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发掘本地,拥抱亚洲:第五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回归台北南港展览馆

作者:艺术眼ARTSPY
发掘本地,拥抱亚洲:第五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回归台北南港展览馆

第五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现场,2024年

第五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下文简称“台北当代”)正式于5月10日回归台北南港展览馆。本届台北当代共呈现来自19个国家及地区的78家艺廊,超过57间在亚太地区拥有展览空间,在当代网域(Galleries)、维度(Edge)、艺术载点(Engage)展区外,延续往届策划,呈现聚焦大型装置艺术的“实境计画”(Node)以及文化论坛“思想串流论坛”(Ideas Forum),后者主题为“以收藏作为文化”。

除此之外,本届台北当代亦举办了特别群展“雷前 - 台湾艺术家群展”(Before Thunders: An Exhibition of Taiwanese Artists),首度推出专注个展或并置艺术史上重要艺术家联展的全新展区“主题艺向”(Evoke),不断拓展的视野与内容企划试图突出台湾本土及周边地区充满活力的艺术生态。

放眼国际,兼顾本土 当代网络跃动艺术脉搏

发掘本地,拥抱亚洲:第五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回归台北南港展览馆

格哈德·里希特,《巴格达》,2010年

本届台北当代“当代网域”展区聚焦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及亚洲知名画廊,包括卓纳画廊(David Zwirner)、常青画廊(Galleria Continua)、贝浩登画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等。

连续五年参展台北当代的卓纳画廊带来玛玛·安德森(Mamma Andersson)、凯瑟琳·伯恩哈特(Katherine Bernhardt)、米凯尔·博伊曼斯(Micha?l Borremans)、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尼奥·劳赫(Neo Rauch)、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等14位国际艺术家作品。2024年卓纳画廊步入成立三十周年的时间节点,画廊在洛杉矶成立新空间,其在本届台北当代呈现的艺术家亦均参与将于本月底卓纳画廊洛杉矶新空间三十周年纪念群展“卓纳画廊:30年”(David Zwirner:30 Years)。

发掘本地,拥抱亚洲:第五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回归台北南港展览馆

安东尼·葛姆雷,《开放式思考》,2022年

常青画廊在本届台北当代呈现12位重要国内外艺术家作品,包括古巴艺术家尤安·卡波特(Yoan Capote)的抛光青铜与铬材质的装置、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Open Blocks”系列作品中的《开放式思考》(Open Ponder)、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代表性的不锈钢镜面作品、比利时艺术家汉斯·欧普·德·贝克单色灰色雕塑,以及中国艺术家邱志杰的《阅读历史》等,其中邱志杰将在五月底北京画廊周于常青画廊北京空间举办个展“生态实验室”。

发掘本地,拥抱亚洲:第五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回归台北南港展览馆

尚-米歇尔·欧托尼耶,《奇幻柱》, 2024年

摄影/Claire Dorn.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2024.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贝浩登画廊则在本届台北当代带来艺术家尚-米歇尔·欧托尼耶(Jean-michel Othonie)的全新个人项目。欧托尼耶以创作玻璃材质的雕塑、装置艺术闻名,重复利用砖块或珠子等模块化元素,围绕“情感几何”的概念创造彰显人类从亲密到不朽的关系的玻璃作品。自20世纪90年代起,欧托尼耶便与玻璃吹制师合作,共同研究玻璃形体和化学上的特质,艺术家以谱写乐曲音区的方式构思展位,呈现了其标志性创作系列“项链”,全新创作系列“悬浮恋人”“珍石墙”及“奇幻柱”。

发掘本地,拥抱亚洲:第五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回归台北南港展览馆

第五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亚纪画廊展位

台湾本土画廊亚纪画廊、日升月鸿画廊、尊彩艺术中心、谷公馆、采泥画廊以及大象艺术空间馆等也在本届台北当代带来了兼具本地性与国际视野的艺术家作品,尤其注重对台湾本地艺术家的挖掘与呈现。亚纪画廊以“迷宫”为主题,呈现13位艺术家的作品。策展人孙东东在阐释其中的徐渠作品时表示,他的作品“述说了无论有形的墙是否消失,迷宫却还在,这是一个关于世界现况的缩影,冒险与迷失,选择与决策,唯一不变的,是置身其中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博弈。”呈现艺术家包括参与2023年画廊新空间开幕展的Hell Gette、获2023年集美·阿尔勒策展人提名的艺术家吴美琪、华裔美籍艺术家赵刚、中国艺术家徐渠等,其中徐渠曾于2023年在上海龙美术馆举办个展“降临”。

发掘本地,拥抱亚洲:第五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回归台北南港展览馆

廖继春,《Temple of Confucius Tainan》,1959年

日升月鸿画廊则带来艺术家廖继春个展“当代艺术的先行者——廖继春”,1902年出生于台湾丰原县的廖继春是台湾早期美术运动的开创者之一,于22岁时赴日进修,彼时印象派、野兽派等西方艺术流派在日本产生深刻影响,廖继春持续探索油画的色彩表现及抽象技法。1927年回到台湾与陈植棋、倪蒋怀共同发起赤岛社,对台湾现代艺术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刻画艺术史重要时刻 探讨国际前沿议题

本届台北当代全新开辟的展区“主题艺向”聚焦呈现艺术家个展或重要艺术家联展,刻画出具有艺术史意义的时刻以及呈现国际艺术动向。

发掘本地,拥抱亚洲:第五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回归台北南港展览馆

萧勤,《光之跃动-14》,1963年

在伦敦与香港均设有空间的3812画廊首次参加台北当代,带来艺术家萧勤个展“怀念萧勤:东西方战后抽象艺术回顾展”,旨在纪念和展示萧勤在欧洲和中国战后抽象艺术界的贡献与成就,在整个展会中与日升月鸿画廊则带来艺术家廖继春个展“当代艺术的先行者——廖继春”形成对话,共同呈现了二十世纪中国台湾乃至中国艺术界的重要节点。1935年出生于上海的萧勤被誉为现代抽象艺术先驱,20世纪40年代末移居台湾,1956年与欧阳文苑、李元佳、夏阳、萧明贤等七人共同创立“东方画会”,八位成员共称为“八大响马”,探索东方美学与西方抽象艺术之间的对话与可能性。本次展览以重塑萧勤于1960年代在米兰成立庞图工作室的旧貌为主轴,展出艺术家1961至1966年庞图国际艺术运动期间创作的标志性作品,包括《静观》(1962)、《光之跃动14》(1963)和《希望》(1963),此外亦展出了萧勤在国际知名博物馆和大型展览中广泛展出的重要作品。

发掘本地,拥抱亚洲:第五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回归台北南港展览馆

Anne Samat,《Mother (weave through eternity) #2》, 2022年

位于美国纽约的画廊Marc Straus 带来了尼日利亚艺术家Ozioma Onuzulike与Anne Samat 双人联展,二人在创作中回溯自身文化遗产,探讨全球气候变迁、殖民、性别身份等当代议题。Ozioma Onuzulike带来其代表性的棕榈仁壳编织作品,使用尼日利亚当地泥土将棕榈仁壳制成珠子并编织,探讨殖民主义、移民和全球变暖等问题;Anne Samat为观众所熟知的是其2023年在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神话制造者——光·合作用III”中带来的作品《Conundrum Ka Sorga》,她运用东南亚Pua Kumbu编织艺术制作的华丽、图腾般的作品探讨了家庭与身份、爱、自由与个性解放。

发掘本地,拥抱亚洲:第五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回归台北南港展览馆

“雷前——台湾艺术家群展”展览现场,第五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2024年

本届台北当代举办的台湾地区艺术家年度特别群展“雷前 - 台湾艺术家群展”呈现了张纹瑄、邱承宏、许家维、康雅筑、罗智信、Raha Raissnia、张恩满、苏郁心、苏予昕、吴其育等十位来自与居住于台湾的艺术家作品。群展由陈玺安、马丁·格曼、吕岱如、黄炳豪策展,四位策展人均曾在2023年参与第四届台北当代“思想串流论坛”。策展人以“雷前——台湾艺术家群展”回应花莲地震以及人类与环境广大的潜在灾难,反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崩坏,以及特定的历史,包含了纺织工业和岛屿生态系统。

发掘本地,拥抱亚洲:第五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回归台北南港展览馆

郑先喻,《我刷故我在》,2024年

围绕在“以收藏作为文化(Collecting as Culture)”此一命题,本届台北当代的“思想串流论坛”针对“私人收藏与公众之眼”“公共机构收藏策略”“新世代的收藏取径”等子题进行系列讲座。此外本届台北当代新增的“文化伙伴”计划则将台湾本土文化机构纳入展会框架,呈现立体、动态的台湾文化生态,其中,致力于支持文化教育及推广台湾新晋艺术家的洪建全基金会带来艺术家郑先喻全新委约创作《我刷故我在》,作品意图反思艺术交易机制,“当潜在藏家们步入这个空间,即会启动作品机制,展开交易的抉择。将‘定价’的权力交给在场的每个人,人人可贡献一己之力决定作品的最终价码,并成为艺术家的委托创作费用。”

发掘本地,拥抱亚洲:第五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回归台北南港展览馆

第五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现场,2024年

迈入第五届的台北当代正在愈发展现立足台湾、连结亚洲的力量,正如台北当代共同创办人暨联合总监任天晋(Magnus Renfrew)所言:“随著艺廊和收藏家将目光转向亚洲,台湾将继续巩固自身在亚太领先的市场定位,台湾拥有著坚实的艺术藏家,稳定支持著艺术文化生态,这也使得台湾能够作为探索亚洲地区杰出艺术品的集散枢纽。我们很欣喜能够见到,台湾各地的艺廊及博物馆也将在展期前后举办年度重要大展,相信这也间接地说明了台北当代对于台湾艺坛的重要影响力。”

(文章来源于艺术新闻中文版)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