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智库要览丨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作者:中国经济时报
智库要览丨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ZHIKUYAOLAN

编者按

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近期,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发布了大陆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进展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还有一些国际机构发布了全球减排的相关研究成果。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携手维护地球家园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减排空间和气候合作潜力巨大

阅读提示:近期,一些机构发布了全球减排趋势的研究成果。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全球农业粮食系统面临巨大的机遇。改变农业和粮食生产方式可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国际能源署的研究认为,与使用化石燃料发电相比,电池可以与可再生能源结合,成为一种有竞争力、安全可靠且可持续的替代技术。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国家节能中心、新华社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的研究,总结归纳了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的成果成效,并对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进行了展望。

世界银行:

改变农业和粮食生产方式

可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

世界银行5月8日发布的《宜居地球的秘诀:实现农业粮食系统净零排放》(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可负担的、现成的行动可使粮食供应更有保障并更具气候韧性,这将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近三分之一,并继续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

报告承认各国将以不同方式实现其气候目标,并提出了一个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菜单。

高收入国家可以发挥带头作用,向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提供更多支持,使其能够采用低排放的农业生产方法和技术。

中等收入国家可以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采取更环保的做法,如减少畜牧业和水稻生产的排放量、投资改善土壤健康、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遏制全球农业粮食系统排放量的四分之三。

低收入国家可以制定一条不同的前进路径——避免重蹈富裕国家的覆辙,并抓住气候智慧型发展机遇,建设更绿色、更具竞争力的经济。

所有国家都应采取行动,通过综合方式减少粮食系统的排放,包括在化肥和能源、农作物和畜牧业生产以及从农田到餐桌全价值链的包装和分销各个环节,实现净零排放。

报告发现,投资减少农业粮食系统排放的回报远大于成本。为了实现到2030年将农业粮食系统排放量减少一半、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年度投资额需要增加到每年2600亿美元。目前每年用于各种农业补贴的资金是其两倍,其中很多补贴对环境造成破坏。

进行相关投资将带来超过4万亿美元的收益,这包括改善人类健康、粮食和营养安全,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机会和利润,并将更多的碳封存在森林和土壤之中。

国际能源署:

电池对实现全球气候和能源目标至关重要

国际能源署4月25日发布《电池和能源安全转型》(以下简称“报告”)。这份报告对整个电池技术生态系统作了全面分析。

得益于成本下降、推进创新和支持性产业政策等,2023年电池在电力行业的部署量同比增加一倍以上,其增长超过几乎所有其他清洁能源技术。电池技术对于实现气候和能源目标至关重要。

报告认为,与使用化石燃料发电相比,电池可以与可再生能源结合,成为一种有竞争力、安全可靠且可持续的替代技术,同时也能通过为电动车提供动力来推动道路交通的去碳化进程。

报告称,在不到15年的时间里,电池成本下降了90%以上。最常见的电池类型是锂离子电池,通常与消费电子产品相关。而如今,来自能源行业的需求占电池总需求的九成以上。去年,电力行业的电池部署量同比增长超过130%,为全球电力系统增加了42吉瓦的电力。在交通运输领域,电池技术推动电动汽车销量从2020年的300万辆猛增至去年的近1400万辆,预计未来几年将进一步强劲增长。

报告预计,从现在到2030年,电池部署规模需要大幅扩大,以使世界能够走上实现能源和气候目标的正轨。在这种情况下,到2030年,全球总体储能容量将增长6倍,这其中增量的九成来自电池储能容量。

报告强调了电池储能的多功能性。作为清洁能源转型的一部分,电池可以经济有效地支持电力安全;在电力领域,电池有助于消除风能和太阳能等技术产生的可再生电力的波动性。此外,电池储能可以缓解电力供应高峰期的电网拥堵,为捕获和存储多余的可再生电力提供出口。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等机构:

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前景广阔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国家节能中心、新华社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5月3日共同发布《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进展与展望》(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认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中欧必须担负责任,开展环境与气候合作,携手维护地球家园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在全面梳理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的成果成效,并对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进行了展望。

报告认为,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已成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及中欧合作的新亮点、新支柱、新引擎。中欧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理念相通、具有广泛共识,合作基础扎实,且双方在环境与气候领域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不仅符合双方的利益,在全球气候危机加剧、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更加凸显其战略性,具有世界性意义。

报告认为,绿色是中欧合作最鲜明的底色。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深入务实、成效卓著,是双边绿色合作的典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中欧双方的环境治理、贸易投资直接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而且惠及全球。

报告称,展望未来,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前景广阔,充满机遇。中欧双方应携手更加深入和务实地推动合作,通过高层对话和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在环境与气候政策上的对接,建立长期的合作框架,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和气候行动。

报告建议,进一步加强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强化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范围,丰富合作形式,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贡献。

智库要览丨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多措并举加速去碳化进程

阅读提示:中国去碳化的途径受到不少智库的关注。新型储能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环节。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认为,大陆储能产业生态已初步形成,新型储能技术家族不断壮大,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研究认为,随着绿色基金、绿色理财、绿色保险等多元化投资工具应运而生,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投资市场生态体系正快速培育。清华大学以卡车运营地(在途经过的所有地区)作为碳排放估算和统计的维度,对重型卡车的碳排放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中国新型储能多元化蓬勃发展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4月30日发布的《新型储能技术与应用研究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现阶段新型储能多元化蓬勃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该报告显示,大陆储能产业生态已初步形成,新型储能技术家族不断壮大,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其中,锂离子电池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产业化程度最高,处于规模化应用阶段;全钒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或跟跑水平,处于大容量示范应用向商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整体处于工程示范阶段。

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多样,成熟度及经济性各有差异。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和应用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可控安全应用方面也在逐步改善,预计2030年度电成本达到0.15元/千瓦时;钠离子电池目前处于小规模示范应用阶段,规模化应用后度电成本有望接近0.10元/千瓦时;液流电池及压缩空气储能是大容量储能技术的选择之一,处于百兆瓦级工程示范应用阶段,度电成本有望在2030年前后接近抽蓄,达到0.25元/千瓦时到0.3元/千瓦时。

大陆已逐步构建新型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基本满足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储能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执行,建立完善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新型储能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机制。

新型储能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功能定位为“保安全、保供应、促消纳”,且各阶段定位不同。加强新型储能科技创新,从基础理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到工程应用全面布局,促进新型储能技术快速高质量安全发展。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具有中国特色的ESG投资市场生态体系正快速培育

绿色金融作为建设金融强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承载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能够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绿色动能。2023年,大陆境内共发行绿色债券472只,发行金额合计8283亿元,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引导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组织市场成员,梳理回顾2023年境内外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情况,于近日发布《2023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方位展现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态势。

报告称,2023年国际上多次召开与气候相关的重要会议,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在国内,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到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再到相关部委关于绿色金融的一系列政策,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持续完善。

数据显示,2023年度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约为5873.2亿美元,逆转2022年回落走势,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保持领先地位,存量规模、交易规模持续上升,参与主体不断丰富。

同时,随着绿色基金、绿色理财、绿色保险等多元化投资工具应运而生,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投资市场生态体系正快速培育。

报告称,国内外创新产品持续纵深发展,典型案例持续涌现,绿色金融产品应用场景不断丰富,赋能实体经济绿色发展。

清华大学等机构:

清洁能源车辆的推广将进一步减少碳排放

清华大学联合中交兴路5月初发布《中国公路货运大数据碳排放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发现重型卡车的碳排放情况呈现以下四个趋势,包括清洁能源车辆的推广将进一步减少碳排放等。

三年间,卡车碳排放总体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2018年到2023年重卡年度碳排放总体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总量分别约为1.33亿吨、1.64亿吨、1.96亿吨、2.32亿吨、2.15亿吨和2.23亿吨。2018年到2021年重卡年度碳排放的平均年增速为20.5%,处于快速增长区间;而这一趋势在2022年出现逆转,重卡碳排放有所下降,随后2023年略有回升。

卡车碳排放呈现极强的季节变化特征。例如,每年碳排放高峰期大多出现在后半年,特别是11月份前后,各类电商节日在刺激消费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带动了货运行业的活力;每年1月到2月,由于经历农历新年,全国生产活动处于低谷期,卡车碳排放也进入低谷状态。

卡车碳排放情况易受地域产业结构、政策等因素影响。分析发现,每座城市的卡车碳排放趋势与全国总体趋势相一致,但也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环保政策以及新冠疫情紧密相关。从整体来看,国内卡车碳排放趋势变化反映了经济活动、政策调控和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

实施汽车国六排放标准、清洁能源车辆的推广将进一步减少碳排放。卡车碳排放呈现明显的地域集中特点,例如华北地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重庆市等工业集中地带和重要交通枢纽拥有较高的排放量。随着实施汽车国六排放标准以及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卡车碳排放的增长将进一步受到控制。

智库要览丨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智库要览丨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智库要览丨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智库要览丨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