍正當年火燒少林的種種做法,其實并非一時興起,而是别有深意。這背後,飽含着雍正皇朝曠世奇謀的深遠布局。

首先,削弱少數民族勢力,鞏固統治,是雍正的一大重心。衆所周知,清朝乃是滿族人建立的統治,是以如何維護滿族在中原的統治地位,是擺在雍正面前的重中之重。而佛教在蒙古等地區盛行,扶植佛門無疑是削弱蒙古等族裔勢力的一捷徑。隻不過,後來佛教在蒙古發展過猛,反倒造成了蒙古男丁大量出家為僧的局面,人口驟減,殊為不利。這才有了雍正焚燒寺廟的一錘定音。

火燒少林,雍正做過?亂世藏污納垢,盛世蠱惑衆生,寺廟并不清靜

其次,大力提倡農桑文化,鼓勵生育,也是雍正的一大課題。農國貴田,人丁興旺,這是維系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而佛教提倡男女不婚不育,注定與此是背道而馳。雍正身為一代明君,自然要把人丁興旺放在重中之重。是以,他多番提出"農桑文化"的思想,鼓勵群眾勤勉務農,勿為佛門迷惑,注重生育後代。可謂是體恤民之所需,相當有遠見。

再次,興利除弊,維護國家長治久安,是雍正的最終目的。他深知佛教在曆史上多有禍亂,是以克服禍患,肅清佞佛之徒,方能使國家長治久安。據載,雍正曾谕旨"國教實宜贊揚,佞佛之流,不啻為妖孽"。可見他對佛教已是防範心切。通過火燒少林、整饬僧侶等一系列措施,正是要遏制佞佛之徒在寺院中蔓延,避免引起社會動蕩。這确實是雍正治國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縱觀雍正的這一系列做法,可謂是對國家長治久安的深謀遠慮。他的行事雖有些鋒芒畢露,但無疑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利益着想,決非一味的憤激行事。這種治國智慧,至今仍值得我們去反思與借鑒。

五、曆史的深刻教訓

雍正一朝,佛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少林寺被焚燒殆盡,高僧遭到嚴懲,僧籍登記制度加強管控。這一系列措施,無疑給佛門帶來了沉重打擊。但從更深層次來看,這也折射出了宗教與世俗權力之間的沖突沖突。

縱觀曆史長河,宗教與世俗權力之間的沖突,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漢代,便有哲學家範缜炮轟佛教"害政,蠹俗"。到了明代,朱元璋亦是扶植道教,對佛門冷淡。這種沖突的根源在于,宗教信仰往往與現世利益格格不入。出家人追求淨土,提倡不婚不育,而世俗政權則渴求人丁興旺,社稷昌盛。這兩種理念的沖突,很難徹底調和。

火燒少林,雍正做過?亂世藏污納垢,盛世蠱惑衆生,寺廟并不清靜

即便到了清初,滿清政權扶植喇嘛教,也是出于削弱蒙古的權宜之計。但當喇嘛教在蒙古發展過猛,造成人口銳減時,這種沖突也終于浮出水面。可見,任憑宗教發展到何種地步,其與世俗權力之間的沖突都難以根本消除。

而在當時的雍正朝,這種沖突已經白熱化。佛門腐敗堕落,禍亂不已,嚴重威脅到國家的統治秩序。是以,雍正采取了鐵腕手段,嚴厲打壓佛門,試圖扭轉這一局面。但這種做法,也正是皇權專制與宗教信仰的沖突對立所緻。

那麼,通過火燒少林,雍正是否真的徹底根除了這一禍患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雖然佛門在雍正朝遭到重創,但随後幾朝之間,也都未見徹底息事甯人。由此可見,這種世俗權力與宗教信仰之間的沖突沖突,注定是個老生常談,難以徹底解決。唯有在維護國家統治的大前提下,權衡輕重,尋找一個相對平衡點,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