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34起网络性侵儿童案例中 作案跨度最长达6年

作者:南方都市报
34起网络性侵儿童案例中 作案跨度最长达6年

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显示,2023年1至6月,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性侵未成年人案件1.7万人,占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63.5%。5月18日,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与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下称“女童保护”)发布《“女童保护”2023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分析报告》。

据“女童保护”团队统计,2023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例202起。其中169起表明人际关系的案例中,熟人作案情形突出,占比超八成,涵盖师生、亲属、邻里等熟人身份;这类施害人往往利用身份便利多次作案,持续作案时间较长。不仅如此,近年来网络性侵呈现越来越多发的态势。在今年统计的34起网络性侵儿童案例中,施害人多次施害占比达到了85%,作案跨度最长的达到了6年。

性侵者多次作案占近六成 熟人作案情形突出

在202起案例中,有高达120起是施害人多次作案,占比59.41%,包括对同一受害儿童多次性侵,也包括多次对多名儿童实施性侵;施害人一人性侵多人的有54起,占比26.73%。

从作案时长来看,性侵时长在一周之内的有53起,占比26.23%;1~12个月的有13起,占比6.43%;1~2年的有15起,占比7.43%;2~5年的有19起,占比9.41%;5年以上的有6起,占比2.97%。尤其是超过1年的有40起,占比为19.80%。

“女童保护”团队指出,这种现象较为集中地反映在熟人作案中,而熟人关系则涵盖师生、亲属、邻里等。这类施害人往往利用身份便利多次作案,在没有外界力量阻止的情况下,性侵通常不会自动终止,持续作案达到2~3年甚至更久。

与此同时,202起案例中有169起表明人际关系,在169起案例中,熟人作案141起,占比83.43%;陌生人作案28起,占比16.57%。

在熟人作案的案例中,教师、教职工(含教练、家教、补习老师等)作案58起,占比41.13%为最多。网友作案27起,占比19.15%;父亲、继父、继祖父、叔伯等亲人亲属作案18起,占比12.77%;邻居(含同村人)作案15起,占比10.64%。此外,如家庭朋友、同学等其他生活学习接触人员作案23起,占比16.31%。

针对监护人作案情形,“女童保护”团队指出,常见的施害者包括父亲、继父、养父等亲属。这类案件通常涉及到家庭内部的问题,受害者往往因家庭纽带的束缚、经济依赖、情感依赖或社会舆论的压力而难以揭露真相,因此往往会受到多次侵害。

2023年某市中院发布的一起未成年人保护典型案例即是施害者利用长辈身份性侵未成年人。自2010年夏天至2017年秋天,赵某某在其侄女钱某某读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二年级期间,采用暴力、威胁手段多次强行与被害人钱某某发生性关系,并以加害钱某某亲属相胁迫阻止其告发。

2023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强奸、猥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未成年人负有监护、收养、看护、教育、医疗等职责的人员犯强奸、猥亵等相关罪状的,坚决零容忍,并从严从重予以打击。

网络性侵案例呈多发趋势 两高出台相关司法解释

根据“女童保护”历年统计数据显示,网络性侵呈现越来越多发的态势。2023年曝光性侵儿童案例中,通过网络发生性侵案达到34起,包括线上作案和线下作案(网友约见面后实施性侵),其中熟人作案中占比15.8%。

这34起案例有11起发生在城市,2起发生在县城,另有21起案件未明确表述发生地。从受害人数 据来看,1起案例受害5人(含)及以上的有9起,其中受害人数达到14人、18人、40人的各有1起。

“女童保护”团队指出,利用网络性侵案件极具隐蔽性,家长一般也不容易发现,未成年人由于有畏惧心理,即使发觉受到侵害也通常不会主动告诉家长。被发现的网络性侵儿童案例中,往往一起案例便有多人受害。

此外,网络性侵儿童案例中多次性侵占比也较高,34起案例中,施害人多次实施性侵的达到了29起,占比达到了85%。这34起案件中,作案跨度最长的达到了6年,受害人为多名男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机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低龄化,利用网络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例呈高发严峻态势,犯罪形式也越来越多样;通过网络以儿童为对象的色情制品传播也越来越多。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强奸、猥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明确规定,胁迫、诱骗未成年人通过网络视频聊天或者发送视频、照片等方式,暴露身体隐私或实施淫秽行为,以强制猥亵罪或者猥亵儿童罪定罪处罚。

最小的施害人仅9岁 最大的施害人超过75周岁

数据显示,202起案例中有56起表明了施害人年龄,年龄最小的施害人仅9岁,年龄最大的施害人超过75周岁。

施害人为未成年人的有12起,在总案例中占比5.94%,与往年数据相比有较大增幅。施害人60岁(包含60岁)以上的9起,在总案例中占比4.46%。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据媒体2023年7月报道,某中级人民法院对“初中女生遭同学强奸杀害案”进行宣判,对犯罪时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被告人判决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对受害人家庭进行民事赔偿。被告人虽系自首,但犯罪手段极其残忍,犯罪后果极其严重,主观恶性极深,社会危害性极大,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理应从严惩处,不予从轻或减轻处罚。

在统计的2023年案例中,有3起施害人年龄均超过70岁(包含70岁)。从近年来的案例来看,一些高龄性侵者在猥亵儿童案件中,往往不被执行拘留,这也造成了更复杂的社会问题。此3起案例中,两起发生在农村,一起在县城,发生在农村的一起案例涉及留守儿童。由于社会、家庭等多种因素叠加,留守儿童很容易成为受害者。

从“女童保护”跟踪案例中发现,性侵犯罪人年龄“两极化”的现象日益引发社会关注。在这类犯罪中,施害者的犯罪成因及惩戒措施等都值得持续研究。

采写:南都记者 黄莉玲

数据由女童保护团队提供

继续阅读