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老虎得罪谁了:粟裕评华野六大头等主力,为何把王纵排除在外

作者:有历史

此事发生于1979年,粟裕撰写回忆录,由王希先帮助其执笔。王希先称,粟裕在一篇回忆豫东战役的文章中,提出了华野有六个主力纵队的说法。

为什么讲罕见?粟裕为人和善,从不刻意搞亲疏远近。战斗力排名这种事,对纵队司令们的威名有极大影响,甚至对解放后的军事地位有影响。

六个头等主力纵队分别是:一纵、三纵、四纵、八纵、九纵、十纵。评出六大主力,对民间武评爱好者来说是个极富争议的话题。但因为排名者是粟裕,以他老人家的威信,自然不敢有人争议。我们得认,这就是华野十几个主力纵队的真实战斗力排名。

哪个纵队最失落呢?无疑是名气很大的王老虎纵队:华野六纵。

这似乎与民间认知不太一致,叶陶王、一四六一直并称于世,一四皆在,为何六落选了呢?

一、是不是照顾面子

粟大将亲自排名,我们固然得认,固然没有争议,但从排名中也可窥见一些有意思的细节。比如,有没有照顾面子的成分存在。

1979年距华野纵队取消番号已过去30年,当年的纵队司令、政委们都已走上很高领导岗位,有的甚至后来居上,和粟裕平起平坐了。这样罕见的容易引发议论的纵队排名,会不会受到纵队司令们地位的影响呢?这正是探究历史隐秘的有趣之处。

我们大致看看各纵司令在1979年的职务和级别。

一纵司令兼政委叶飞,1979年由国务院交通部长改任海军政委。

王老虎得罪谁了:粟裕评华野六大头等主力,为何把王纵排除在外

三纵司令孙继先,1979任全国政协委员,之前当过济南军区副司令、顾问。有人说首任司令何以祥,何的职务级别比孙继先还低,这是各纵司令们一个特例,故尔以孙继先作为三纵代表。

四纵司令陶勇已去世(1967年)。

八纵司令王建安,1979年任中纪委常委。

九纵司令许世友,1973年由南京调至广州军区任司令员,1979年在广州任上指挥了边境战争。

十纵司令宋时轮,1979年是军事科学院长,同时还是党的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粟裕当时的职务有:党的中央委员、人大常委、中央军委常委、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等。宋粟是军科的搭档,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与粟裕平起平坐。

六个头等主力,十纵战斗力其实稍弱。

粟裕在评价中也说,一四纵善于野战,三、八、九纵善于攻坚,十纵稍微弱一些。

但粟裕也说,头等主力的依据不简单是兵力多寡、战果如何,而是“看它对战役胜利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的。”

十纵成立时只有两个师,其他纵队都是三个师,实力弱。但十纵打阻击战意志力极其强大,也非常有办法。豫东战役在桃林岗阻击邱清泉兵团是这样,淮海战役徐东阻击战同样是这样,徐东阻击战与黑山、塔山并为解放战争三大阻击战,其惨烈程度让国民党军留下心理阴影。

攻坚、机动能力强的纵队有很多,但把阻击战打到这个份上的,十纵是独一份。

对十纵的评价要说一点人情也没有那也不可能,但这个成分算不上多大,重要的还是看战斗力水平。

要说照顾面子,老二纵司令兼政委韦国清上将,在1979年时的权力和地位,比宋时轮更高。韦上将时任总政治部主任、军常委、军委副秘书长,中央政治局委员、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但当年二纵战斗力着实不行,粟裕也没有违背实际情况把二纵评为头等主力。

二、六大主力司令谁最可惜

粟裕大将说六大主力实力不相上下,又说十纵稍弱。其实也隐含了一些比较,纵队和纵队不可能完全实力相同。

比如我军在评价国民党军五大主力时,也会有高下之分。一般来说都认为整编七十四师最强,第二档是第五军与十八军,这是粟裕的评价。新一军与新六军,粟裕没有接触过,没有评价。但从实际情况看,东北时期的新六军似乎要比新一军略强一些。

本节我们不说十纵,粟裕已给出清晰的对比。

王老虎得罪谁了:粟裕评华野六大头等主力,为何把王纵排除在外

其余五个纵队,实力特点各自如何呢?粟裕对谁最钟意呢?

笔者不揣冒昧地说,大概是一纵或四纵。

先做排除法。首先排除的是九纵。九纵特点比较鲜明,两任司令许世友、聂凤智都是人中之杰,指挥作战非常厉害,有自己的特点。

粟裕点评,三、八、九纵都善于攻坚,但没有说他们是否善于机动野战。他们那么级别国的高级领导,没有说基本就相当于不强。摔电话事件就是直接例证,许司令并不是很理解机动诱敌的意义。豫东战役末段拒绝南调打徐州,也是这样的道理。攻坚死战,这是许司令的强项,也是舒适区,不太能走得出来。

前一篇文章我们分析过华野各纵队参谋长的情况,九纵的情况比较特殊,许世友任司令时,聂凤智当参谋长,但只当了4个月,聂凤智升任司令后,九纵再未配参谋长,连副司令都没有。解放战争越到后勤,参谋长地位作用越突出。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呢?

军兵种越来越健全,多种战术协同更加重要,作战指挥越来越向国际靠拢,变指挥官个人指挥为团队指挥,这样反应更准确、情况判断更正确、指挥作战和平时训练能更加有机地融合、多兵种协同能做得更好,以指挥官一人为核心的时代正在慢慢远去。

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大潮不可阻挡,反映到部队人事关系上,就是参谋长越来越重要。

粟裕自己看得是很清楚的,他不断提拔具备参谋长才能的张震,把华野司令部打造成一个真正的作战指挥机构而非大管家。但他在推动各纵队正规化建设上用力却不是很多,只对一些重点纵队、好推动工作的纵队做了些调整,山东八路军系统出身的三、八、九纵没有动什么刀子。九纵没有参谋长,连面上的工作都不愿意应付一下。

所以要说排除,我们把九纵放在第一个。

八纵特点不是很明显,论攻坚能力和三纵大概是一个水平面。八纵突出特点是傲气,许司令傲是有选择性地傲,不会不管不顾,该给的尊重必须给,只要陈毅一说话,许司令一百个服气。王建安略有不同,鲁南战役这边厢打枣庄打得正急,王建安说把鲁中军区部队(八纵前身)调走就调走,连说都不说一声,极不把前指放在眼里。

三纵进行过主官大换血,孙继先在许、王面前都是小字辈,在粟裕面前没有傲的资本。不论收拾还是重视,都轮不到三纵,就不说了。

一纵叶飞相对来说是最完美的一位,叶陶王三大虎将,只有叶飞在1949年2月当上兵团司令,55大授衔荣膺上将,虽有金门失利,并未影响建国后职务一路高升,结局相当圆满。

最可惜的当属四纵陶勇。

一方面是结局不好,去世过早。华野的纵队司令们性格各有千秋,陶勇、王建安属于较暴躁者,但王建安不断被敲打,陈老总和主席都不同程度地提醒过,后来王建的傲气收敛很多。十年期间亦没有生命危险。

陶勇性格刚烈,一直受粟裕庇佑,这方面吃亏少,不懂得与世间难妥协之事进行妥协,最后造成人生悲剧,令人无比痛惜。

另一方面是军事上没有突出重围。

纵队司令有两次突围机会。一次是1949年2月华野改编为三野,抓住那次机会走上兵团司令位置,1955年就是铁打的上将军衔。遗憾的是陶勇错失大好机会,叶陶王三位虎将,只有叶飞跻身四大兵团司令,一部分原因确实是陶、王两位资历较浅,比不过陈士榘、王建安和宋时轮,另一部分原因,是不是粟裕过分谦抑,不愿把太多华中新四军出身的将领擢到高位呢?

另一次机会是抗美援朝。如果打的好表现突出,陶勇也有可能像韩先楚一样由兵团副司令再进一步。只可惜,陶勇一方面对宋时轮绝对尊重,不会像旋风司令一样敢于对邓华提出异议,也没有争取到太多独立指挥战役的机会。虽然也有带队歼灭北极熊团的战绩,终归动静不是很大,没有抓住最后机会。

1952年职务是55年评衔的重要参考,陶勇1952年11月被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如果放到现在,其位置并不亚于兵团司令。可惜当时仍以陆军为主,陶勇差了最后一点火候,勋位定格在了副兵团级。

三、六纵两头冒尖

六纵在华野诸纵队中最有明星气质,与整编七十四师的恩怨,涟水吃大亏,孟良崮得报大仇击毙敌师长,颇有几分传奇性质。

正因这份明星气质,其战斗力水平被坊间夸的虚高了。

相比一纵、四纵较为全面的能力,六纵其实有很多短板。我们试列几条如下:

1.独当一面能力不强。七月分兵一、四纵出鲁南,六纵一直被粟裕留在身边。历来幼子守灶,为何?幼子不如长子能力强,最简单不过的道理。

2.关键时刻欠缺临门一脚。莱芜战役,六纵受领重任,围攻口镇。此处是粟裕口袋大阵的底部,担负着包围全部国民党军的重要任务。但六纵迟迟没能攻下,镇内只有一个团的敌人据守,而且是二流货色。何者?攻坚、爆破能力有严重短板,连从中原过来、以装备差而闻名的皮定均都看不下去。

3.指挥员应变能力。王老虎名不虚传,妥妥一员虎将。单论个人勇猛作风,王必成将军在华野不逊任何人,也就陶勇能和他一较高低。但到纵队司令位置上,能力要求更高,不只要求不怕死敢拼敢打,更要求沉稳睿智,善于动脑子。

王老虎得罪谁了:粟裕评华野六大头等主力,为何把王纵排除在外

后来79年边境有事,临时把王必成和杨得志对调,东西两线放了杨、许两位七旬老将,杨许二位当时身体都已衰迈,杨得志还没全面开打就旧病发作,许司令身体也已无法支撑高强度作战,然中央仍有此授。可见大将临阵,镇场子、稳军心比勇猛善战更重要。

宋时轮固然犯了很多顶牛的意气之争,但打济南时仍让他指挥一个攻击集团,担当方面之任。入朝也让他独立带队,指挥一个大兵团。性格或许有短板,从能力上讲应付大场面应该问题不大。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粟大将评判六大主力,或许有那么一点点照顾情面的因素,但客观性准确性不需怀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