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为什么总觉得累

作者:潍城发布

 “才刷了一会儿手机,怎么就到半夜了”“刚想支棱起来干点事,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最近忙得连轴转,但又感觉啥也没干”“交稿日期快到了,可我的论文还没头绪”……

  你是不是经常也会有这种感觉?有时还没开始干活,就担心规定时间内完不成任务,内心惴惴不安、压力很大;有时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分钟过,幻想一天能有25个小时该多好;有时刷手机到深夜甚至凌晨,仿佛要把白天“耽误”了的时间“找补”回来。

  这种对时间不自觉的焦虑,已经影响到了很多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让人坐卧不宁、进退失据、身心俱疲。有人称这种现象为时间焦虑。为什么会有时间焦虑?好治吗?

你为什么总觉得累

  所谓“时间焦虑”,指的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人们随之而产生的紧张感和恐慌感。南京大学陈昌凯副教授将“时间焦虑”定义为“一种合理规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和不能浪费时间的紧张状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表现和倾向”。

  青年人群是时间焦虑的主体,《2020中国大学生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与时间管理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大学生最为关注的心理话题之一。以忙碌、匆忙、紧迫、没时间为中心所构筑的时间叙事是时间焦虑的常见表述,并且有扩散传播之势。

  一是规定期限内完不成任务的恐慌感。这种类型的时间焦虑包含的情形很广,从学生论文到职场报告,从个人文艺作品到工厂订单,从日常考核指标到临时应急任务……虽然很多人很早之前就接到了通知,自己也想好好准备后大干一场,但往往都将“决战时刻”放在了最后几天甚至最后一天。在整个任务完成阶段,一直战战兢兢、备受煎熬,以致于很多人都对截止日期一词谈虎色变、如临大敌。

  二是害怕低效运用时间的紧张感。很多人在平时没什么特别任务时,也容易陷入时间焦虑,感觉虽然忙碌但很空虚、虽然努力但不够高效,经常处于不知所措、迷茫困顿的情绪之中。做事瞻前顾后、拖拖拉拉,总想用更好的方法、更快的方式利用时间,一旦效果不尽如人意就容易产生无力感、挫败感。

  三是不敢尽情休闲放松的负罪感。本该到点休息放松了,却认为“歇一歇”是玩物丧志、不够努力;本该集中精力工作学习了,却因为休息时间不足感到人困马乏、效率低下。最后是,玩得不放心,干得也不舒心,休闲放松从基本的需求变成了奢侈品。

你为什么总觉得累

  不能否认,在当前的激烈竞争环境中,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确实大,客观上就很累。但这只是一方面,“心都没有缝了”的焦虑感也是加大疲惫感的重要原因。

  分析时间焦虑产生的原因,既有社会生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过载的时代背景因素,也有社会上过度鼓吹成功学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

  先说社会整体节奏的不断加快。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化社会,人类的工作、生活节奏一直在加速迭代。农耕时代崇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计时单位也是“时辰”“刻钟”等较大的单位。到了工业时代,则是以分钟、秒为单位,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现如今,我们甚至已经到了分秒必争、通宵达旦的程度:上班族每天用App打卡签到、签退,下班后还要时刻关注工作群内动态;外卖小哥困在“算法”系统里,被迫不断刷新配餐速度;夜深时分很多办公楼里仍然灯火通明,不分昼夜加班加点……

  再就是知识大爆炸造成的信息过载。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大发展,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不断缩短,19世纪为每50年翻一番,20世纪前半叶为10年左右,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大约3年,而到了2020年,知识竟然每隔73天翻一番。面对日新月异的海量知识、源源不断的新闻资讯以及各类信息,人们不免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甚至出现视觉超载、大脑宕机的现象,一旦遇到不了解的信息,很容易滋生“自己已落伍”的情绪,产生焦虑感、恐慌感、不安全感也就不稀奇了。

  舆论场的过度渲染也是产生时间焦虑的重要原因。近年社会上盛行片面强调时间重要性的言论,比如“普通人用时间换钱,成功者拿钱换时间”“如何让你每天多一小时”“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甚至有媒体把“北大清华学霸××的作息时间表”“凌晨四点半的哈佛”“某某多少岁成为最年轻的……”等少数成功人士的极端个例作为全社会应当对标的样板来宣传,加剧了普通人对时间的焦虑和急躁心态。

你为什么总觉得累

  在时间焦虑不断蔓延的当下,我们更要学会在“快生活”中培养“慢心态”,不时停一停急匆匆的脚步,养一养神,以适当的松弛为自己的状态“充电”。

  分清轻重缓急,以不变应万变。路要一步一步走,事要一件一件做。要做的事头绪再多,总有个轻重缓急、优先次序。面对多重任务,不妨运用“四象限”时间管理法,把任务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纬度划分成四个象限,优先做重要紧急的部分,其次是重要不紧急的事,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则可以委托给别人,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放在最后,确保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学会过滤信息,勿以“有涯随无涯”。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恰好可以作为知识膨胀、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的注脚。如果只是被动接受信息,把大脑当成垃圾箱,来者不拒,结果就只会被大量垃圾信息所淹没,身心俱疲。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海量资讯,要学会选择和取舍,主动鉴别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无用信息,减少对数字产品的过度依赖和非必要的在线时间,把手机和网络作为接受有价值讯息的工具、提升学习和工作的利器。

  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张弛有度。俗话说,弓满易折,弦紧易断。不管工作和家庭事务有多忙,也应该尽量抽出一定的时间用来休闲放松:无论是散步遛弯、喝茶聊天,还是品味美食、听歌追剧,抑或是闭目养神、睡觉小憩,只要适合自己的身心状况,能减少身体、脑力、心理的消耗,就都是休息的好方法。

  一般来说,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有一些碎片时间的,比如在银行排队、乘坐公交车或地铁,以及会议休息、茶余饭后,等等。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很多人用来刷微博、翻朋友圈、看短视频、玩小游戏。从休闲的角度来说,这没什么不妥,但却未必是放松的好办法。如果这些休闲方式仍然在损耗你的身心,让你更累更不开心,那么建议还是改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