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性骚扰女学生的失德教师欲删除网络词条!法院:零容忍

作者:广东普法

身为教师

竟性骚扰女学生

官方对此严肃处理并公开通报

相关内容也被某词条平台记录公开

失德教师为此诉至法院

要求删除词条

法院:“应对师德违规问题‘零容忍’!”

性骚扰女学生的失德教师欲删除网络词条!法院:零容忍
性骚扰女学生的失德教师欲删除网络词条!法院:零容忍
性骚扰女学生的失德教师欲删除网络词条!法院:零容忍

教育部《关于推开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拟聘用的教职员工,需要在入职前查询性侵违法犯罪信息以及丧失、撤销教师资格信息,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师德违规问题“零容忍”。

一直以来

师德师风也备受社会舆论关注

一起来看今日案例!

01

案情回顾

原告张三曾任某学院教师,在其任职期间,因对学院某女学生进行性骚扰受到了相应处分,当地官方部门对张三的上述行为进行了公开通报,官方媒体也对通报进行了转载。

2021年,某用户在某词条运营平台创建了词条“张三”,该词条内容记载有张三性骚扰女学生的行为以及处罚结果。经比对,词条“张三”记载的内容与官方部门公开通报的内容一致,该词条末尾附有官方通报内容的报道链接。

张三认为,以其名字创建的词条“张三”中有关性骚扰事件的表述,影响其在教育领域的再就业。在多次向词条运营平台投诉,要求删除该词条无果后,张三将词条运营平台起诉到北京互联网法院,以侵害其名誉权、隐私权为由,请求法院判令词条运营平台删除词条“张三”。

02

法院审理

法院经审理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词条运营平台提交的词条编辑用户的信息、收录编辑规则等,可以证明涉案词条的运营平台是以用户创建、编辑的词条内容作为基础,向互联网用户提供知识的开放平台,词条运营平台应承担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相应责任。

法院判决

驳回原告张三的诉讼请求。目前,本案判决已生效。

03

法律分析

本案中,首先,涉案词条中的“性骚扰”用语来源于官方部门对张三行为的定性,涉案词条的内容均完整摘录自官方部门的通报,为已对外公开的信息,涉案词条的编辑用户及词条运营平台不存在侮辱、诽谤、泄露隐私等相关违法行为。

其次,词条具有使社会公众检索相关信息,确定相关主体及事件详细情况的公共服务属性。涉案词条内容所涉及的是女性学生权益受损的情形,即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问题,在相关部门已对张三行为作出明确定性及处罚、权威媒体对外通报张三所涉事实的情形下,应当予以保留,保证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综上,涉案词条运营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并不构成对原告张三名誉权及隐私权的侵害,不存在过错,张三要求词条运营平台删除词条“张三”的主张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

性骚扰女学生的失德教师欲删除网络词条!法院:零容忍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个别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想通过删除词条内容来使事件不为人知,对于被侵害人以及更广泛的、可能受到损害的弱势群体来说,不仅是不公平的,更埋下了二次伤害的可能。对于此类事项进行处罚并将处罚公布,是对高校领域其他从业者的警醒,也是对广大弱势群体的保护。

接下来

请随普法君学习

教师法第三十七条

性骚扰女学生的失德教师欲删除网络词条!法院:零容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三十七条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文章来源:广东普法综合整理,主要内容源自北京互联网法院

性骚扰女学生的失德教师欲删除网络词条!法院:零容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