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為什麼總覺得累

作者:濰城釋出

 “才刷了一會兒手機,怎麼就到半夜了”“剛想支棱起來幹點事,一天就這麼過去了”“最近忙得連軸轉,但又感覺啥也沒幹”“交稿日期快到了,可我的論文還沒頭緒”……

  你是不是經常也會有這種感覺?有時還沒開始幹活,就擔心規定時間内完不成任務,内心惴惴不安、壓力很大;有時恨不得把一分鐘掰成兩分鐘過,幻想一天能有25個小時該多好;有時刷手機到深夜甚至淩晨,仿佛要把白天“耽誤”了的時間“找補”回來。

  這種對時間不自覺的焦慮,已經影響到了很多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讓人坐卧不甯、進退失據、身心俱疲。有人稱這種現象為時間焦慮。為什麼會有時間焦慮?好治嗎?

你為什麼總覺得累

  所謂“時間焦慮”,指的是随着時間的不斷流逝,人們随之而産生的緊張感和恐慌感。南京大學陳昌凱副教授将“時間焦慮”定義為“一種合理規劃時間、充分利用時間和不能浪費時間的緊張狀态,以及由此而産生的行為表現和傾向”。

  青年人群是時間焦慮的主體,《2020中國大學生健康調查報告》顯示,與時間管理有關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大學生最為關注的心理話題之一。以忙碌、匆忙、緊迫、沒時間為中心所構築的時間叙事是時間焦慮的常見表述,并且有擴散傳播之勢。

  一是規定期限内完不成任務的恐慌感。這種類型的時間焦慮包含的情形很廣,從學生論文到職場報告,從個人文藝作品到工廠訂單,從日常考核名額到臨時應急任務……雖然很多人很早之前就接到了通知,自己也想好好準備後大幹一場,但往往都将“決戰時刻”放在了最後幾天甚至最後一天。在整個任務完成階段,一直戰戰兢兢、備受煎熬,以緻于很多人都對截止日期一詞談虎色變、如臨大敵。

  二是害怕低效運用時間的緊張感。很多人在平時沒什麼特别任務時,也容易陷入時間焦慮,感覺雖然忙碌但很空虛、雖然努力但不夠高效,經常處于不知所措、迷茫困頓的情緒之中。做事瞻前顧後、拖拖拉拉,總想用更好的方法、更快的方式利用時間,一旦效果不盡如人意就容易産生無力感、挫敗感。

  三是不敢盡情休閑放松的負罪感。本該到點休息放松了,卻認為“歇一歇”是玩物喪志、不夠努力;本該集中精力工作學習了,卻因為休息時間不足感到人困馬乏、效率低下。最後是,玩得不放心,幹得也不舒心,休閑放松從基本的需求變成了奢侈品。

你為什麼總覺得累

  不能否認,在目前的激烈競争環境中,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确實大,客觀上就很累。但這隻是一方面,“心都沒有縫了”的焦慮感也是加大疲憊感的重要原因。

  分析時間焦慮産生的原因,既有社會生産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帶來的資訊過載的時代背景因素,也有社會上過度鼓吹成功學起到的推波助瀾作用。

  先說社會整體節奏的不斷加快。從曆史發展的次元看,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資訊化社會,人類的工作、生活節奏一直在加速疊代。農耕時代崇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計時機關也是“時辰”“刻鐘”等較大的機關。到了工業時代,則是以分鐘、秒為機關,準時準點成為現代生活的準則。現如今,我們甚至已經到了分秒必争、通宵達旦的程度:上班族每天用App打卡簽到、簽退,下班後還要時刻關注工作群内動态;外賣小哥困在“算法”系統裡,被迫不斷重新整理配餐速度;夜深時分很多辦公樓裡仍然燈火通明,不分晝夜加班加點……

  再就是知識大爆炸造成的資訊過載。随着網絡資訊技術的大發展,人類知識的倍增周期不斷縮短,19世紀為每50年翻一番,20世紀前半葉為10年左右,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大約3年,而到了2020年,知識竟然每隔73天翻一番。面對日新月異的海量知識、源源不斷的新聞資訊以及各類資訊,人們不免眼花缭亂、應接不暇,甚至出現視覺超載、大腦當機的現象,一旦遇到不了解的資訊,很容易滋生“自己已落伍”的情緒,産生焦慮感、恐慌感、不安全感也就不稀奇了。

  輿論場的過度渲染也是産生時間焦慮的重要原因。近年社會上盛行片面強調時間重要性的言論,比如“普通人用時間換錢,成功者拿錢換時間”“如何讓你每天多一小時”“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甚至有媒體把“北大清華學霸××的作息時間表”“淩晨四點半的哈佛”“某某多少歲成為最年輕的……”等少數成功人士的極端個例作為全社會應當對标的樣闆來宣傳,加劇了普通人對時間的焦慮和急躁心态。

你為什麼總覺得累

  在時間焦慮不斷蔓延的當下,我們更要學會在“快生活”中培養“慢心态”,不時停一停急匆匆的腳步,養一養神,以适當的松弛為自己的狀态“充電”。

  厘清輕重緩急,以不變應萬變。路要一步一步走,事要一件一件做。要做的事頭緒再多,總有個輕重緩急、優先次序。面對多重任務,不妨運用“四象限”時間管理法,把任務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緯度劃分成四個象限,優先做重要緊急的部分,其次是重要不緊急的事,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則可以委托給别人,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放在最後,確定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學會過濾資訊,勿以“有涯随無涯”。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随無涯,殆已!”這句話恰好可以作為知識膨脹、資訊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的注腳。如果隻是被動接受資訊,把大腦當成垃圾箱,來者不拒,結果就隻會被大量垃圾資訊所淹沒,身心俱疲。面對網際網路時代的海量資訊,要學會選擇和取舍,主動鑒别網絡上的虛假資訊、無用資訊,減少對數字産品的過度依賴和非必要的線上時間,把手機和網絡作為接受有價值訊息的工具、提升學習和工作的利器。

  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張弛有度。俗話說,弓滿易折,弦緊易斷。不管工作和家庭事務有多忙,也應該盡量抽出一定的時間用來休閑放松:無論是散步遛彎、喝茶聊天,還是品味美食、聽歌追劇,抑或是閉目養神、睡覺小憩,隻要适合自己的身心狀況,能減少身體、腦力、心理的消耗,就都是休息的好方法。

  一般來說,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是有一些碎片時間的,比如在銀行排隊、乘坐公共汽車或地鐵,以及會議休息、茶餘飯後,等等。這些碎片化的時間很多人用來刷微網誌、翻朋友圈、看短視訊、玩小遊戲。從休閑的角度來說,這沒什麼不妥,但卻未必是放松的好辦法。如果這些休閑方式仍然在損耗你的身心,讓你更累更不開心,那麼建議還是改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