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守护湿地之美 发展向绿而行——聚焦松潘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

作者:美丽阿坝

5月的高原天气晴好,阳光下,蜿蜒的河面泛着粼粼光泽,行走在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里,满眼尽是勃勃生机。

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松潘县川主寺镇境内,主要包括岷江源头河段及周边区域,自西向东呈狭长形廊道走向,最西端至海拔4300米的弓杠岭,最东段至“九环线”32千米处。规划总面积1135.6公顷,其中,河流湿地101.3公顷,沼泽湿地829.9公顷。

守护湿地之美 发展向绿而行——聚焦松潘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自2014年12月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来,经过5年的保护与建设,在2019年12月,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正式被国家林草局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近年来,松潘县精心组织,积极开展各项试点工作,使湿地受到有效保护,公园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湿地保护如火如荼

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是岷江的发源地,属长江上游河段,是成都平原的生态屏障,也是大禹岷山导江的肇始地,古蜀文明发祥地和冉駹古国故地。在这里,可以远眺云巅雪峰的巍峨,也可近看湿地草原辽阔。

自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开建以来,松潘县坚持“边建边管”原则,通过建生态护堤、人工种草种树、恢复湿地等方式,成立由周边村民组成的湿地管护队,加强巡护监测,严防火灾发生、严防违法捕捞,维护良好的动物繁衍栖息环境。“去年8月,为了能给游客提供观景视野,并减少对草地的踩踏,尕力台的观测塔建设完工,水源涵养区建设、生态护堤、河岸缓冲带建设等项目也在持续进行。”松潘县林草局工作人员夏世奎告诉记者。

守护湿地之美 发展向绿而行——聚焦松潘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与此同时,为了共同开展湿地公园保护建设,松潘县与当地牧民们签订了共建共管协议和使用集体用地生态补偿协议,优先聘请农牧群众担任湿地管护员。

“我们与川主寺镇探索出了社区共建共管公园新模式。”松潘县林草局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事务中心主任李娴说。

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生物多样性持续增加。据统计,目前共有植物58科145属273种,常见野生脊椎动物55科152种,还有一定数量的珍稀、濒危物种分布。随着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数字化监控系统的建立,通过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可以为湿地公园提供全天时、全天候、不间断的科学化、系统化、可视化的综合远程视频监控功能,使指挥、查询、监测等管理工作实现网络化。

多措推进科普教育

在这里有裸眼3D技术加持,大家可以开启湿地探索,沉浸式体验江源文化……这里是岷江源国家湿地科普馆,于2022年7月正式开馆,以梦启之源、自然之源、生命之源、人文之源为主线逻辑,在众多的场景搭建与声、光、电的数字新媒体结合之下,讲述岷江源头千古情怀。

守护湿地之美 发展向绿而行——聚焦松潘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整个展厅分为三部分,建筑面积约为3500平方米,包括一楼的自然厅、二楼的文化厅和科技厅。走进岷江源自然厅,绿色和原木色为主的展厅营造出柔和的生态感,游客可以从这里出发,开启湿地探索,探索生命与自然的源头。岷江源起、资源共生、隽美景观、保江护源等版块内容一一呈现。与自然厅不同的是,文化厅整体的风格更加沉稳一些,顶部是以江源文化4个字形成的艺术印章,寓意着由岷江源出发,烙印在中华文明历史中的宏伟印记,长江源纪、江水灵源、江源文明、红军过草地、民俗民风依次展现;而在科技厅,游客则能领略科技赋能下的沉浸式松潘美景。

松潘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是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的核心枢纽,也是该湿地公园面向公众系统讲述岷江源湿地故事的窗口。据介绍,该馆的建成,为松潘县带来了更多展示平台、教育资源和开放机遇,为传承解读江源文明、开展湿地科普教育、丰富九黄旅游业态注入了活力。

守护湿地之美 发展向绿而行——聚焦松潘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科普基地资源优势,积极加强与各个科研院校的合作,争取将湿地科普馆和湿地自然景观纳入科研教学,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湿地公园、走进科普馆,为湿地保护贡献一份力。”松潘县岷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仲龙告诉记者

记者 | 泽英 王永杰 哈尔甲

编辑 | 王玉全

责编 | 尤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