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毫厘之间的“刀锋战士”

作者:南方工报
毫厘之间的“刀锋战士”

李政在调试精密设备。 全媒体记者王艳/摄

从一名学徒工,到一名国产精密刀具设备研发的开路先锋,需要多长时间?广东鼎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泰机器人”)研发部经理李政给出的答案是24年。

从业20多年,他和“小钻头”死磕,成功研发了50多款精密装备,获得国家相关专利67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尤其是研发的“多工站PCB微钻加工机”,让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业内民营企业降低了40%的生产成本。

“科技突破是个磨人的功夫,从立项到调试,有很多次失败与推倒重来。”李政说,虽然过程痛苦,但这个设备能解决行业“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行业空白,他感到非常骄傲。

死磕“小钻头”

挑战微钻加工极致精度

李政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就对机械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和“小钻头”打交道,缘于2002年。当时,他在一家大型日企工作,负责设备研发。在那里,他看到了当时国内自动化设备制造研发与国外的差距。

“如绘制机械零件图纸,日本早已用电脑在画图,而我们还在手工绘图。”看到差距的李政,放下了自己“熟手”的姿态,从技术员做起,努力学习、实践,通过8年的努力,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并研发了很多设备。此时,小有所成的李政决定为国内自动化设备制造研发尽上一份力。2011年,李政婉拒日企高薪,毅然迈进了当时规模并不大的民营企业鼎泰机器人。

鼎泰机器人是一家专注研发生产高端微型及精密切削刀具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导产品为硬质合金PCB(印制电路板)专用精密刀具,在PCB精密加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据介绍,PCB为各类电子系统提供元器件的装配支撑和电气连接,享有“电子产品之母”之称。

“PCB专用硬质合金精密刀具对精度的要求极高。”李政向记者展示由他研发的一款微钻针,“你看这微钻针,刃部是硬质合金材料,比人的头发丝还细,最细可达0.03毫米。”

制造业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工具的精细度,则体现出一个国家制造业基础工艺的水平。以PCB微钻加工设备为例,要想在头发丝直径的硬质合金棒料上磨出麻花钻的形状,从位置精度、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到设备需要精确磨削加工的运动轨迹、速度和深度,以及设备的稳定性等,一样不能少。

“PCB微钻加工是批量化制造,一台机器每天的产出约为6000支,精度控制在0.002毫米。设备需要长时间稳定运行,因此,设备的可靠性和寿命是研发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为了完成这些高难度的设备,李政20多年如一日地和这些“小钻头”加工设备进行“死磕”。他带领研发团队从零配件原材料开始管控,精密零配件自主加工,确保零件的精度,培训装配调试的高技能人才,确保从加工到装配,每个细节都管控到位,从而保证做出性能优良的设备。

潜心研发

系列产品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李政被同事称为“企业研发的脊梁”,成功研发了50多款精密装备,取得多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其主导研发四站式PCB微钻加工机、五站铣刀机、智能钻针库等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其中,四站式PCB微钻加工机获评东莞市首台套设备、东莞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称号。此外,他参与研发的“5G通讯基板加工用精密微型钻针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评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我认为,四站式PCB微钻加工机最具代表性,该设备将微钻加工的多工序整合在一台设备上一次加工完成,提高了我们公司在行业的竞争力。”李政回忆,12年前,PCB线路板行业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微钻针的需求急速增长,市场呈现严重供不应求。而当时高端的微钻头刀具加工设备,因关键技术被国外垄断,只能长期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维修成本高,严重制约大陆微钻针加工行业的发展。为了突破短板,李政一头扎进了微钻头加工设备研发中,带领团队加班加点,从结构设计到零件加工,从组装调试到软件开发,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经过六年的潜心钻研,终于成功研制出新一代多站式微钻加工机。

“最早的时候,2011年,我们半自动化三轴设备,一个工序一台设备一天只能生产900支钻针。现在,我们一台设备一天可以做6500支钻针,效率翻了将近六七倍。良率(合格率)方面,之前良率可能是93%—95%,现在我们良率可以做到99.7%。”李政感慨道。

鼎泰机器人总经理王俊锋告诉记者:“目前,由李政带队研发的4站机也达到了国际同类型先进水平,让我们整体竞争力有了大幅提升。”

“传帮带”

培养专业技能人才230多人

高级工程师、首席技师、莞邑工匠、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政直言:“这一路的身份‘升级’是我职业生涯中的里程碑,每一个荣誉和身份的获得都凝聚了我的汗水、努力和团队的支持。”

作为企业首席技师,李政充分发挥传帮带、师带徒精神,在公司先后主导成立了技师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李政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通过“帮扶传带”,引导产业工人实现由“工”到“匠”的提升,持续打造一支有干劲、懂技术、善创新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截至2023年,共培训600人/次,培养相关专业技能人才230多人,其中14人完成职称评定,4名取得高级工程师职称,1人取得高级技师职称,2人取得技师职称,推动专业技能人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伦龙是“李政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研发团队里的一名机械工程师、数控技师,他说:“李政对技术的热爱、对创新的执着,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团队,我们都以他为榜样,对技术不断攻坚克难,努力研发出更多高精尖的装配。”

据了解,“李政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10月,由本人在内的8名核心人员带头,共计培养113名团队成员,完成“多工站PCB微钻加工机”“微钻自动研磨机”“新型涂层镀膜设备”等重大技术创新开发项目。

“未来三年,我们准备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引进等方式,培养出5—10名高级工程师,再培养5—10名的技师、高级技师,为企业、为行业培养更多的人才,服务企业,也服务社会。”李政告诉记者,制造行业中,集成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应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今后,他将关注行业前沿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

○生活掠影

打篮球是他为数不多的业余爱好

李政工作很忙,早上一到公司,就组织大家开早会,安排当天的研发任务,还抽空参加项目评审会议。打篮球是他为数不多的业余爱好,也是他一直坚持下来的运动爱好。

“之所以爱好篮球,一方面是因为东莞的篮球底蕴非常深厚,喜欢打篮球的人多;另一个方面是工作之余和朋友同事一起打打篮球,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这么多年,一个接一个的研发项目,挤掉了李政大部分的休息时间。他和同事在一起时,喜欢谈论技术问题。由于经常加班,他平时的人际交往也简单,周末生活更是单调。

“深居简出,工作勤奋,拙于表达,这是大家给技术男的标签,但同事们觉得我还好,算是一个灵活的技术男吧,哈哈!”如今,李政会特意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在忙碌之余放松心灵,找到生活中的浪漫。

责编:蒋灵茜

二审: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